今天的標題,是昨天一位茶友的留言。 村姑陳看了之后,深以為然,于是,便將之作為了標題。 說起白毫銀針的沖泡,確實坑很多。 像白毫銀針這種頭戴王冠的巨星,身上要是沒有一些爭議,又如何成為一款“乘風破浪”的經典老茶呢? 當然是要時不時的爭議一下子,出一個新聞來討論一下子,方才可以繼續其王者的風范,繼續在白茶界衛冕王冠。 你若不紅,人們何必討論你? 你是明星,便要身負給人討論的義務。 當然,白毫銀針之所以爭議不斷,跟它的稀缺性與價格,是有莫大關系的。 銀針少,于是貴,于是珍稀。 不具備司空見慣的條件,不具備人人可嘗的底氣,一直呆在神壇上,關于它的故事,必然就很多。 單就沖泡而言,銀針的沖泡,就花樣百出,笑料不斷。 第一個,就是水溫。 市場上有一部分茶掌柜,是堅持用85度水來沖泡銀針的。 這一點,村姑陳一直是知道的。也一直在寫文章駁斥。 但是,仍然還是有一小部分人,堅持用85度水溫,或者90度水溫在沖泡銀針。 這小部分人里面,有茶掌柜,也有茶友。 茶掌柜堅持用85度水泡銀針,村姑陳完全可以理解,畢竟不是誰都能拿到正宗的福鼎銀針,甚至拿到正宗的太姥銀針。 在不能得到最佳貨源的情況下,拿到品質略弱一些的貨源,也不能就讓它鎖在倉庫里陳化成老白茶。 為了減少資金積壓,這些略弱一些的銀針,也是要賣出去的。 那么,為了不在顧客面前暴露出這些品質略弱的銀針的太多缺陷,強烈建議顧客不要用沸水,用85度或者90度的水溫沖泡銀針,便是最好的掩蓋方法。 這些品質略弱的銀針,要么白毫少一些,要么芽頭薄一些,要么個頭小一些,總之,是極容易在沸水的沖刷下現形的——要么不耐泡,要么毫少,要么內質不足..... 選擇溫水沖泡,便可以完美地遮掩這些缺點。 讓一款不怎么優秀的銀針,變得優秀起來。 溫水,就是有缺陷銀針最好的化妝品。 茶掌柜基于商業目的,宣傳溫水泡銀針,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茶友們也在宣傳用溫水泡銀針,就特別讓人不理解了。 難道喝到好銀針不好么?難道喝到耐泡又內質豐富的銀針茶湯不是一種享受么? 煲湯的時候,湯燒沸了才好喝。一鍋沒有燒開的湯,喝起來味道根本就不對勁,不是那個味兒。 用溫水泡銀針,泡出來的銀針香氣與滋味統統減半。 這樣真心不是愛茶人最好的選擇。 要想喝懂銀針,或者喝懂一款茶,尤其是在買茶的時候,要想全方位了解你即將入手的這款茶品質究竟如何,用沸水,是最好的顯微鏡。 任何缺點瑕疵,都會在沸水的沖擊下,無所遁形。 再精于易容的李鬼,也會露出真容來。 第二個,就是注水方式 關于銀針的注水方式,茶藝師派的,演藝派的,表演派的,一律主張定點注水。 并且,精于表演的一群人,在表演沖泡銀針或者其它任何茶葉的時候,必定會選擇一只瘦高型的蓋碗,肚子是細深,有深度有高度。 茶葉投入之后,只需要固定在一個地方注水(定點注水),茶葉就會由于水的沖擊力和浮力而旋轉著上浮,在水面上打著漂亮的旋,讓人覺得美麗極了。 這種定點注水而讓茶葉旋轉表演方法,真的可以立馬就收獲一群粉絲。 不懂茶的茶友會被這種表演給吸引。 但其實,茶,并不是觀賞性植物。 茶還是一種飲品,是要拿來喝的,不是穿的,也不是看的,更不是玩的。 如果只是想泡茶玩,想看茶葉打旋旋轉的漂亮畫面,隨便挑一種茶葉,只要蓋碗肚子夠深,都可以玩出這種花樣的。 但如果是想要喝茶,品茶,喝懂茶,那就不要講究這些華而不實的表演了——那些打著旋浮在水面上的茶葉,是浸不到水的,是不會釋放出內質的,它們只像是富士山上的積雪,高高浮在那里,成為一個塑料般的存在。 要想喝到這泡白毫銀針的真正滋味,還是要拋棄表演性質的沖泡方法。 認真地沖泡,環壁注水,讓茶葉盡量全部被沸水澆到,盡量淋濕,盡量集中釋放出內質來。 這樣的茶湯,從第一沖起,就是均勻的,就是可以全方面展示出茶葉的香氣與滋味的,就是可以讓你一品銀針之美妙風韻的。 喝一泡銀針,當然是喝它的全部香氣與滋味,喝它如數的均勻釋放。 而不是用優美的表演,第一沖時讓它大部分浮在水面上,只釋放出很小一部分內質,第二沖時再讓小部分銀針浮在水面上,只有一半的銀針在釋放內質。 到第三沖,才大約有三分之二的銀針泡到了水,釋放出內質......直到第四五沖,所有銀針基本上才會被浸濕,吸到水,開始釋放。 這種方式,只會讓銀針的表現不夠純粹——一部分芽頭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了,一部分芽頭才剛剛打開毛孔,這種茶湯,喝起來必定是不夠淳和,不夠稠滑,不夠有銀針風骨的。 