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重點清單 1.金錢觀、財富觀是投資理財的基石,沒有它的保障,投資理財處處坑。 2.真有人就是靠簡單的存錢儲蓄,坐擁帝都房產幾套。 3.為什么存不了一塊錢,就存不到1000萬? 4.為什么你沒有了小時候花錢的快樂? 5.怎樣確定自己是不是在亂花錢? 6.要為自己的錢明確一個一輩子的用途。 這兩天,節儉成了一個主流話題。 缺什么喊什么,說明以前不管是百度還是大部分創業公司,不知節儉,太能造。 但是,由簡入奢容易,由奢入簡難。 上行下效,如果老板不大手大腳,員工怎會擦手紙巾用三張? 再次對巴菲特、戴維斯看企業先看企業高管節儉不節儉,表示百分之二百的敬佩! 一、為什么不聊股票聊金錢觀、財富觀 有些朋友可能比較疑惑,為什么坤鵬論最近談股票投資較少,聊最基礎的金錢觀、財富觀較多。 這是因為我在寫了一年多股票投資后發現,這些年下來,許多人完全被“教壞了”、“帶偏了”。 徹底迷失在了一夜暴富的幻夢中,想拉也拉不回來。 他們對于金錢、財富、理財、投資的理解全都來自外部別有用心的瘋狂灌輸。 結果,一根根韭菜茁壯成長,又一根根地被無情收割,更可怕的是,收割后的韭菜還會春風吹又生。 分析原因,歸根結底、追本溯源,只有兩個字——認知。 坤鵬論談投資必談認知,因為認知跟不上,好東西也會成致命毒藥。 而且,經濟和金融這種完全不科學的學科,根本無法用二元論對待,它不是非黑即白,更不是非對即錯。 對和錯,往往只能結果里面見。 甚至,一句話的對與錯,更是因人而異。 就像“富爸爸和窮爸爸”的一些理財理念,比如: 富爸爸懂得利用財務杠桿,窮爸爸卻認為那樣充滿風險。 窮爸爸認為不要做債主,更不要做欠債者,所以他終生辛勞,無法改善財務狀況。 上面兩句話有沒有錯,在懂得投資的人那里,是真理。 但換到不懂投資的人那里,如果盲從照做,最終只能比窮還窮。 不得不承認,凡是開始想學習理財和投資的人中,絕大部分都是想快速成功,卻歷練不多的人。 對于他們來說,缺錢并不是最可怕的事,缺乏對風險的正確認知才是最致命的弱點。 比如:相當相當多的人居然篤信——風險高必然投資回報高這樣的謬論! 于是,他們紛紛在高風險中落馬。 許多理財培訓本身就是想借著別人實現自己的財務自由,他們最怕別人不來聽課,或是不把金錢交給他們打理,所以,這些“老師”們絕對不會多談風險的惡劣后果。 就像之前坤鵬論說的,股票投資高手談論最多的不是方法和技巧,而是風險,但往往這種言論沒有多少人喜歡看。 所以,投資的風險就像人生的坑,別人說再多都沒用,只能靠自己一個個踩進去,再一個個爬出來。 而且,投資風險的坑更狠,它只收金錢。 而金錢這種東西,損失了就沒有了。 但就是這樣,依然擋不住人們前仆后繼。 原因無它,貪圖快錢和快速成功唄! 于是,所有投資在他們那里都變成了賭博。 而這個世界上,賭博能賺錢的人只有兩種——莊家和不是你的人。 慢慢地,坤鵬論分析后發現,對于普通人來說,理財最難的不是怎么開始,而是要怎么穩定自己的心,愿意面對現實,按部就班地做好風險管理和分配,并用正確的理財方式,為自己打造一座穩健的金庫,不在于它有大多,但它必須藏金。 其實理財就跟減肥一樣,是一輩子的課題,但是,只要努力就會有結果。 另外,投資理財是專業的。 正如坤鵬論以前所說,任何一個領域都是專業的,都需要刻苦學習。 即使是最牛的物理學教授,到了投資理財領域,照樣是個純純的小白,不會比小學生強多少。 以前無數實例證明著,大學教授沒少陷入金融騙局。 所以,我們必須承認,投資理財是專業的,要想跨過不賠錢這個最基本的門檻,就得從0開始,從A、B、C起步。 如果你不理解什么是金錢,沒有正確的財富觀,完全沒有這些打底的基礎認知,投資理財就是處處風險,步步是坑。 你要明白一個道理,永遠都不要小瞧基礎知識,它才是離事物本質最近的部分。 只有夯實了它,你的投資理財之路才會有堅實的地基。 理財需要好的觀念,投資需要信息、時間和眼光。 如果按階段來分,投資永遠是在理財之上,但好的投資必須建立在穩定的理財之上,才能大幅增加獲利的機會。 而理財中最安全的一招便是銀行儲蓄。 無它,保本! 而它也是理財和投資的基礎之基礎。 