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中州古縣歷史名城。境內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遺存。主要景觀為:盟臺夕照、天池落雁、韶峰疊翠、周黨隱居、利津古渡、桓陵秋草、澗源春涌、澠水晴波等古八大景。 一、盟臺夕照 澠池,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會盟的地方。據《史記》載:春秋戰國時,秦昭襄王多次發兵攻打趙國,趙國雖處劣勢,但武有老將廉頗,文有上大夫藺相如,短時期內也是難以征服的。秦在對趙實行軍事重壓的同時又展開政治外交攻勢,以期達到吞并趙國的目的。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秦趙兩國議定在澠池西河之外進行會盟。秦趙會盟臺歷經滄桑,新建碑亭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至亭頂高22米,其中臺高14米,碑亭系雙層八角挑檐尖頂仿古建筑。臺上豎一方柱體石碑,西面為澠池人秦安志書寫、趙春芳刻石的《重修秦趙會盟臺碑記》,其余三面分別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蕭勞“古秦趙會盟臺”題字。古秦趙會盟臺以生動的歷史故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古今中外無數游客,留下許多佳話和詩詞。夕陽之下,盟臺高聳,披萬道霞光,挾九州來風,倒影修長,一抹千丈。此情此景使人懷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盟臺夕照”成了澠池古八景之首。 二、天池落雁 天池,位于澠池縣東南的大嶺上。古時此處有泉,泉涌清流,聚成大池,煙波浩渺,風吹皺面,湖光山色,青萍紅蓮,楊柳依依,隨風蕩漾,鴻雁群集,追逐戲嬉,構 繪出一幅絢麗多姿的天然畫卷。舊時天池南建白龍殿,西鄰延慶寺,北依養正觀,東有娃娃橋。洛陽與西安之間的南崤大道從附近經過,每當春來秋到,清風徐徐, 天高云閑,碧水蕩漾,雁舞鳥鳴,山光水色,如詩似畫,不僅使過往之人流連忘返,還吸引一些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到這里賞景覽勝、捕魚守獵。若遇天旱少雨時 節,百姓往往結隊到池旁焚香祈雨,頗為靈驗,更為天池增加了神密色彩。古人認為天池有代天降雨之功的,故名之為“天池”。久而久之“天池落雁”這一自然景觀應運而生,名揚中州。 三、韶峰疊翠 澠池的韶山,屬崤山支脈,主峰在縣城北15公里處,海拔1463米,因上古舜帝曾登臨山巔令人演奏韶樂而得名。它高聳入云猶如天門,又有云門山之稱。韶山前懷澠水與伏牛山相望,背依黃河和中條山呼應,東有方山為伴,西攜鏊山為鄰。韶山由大小30多座山峰組成,總面積約150平 方公里。韶山南側坡度較緩,昔日茂密的林木已被歷代戰爭硝煙抹去。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澠池人民在韶山大規模植樹造林,如今巳是松柏蒼翠、花 椒遍野、花草漫坡的地方,叢林木中有盤山公路通往山頂。韶山的險要與俊美集中表現在山后,那里有龍潭溝、坑城(圪增)溝、九槽溝、麥盡溝、瓦廟溝、天橋 溝,溝壑縱橫,峰險谷幽,瀑潭流韻,石生妙景,洞橋天成,枯樹繞藤,古塔生輝,融北方山川之雄渾與南國風光之靈秀于一身。登臨山巔四望,奇峰崢嶸,氣勢磅 礴,遠山如黛,紫嵐繚繞,重巒疊嶂,層林盡染,此番景致被古人稱為“韶峰疊翠”。作為澠池八景之一,“韶峰疊翠”是古人賞景攬勝的絕好去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華詞麗章。韶山有上千種野生植物,其中700多種中草藥。山中還有豹子、羚羊、野豬、草鹿等珍稀動物, 是天然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2001年,韶山被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韶山風光旅游區開發正在實施之中。 四、周黨隱居 “周黨隱居”是澠池八景中惟一因人成景的文化遺址,位于縣城之北7.5公里處,在今坡頭鄉不召寨村。