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學的知識用主要線索“串”起來,就像鋼繩總攬魚網。 串起銅錢那樣,這種方法叫做提綱記憶法。它可減輕大腦記憶的負擔,最適合于記憶某種學派的思想。 提綱記憶法頗為古今中外的學者所喜愛。 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是個自學成才的文學家。他自幼苦讀,在“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時,非常注意記筆記。讀記事文章時,總要提出綱要;讀理論書籍時,總要勾出精義。他常說:記事者必提其事,篡言者必鉤其玄。 徐特立曾說過:“不動筆墨不看書”,這是十分有道理的,提綱和筆記可以作為意義識記的依據,幫助理解和記憶。 馬克思更是善于運用提綱記憶法的大學者,他特別重視作閱讀提綱,認為這是一種通曉識記材料的必要工作過程。 他甚至花了大量功夫,還為自己個人的藏書做了提要,使書中的精華了然于胸。 在記《中國地理》中的我國“降水特點”這一內容時,可記為: 在記《中國古代史》中“隋朝的統一”這一內容時,可記為: 提綱記憶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直觀性:提綱線條清晰,便于直接觀察,縱橫關系目了然。同時還打破了正常行文的常規給人以清新之感,所以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跡。 (2)概括性:編寫提綱的過程就是對材料施行高度壓縮,使其化繁為簡的過程。提綱語言精練表述直接,集知識之精華,攬材料之概要,自然便于記憶了。 (3)條理性:提綱具有鮮明的條理性,突出了材料的層次,由高至低各層次截然分明,抓住這些條理,在回憶時就可以“按圖索驥”、順藤摸瓜了。 怎樣運用提綱記憶法這“門”藝術呢? (1)分析:即對識記材料的了解過程。對一本書可先看內容提要和且錄,再看看作者的前言或后記;對一篇文章可先瀏覽一下,然后再劃分層次,必須掌握其脈絡,為編寫提綱作好準備。 (2)綜合:即對識記材料的概括過程。在分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找出文章的要點、觀點,以便概括、記憶。 (3)表述:即對識記材料的總結過程。在編寫提綱時最好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有助于記憶。 提綱的方法很多,對記憶都有較好的效果,常用的有抄錄提綱、編寫提綱、改寫提綱等。 運用提綱記憶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面對實際:該用此法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要畫蛇添足。長材料當用,極短的材料就無任何必要了。 (2)要及時溫習:提綱雖然簡明扼要,但也不是一下子就鐫刻在心中的,也應該經常復習,經常默寫,這樣才能永久不忘 (3)要分清主次:根據學習材料的內容,明確各部分在提綱中的地位,以主干為綱,次要的從略,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