所以,今天,坤鵬論就主要聊了聊它,因為這幾年金融的光怪陸離鬧得太多人瞧不起儲蓄。 簡言之,忘本! 二、朋友的真人真事 坤鵬論先來分享一位朋友的真人真事。 當年,他和老婆結婚后,誰都懶得做飯,于是每天都在外面吃吃吃。 而且,兩個人也沒什么存錢習慣,秉承著典型的消費主義理念,比如:賺錢就是為了花的;會花才會掙;先學會花錢,自然也就有了掙錢的動力…… 自以為很瀟灑的二人,想吃啥吃啥,想買啥買啥。 本來兩人月工資都還可以,絕對算是工薪階層的中上等。 但是,一年下來,居然沒有多少錢積攢下來,活成了徹頭徹尾的月光族。 后來,丈母娘過來巡視,對于他們的消費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嚴令:每天必須在家吃飯,每月除了基本生活費外,剩下的錢必須存。 開始朋友還有些不以為然,想著,這么存錢能存多少呀! 當時他也是深受金融的流毒荼毒,認為開源節流,開源才是王道,賺得多才是關鍵。 但是,丈母娘畢竟是丈母娘,老婆言聽計從,朋友聽老婆的,自然也不敢造次違命。 就這樣,兩年過去了。 小兩口住的房子拆遷,要想買回遷房,除了本來面積的折算,還得補多出來面積的差價。 他和老婆一起拿出存折和計算器一算。 乖乖,居然已經存了差價的四分之三。 對了,必須標注一下,那時候是2002年。 在那一刻,朋友深深體會到了月月存錢的威力。 自此,存錢不輟,只靠工資,也沒做什么股票投資,光是房子,也是身家帝都幾套! 朋友的真人真事,讓坤鵬論不禁想起了一個現象,當年輕人需要添置大件時,往往父母都會伸出強有力的援助之手。 但大部分父母當年的工資真不多,究其原因,他們都是堅持存錢,一存就是幾十年。 每每存款一到期,就連本帶利地繼續轉存,這不就是手動復利嗎? 讓我們用72法則算算,如果幾十年下來的平均年化存款利率是4%,72÷4=18年本金翻番。 長嗎? 現在看挺長,但十年二十年真的是彈指一揮間。 所以,坤鵬論認為,即使你不選擇投資,只要堅持銀行存款,一樣也能保證你最后跑贏大部分人。 三、存不了一塊錢,就存不到1000萬 許多人貌似也有存錢的雄心壯志,但就是總也存不下錢。 第一,有了錢,就是會忍不住想花掉。 第二,硬性的生活成本就是高,房租、吃住行讓微薄的工資總是捉襟見肘。 對于第一種,坤鵬論建議,在拿到工資的那一天,就將除了生活必需的錢之外的錢存為定期; 對于第二種,則可以嘗試一塊錢存款,也就是一天存一塊錢,或是一天結束后,把錢包里所有一塊錢都存起來。 總之,每天都要往存錢罐里投入至少一塊錢。 這種方法對于金錢的實際積累效果可能并不明顯,但對于人們的心理卻有積極作用。 即使到了最差的時候,看看存錢罐,你起碼明白,自己還沒差到連每天一塊錢也存不了的時候。 當然,它最大的功效在于日積月累養成習慣。 存得了錢和存不了錢的人,兩者在收入或生活品質等各方面都有差異,但最大的差異就是——做與不做。 這個世界上什么樣的人最能成事? 就是那些說干就干,干了再說的人。 那么,想要增加存款,別想東想西,直接開始強迫自己存錢才是最佳的捷徑。 存不了一塊錢的人,自然也就存不了50塊,存不了50塊,當然存不了500塊。 所以,先試著存一塊錢吧,不要拖拉,現在就去辦! 永遠牢記,再龐大的巨款,也都是由一塊錢慢慢累積而成。 四、為什么你沒有了小時候花錢的快樂? 還記得你小時候在得到十塊、一百塊的欣喜嗎? 那時候,經常會有一些花錢花得很開心的體驗。 比如:拿著十塊錢到小超市買零食,又或者努力地存下零用錢,去買下心儀已久的玩具…… 可是,現在呢? 最近,你還有過那樣花錢很開心的記憶嗎? 這里面除了年紀增長開始面對現實的原因外,還有社會環境對于運用金錢的方式改變,它給人們帶來了深遠影響。 錢的存在變得越來越不具體,信用卡、電子支付,讓錢成了符號,當付現金的情況減少,也就越來越不容易有“花了錢”的感覺。 錢的電子化對于金融和消費來說,簡直是個大利好。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當拿著辛苦賺來的現金去商場買東西,總會猶豫不決,但在網上購物時,卻常常變成了不理性的剁手黨。 同理,還有刷卡行為,不管是信用卡,還是借記卡,只要不付現金,往往就會變得更沖動些。 