周黨,字伯況,西漢末年至東漢初期人。祖籍山西太原廣武,家族興隆,資產萬金,騾馬成群,良田千頃。后來他將這些財產分給窮人,只身游學于京都長安。他埋頭苦讀,博覽群書,撰文賦詩,終成博學多才、滿腹經綸的名士。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后, 社會動蕩民不聊生, 周黨極為不滿, 稱病不出。光武帝建武年間,劉秀廣羅人才,得知周黨德才兼備,遂召周黨為議郎,然而周黨不愿為官,不久就稱病辭職,選擇澠池韶山南麓山溝的窯洞中隱居下來,此窯后被稱為“周黨窯”。后來光武帝令人帶著詔書和禮樂請周黨入朝,周黨竭力拒召長期隱居。他和閔仲叔為“忘形交”,兩人號為“澠池逸民”。周黨拒詔不仕的行為被人們廣為稱頌,于是澠池就把“周黨隱居”列為八景之一。周黨隱居的地方在南北走向的土溝東側,溝里流水潺潺,林木茂盛,風景優美。四周茂密的草木和歷經滄桑的土崖或許能向人們敘說當年周黨的仙骨遺風。不召寨還是一處重要的古代龍山文化遺址,1921年瑞典學者安特生及中國考古專家曾對此處文化遺址試掘。1951年考古專家夏鼐等也到此調查,1963年6月被河南省公布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津古渡 利津古渡原名濟民渡,即今南村黃河渡口,距澠池縣城50公里。元初至清末曾在南村置利津縣,設司分治,派兵布防,管理渡口。渡口取有利渡津之義改為利津渡口,是黃河中游三大渡口(孟津、利津、茅津)之一。1996年澠池縣和垣曲縣在兩岸建成了黃河碼頭,幾分鐘就可以把五六輛載重汽車遠到對岸,結束了人工擺渡的歷史。2000年,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風雨滄桑數千年的“利津古渡”成了水底世界,一座長1568米、寬7.8米、高72.85米的黃河公路大橋在這里崛起,這里成了澠池黃河風景旅游區。 六、桓陵秋草 周桓王陵,位于澠池縣城北50公里處的鳳凰山巔。公元前697年,東周第二代國君桓王姬林葬于此地,人們便將鳳凰山改稱桓王山。桓王山海拔731米,北傍黃河,東依岱媚,西有青山,南望韶峰。小獅山、柏樹山左右延伸,兩道澗水環流,遠望恰似展翅欲飛的鳳凰。桓陵依山勢凌頂而建,高10余米,周長200余米,墓陵為圓形土包,其土質與周邊迥然不同,呈粒狀如出自蟻穴,大雨如注而不見其流。深秋時節,他處樹瘦草枯,獨此地碧綠蒼翠郁郁蔥蔥,更顯風水寶地之奇特。 七、澗源春涌 澠池北部黃河南岸的鳳凰山與青山翹首相望,發源于韶山的澗水在高山峽谷涌流數十里由兩山之間流入黃河。寬闊的河床上亂石自然堆就,為奔向黃河的山澗清流讓出 一條蜿蜒的河道,河水清澈,一路跳躍,忽而雪聚銀散騰起白浪,忽而碧水成潭魚蟹嬉戲。黃河在澗河兩岸造就了千頃平坦的土地,人們用清凌的澗水灌溉著這片沃 土,使它旱澇保收,五谷豐登。每當春天在布谷鳥的催叫聲中姍姍走來,澗口一帶平展的田野上成行的楊柳竟相吐翠;茁壯的稼禾隨風起舞;搖出飄香的谷粟,搖出 金色的麥浪,搖得勤勞人家一臉春光。于是“澗源春涌”這一景觀應運而生了。2000年前后,這里的南村、班村、澗口、任村等沿黃村莊的村民,都因小浪底水庫蓄水先后遷移他鄉。隨著庫區水位的升降,昔日“澗源春涌”的地方有時水勢浩淼波光瀲艷,游船載著歡言笑語,在高峽平湖里暢游;有時沙灘無垠,使人猶如身處塞外的茫茫大漠,頓生滄涼的懷古之情。過去被人稱之為“澗源春涌”的地方,修建了黃河碼頭,架起了號稱“亞洲第一高”的黃河大橋。 八、澠水晴波 澠池屬于黃河流域,境內河溪132條,分3個水系:韶山以北的39條河流注入黃河;南大嶺以南的29條河流入洛河;中間地帶的64條河流匯入澠水。澠水又名澗河,流域面積583.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2.6%。澠水發源于澠池境內陳村的扣門山,在縣城西接納谷水、羊河水匯成澠水。澠水全程總長約36公 里,它由西向東接納一里河、峪溝、五里河、高店河、蘇灣、石河之水,入新安縣境。這些來自高山幽谷的清明之水一路歡歌,一路跳躍,飽覽了七里古槐、盟臺夕 照、仰韶遺址、馮異古城等景觀之后在澗河相會。多少年來,勤勞智慧的人們利用澠水灌溉莊田、安磨磨面、洗衣漿線、飲牛養鴨,在這山清水秀楊柳婆娑的地方世 代生息,創造著人類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