這種定點沖泡法,讓茶葉浮起的泡法,是為了茶藝表演而存在的。 并不是為喝茶品茶的人準備的。 總之我們得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是想看表演,那就不要要求這表演式沖泡法泡出來的銀針湯感要好。要是想喝茶,那就不要要求沖泡的過程好看得像在玩雜耍。 第三個,就是耐泡度 人有時候是很嘴硬的。 比如沒錢,也不想辛苦掙錢,就信誓旦旦地說,我很知足,現在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比如,不舍得買好茶喝,嫌貴,或者在喝茶上沒有太多預算,就會自我催眠,茶嘛,豐儉由人,適口為珍,再貴的茶我不喜歡也不是好茶。 看起來都對。 但一細究,就不對勁了。 適口為珍,但很多人的“適口”,以為價格為準繩的,并非以茶的口感與品質。 適口為珍的潛臺詞就是,在這個價格水平線之內,這款茶是我最喜歡的口感。當然那款茶我更喜歡,但那個價格不在我的可選范圍之內。 但其實,如果你考驗他一下,把他暗中喜歡的那款茶價格降低一半,他立刻會搶著買回去。 大多數情況下,所謂適口,只是價格合適,而非口感合適罷了。 在對待銀針的態度上,很多人,是遵行著這個“價格合適”定律的。 也就是,以價格取銀針。不在乎銀針的品質。 反正買的是銀針,檔次已經跟上了,非牡丹壽眉可比了,所以就不太要求品質,不太要求耐泡度。 “茶嘛,便宜就好,耐泡不耐泡,不重要。喝那么多泡干嘛,泡5-6泡就夠,淡了再換新茶。” 這些都是為不愿意購買價格貴的銀針而尋找的說辭罷了。 如果有一款又便宜又耐泡的銀針出現,看他買不買?到時候必定會改口稱,“銀針當然要耐泡,這么高貴的茶,如果不耐泡,那還配叫白茶之王么?” 好銀針,必定是耐泡的。5-7層筍殼,一層一層浸濕進去,不到10泡之后,不能盡興。 但好銀針,必定不會便宜。 好銀針就是稀缺資源,只有出得起價錢的人才喝得起。好銀針若是司空見慣,那還有什么尊貴可言? 喝茶的人,眾生平等。 也只有銀針,才可以充分體現差異化。 第四個,就是收藏價值 最近又有人說,銀針沒有收藏價值。還舉例說,專家都說老牡丹老壽眉好,但沒說老銀針好。 每到這時村姑陳就很想問,你是聽哪位專家說的?這位專家的論文知網上有嗎? 真替這些專家們抱屈,動不動就有人拿他們當擋箭牌,背鍋背了一只又一只。 就像網上流傳的那些“馬云語錄”,其實沒有幾條是馬云說的,大多是旁人附會之言。 關于銀針的真相是,黃酮類化合物,在老銀針當中的含量是極高的。黃酮可以通血管,可以抗氧化,還可以調理更年期綜合癥......(更多內容大家自己百度) 這些銀針的功效、老白茶的功效,在劉仲華教授,屠幼英教授的研究論文里,都有詳細的記載,并非村姑陳空口白牙胡謅的。 但市場上少見老銀針,這倒是事實。 也正是因為老銀針少見,老銀針的量明顯少于老壽眉,才給了某些人想象空間,認為老銀針品質不好,認為老白茶是特指老壽眉。 “我見不到老銀針,只見到老壽眉,所以老白茶就單指老壽眉!”這邏輯,村姑陳大寫的服。 老銀針少,究其原因,是因白茶興起的時間較短,市場上老白茶的儲備量少所致。 銀針產量原本就不如壽眉,在早些年白茶不火的時候,銀針的產量比現在更低。尤其每年還會有人喝掉相應數量的銀針。 產量少,逐年消耗,老銀針在市面上自然難覓芳蹤。 另外,老壽眉多而老銀針少,還有一層因素便是,老壽眉做舊容易,萬一做壞了損失也小。但老銀針做舊難度極大,萬一做壞了,損失可不小。 利益權衡之下,敢冒險做舊老銀針的茶農必然少,而敢于生產做舊老壽眉的茶農必然多。 那做舊銀針的產量,自然高于做舊壽眉。 那么,便有人開始創造言論,稱,老銀針沒有收藏價值,老白茶單指老壽眉。 在商業利益面前,所有的輿論,只為“財”字罷了。 【尾聲】 當白毫銀針還長在太姥山上寺廟前后的古樹上時,它并不知道,未來,會因為它的入世,引出如此多的波瀾。 當白毫銀針寂寥地生長在橫坑那些紅軍茶身上時,它并不知道,在不久的將來,它會走向世界。 歷史選擇了白茶,歷史的車輪把白毫銀針推到了臺前。 既然是命運的安排,那就勇敢擔當吧。 白毫銀針終將直面輝煌與謠言。 并且,把那些徒有虛名者,暫于馬下。 試看今日之城中,將是誰家之天下。 看完這篇文章 # 您或許還對這些內容感興趣 # 點擊下面文字即可閱讀 ▼ 2020年,小陳茶事“白茶春茶筆記”正在記錄 未完待續 …… ▼ 2019年,小陳茶事“白茶春茶筆記”系列文章 …… 作者 | 村姑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