在方便和快捷之余,人們既感受不到喜悅,也感覺不到痛苦,隨之而來的是,無謂的浪費反而增加了。 其實,這點早就在賭博業得到了驗證。 它被稱為“代幣的魔力”。 賭場基本都會用代幣(籌碼)來掩飾真金白銀的價值感,當賭客把鈔票換成籌碼時,則不用想太多就敢往桌上押。 如今,越來越多賭場開始使用智能卡,對外宣傳是方便客戶,但這一招其實源于商場。 研究發現,消費者用信用卡、借記卡的時候會花更多的錢。 專家指出,持卡消費不但操作簡便,而且在心理上的內疚感較低,當貨幣數字化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另外,智能卡不僅有以上妙用,它還可以提高賭博效率,而其更牛的功能就是收集賭客行為的大數據,然后就能看人下菜碟,借此推出相應的各種玩法和“優惠”來吸引毒癮嚴重的人參賭。 近年來就連網上賭博都不直接賭錢,而改成點數了。 英國的研究證實,在網上用“不玩真錢”模式賭博的青少年以后更容易沉迷于賭博。 一旦沒了“花錢的感覺/痛苦”,錢這種東西就會開始不斷減少。 為了避免浪費,坤鵬論建議: 第一,減少信用卡,只保留一張即可; 第二,關掉花唄之類的賬戶; 第三,用回錢包,逼迫自己用現金結賬; 第四,準備個零錢包,把五角、一元之類的硬幣妥善保存,定期拿到銀行兌換; 第五,堅決不買暫時用不到的東西,電商三天兩頭打折促銷,讓人總是忍不住暗呼著便宜,買買買。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商品本來放在廠商的倉庫里,成本全壓在人家身上,結果你花錢買回來,不僅不能馬上用,還占著自家的地方,你等于是自己花錢幫人家保管庫存呀! 五、怎樣確定自己是不是在亂花錢? 存錢的關鍵在于有剩余,剩余的關鍵在于不亂花錢。 那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究竟是不是在亂花錢呢? 這就取決于你花錢的目的了。 也就是,你的錢為何而花? 無論買了什么東西,重點不是價格的高低,而是為何而買。 如果它能夠讓你工作效率更高,讓你的生活更方便,或是讓你的生產更高效,能夠提高收益。 那么不管價格多少,它就值得買。 如果只是為了滿足短暫的自尊心,僅僅為了圖便宜,或是心情不好,就想買點東西發泄一下,就算一塊錢,也是亂花錢。 如果你在消費時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在亂花錢,可以先等待一天,仔細想想是否真的有必要花這筆錢,或者試著延后你的判斷也是個辦法。 總是要在消費的時候,先去捫心自問,“我為什么要買那個東西?” 坤鵬論在這里特別提醒愛用信用卡的朋友,在你使用信用卡之前,要有一個基本認知: 千萬不要拿來支付娛樂性或是沖動性的消費! 假如你無法控制自己,建議你連信用卡都別辦。 六、要為自己的錢明確一個一輩子的用途 還記得坤鵬論在《億萬富翁也會撿一塊錢 財務自由為什么要從節儉開始?》說的嗎? 億萬富翁都有著明確的錢之用途,比爾·蓋茨是用來做慈善,巴菲特是用來做投資。 所以,他們才會吝惜每一分錢,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在自己所做的事業之上。 確實,信用貨幣時代,每一塊錢從誕生起,就注定了它貶值的開始,而且一直會伴隨其終身。 所以,手里有一點點錢的人要比一貧如洗的人更加恐慌。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手里的錢該怎么使用,究竟是用來花還是用來儲蓄,說不定明天這些錢就會貶值。 正是如此,不管怎么樣,你都要未雨綢繆,為錢找到除了消費的更好用途。 也就是要找到除了為別人打工之外,一輩子要做的事,比如:是創業、還是股票投資…… 這樣,你才算是為自己的錢尋一條更好的出路,讓它獲得錢可以再生錢的用途。 最后,坤鵬論再次提醒,如果你搞不懂股票投資,看不透理財,那就先把大部分錢存成銀行定期,留出一小部分作為投資的學費,在實踐中成長。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