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說過一句話:“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兒是在說話里。”會說話是一門藝術,會說話是一種修養。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從心里想到說出口,很多人在生活中詞不達意是常見之事, 讓人產生誤解。說話得罪人,工作被排擠,社交被無視,團隊中也沒有威信,難以推動項目進展。會說話,代表一個人的情商。有些人事情做得漂亮,說的也漂亮,在職場中是最受待見;而事情做得很用心,卻不會說話,免不得“吃力不討好”。 會說話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會說話。我們可以發現,當一個人有名了之后,各種某某說的話總會踴躍出現, 中國古代也有“一言能興邦,一言能喪國;一人之辯重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之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事情的成敗得失,很多時候取決于:說話之人能否在適當的場合說出適當的話。那我們要如何掌握說話的藝術呢。其實早在千年前,鬼谷子就為我們指出了“說話之道” 鬼谷子言: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辯;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 同智慧的人說話,靠的是博學; 老子說:“智者不博,博者不知。”有智慧的人不一定知識廣博,知識廣博的不一定有智慧。 與有智慧的人交談,需要突出博學。與有智慧的人溝通、交流,你一定要知識淵博,讓對方能夠從你的言談舉止中有所收獲。聰明人喜歡新知識、新思維,他們更能很快判斷出你所說的話是否有價值,所以在聰明人面前一定不能不懂裝懂。 同博學的人說話,靠的是善辯; “少則得,多則惑。”一門深入,容易獲得;看得多了,學得多了,反而容易迷惑。各有各的觀點,智慧不夠,修行不夠,就不容易條分縷析,分辯優長,綜合百家,一統全局。與知識廣博的人說話,如果陷入比較誰知道的多,就失敗了。應該在紛繁中梳分條理,在萬理中歸納唯一。 同善辯的話,靠的是事理;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莊子與惠施在辯論“魚之樂” 與善于辯論的人說話,一定要抓住要點,否則旁及萬物,沒完沒了。 莊子和惠施路過一條小橋,莊子說:“魚在水中悠然自得,多快樂。” 惠子說:“你怎么知道魚快樂?” 莊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 惠子:“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快樂;你不是魚,當然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讓我們回到開始,你問我‘你怎么知道魚快樂’,說明你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所以才來問我。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小橋上知道的。” 莊子抓住要點,我在橋上看見水中的魚悠然自得,就覺得魚很快樂,這就夠了,與我是不是魚沒關系。惠施就沒話說了。 同權貴的人說話,靠的是實力; 尊貴的人之所以發達,全因勢。但勢有來有去,勢來了,不取,遺憾;失去了,不舍,禍患。 越國大夫范蠡、文種幫助越王勾踐消滅了吳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勸文種舍棄榮華,泛舟江湖,文種不聽,范蠡只好自己走了,文種最后被殺。 能把握住勢才能上位,能夠順勢才能保位,如果勢變化了,不因勢而變只能坐等失敗。 同富足的人說話,靠的是豪邁; 一般來說,越有錢的人越焦躁,因為害怕事業敗了;越有錢的人越怕死,因為擔心還沒充分享受就見閻王;越有錢的人越怕子孫不孝,因為費盡心力掙的錢恐怕全為他人做嫁衣了。所以,與有錢的人說話,要有豪氣。 同貧窮的人說話,靠的是利益; 貧賤夫妻百事哀,人家生活拮據,為生活發愁,你和人家談大道理沒有用。這個時候,你要談怎樣才能擺脫貧困,有什么出路,要有信心,要努力,要團結起來大家一起干。 孟子說:“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與貧者對話,除非你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否則說什么都沒有意義。 同善戰的人說話,靠的是謙遜;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歸往之處,因為它處于江河的下游。有道的圣賢受人愛戴,因為他們言語謙下,讓利于民。所以,圣賢在上而百姓不覺得沉重,圣賢在前而百姓不覺討厭,這是謙下的功德啊。 與勇武的人說話,靠的是果敢; 孔子說“知恥近乎勇”;又說“知恥而后勇”。老子說,“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與勇者說話,不能示弱,但絕不是好勇斗兇,好勇斗兇的人是街頭的小混混。真正的勇敢是反思自己的行為如果符合道義,就像孟子所說:“雖千萬人,吾往矣。”但如果沒有道理的話,就不能逞匹夫之勇,拿把菜刀就上去了。 與愚鈍的人說話,靠的是敏銳。 與犯了錯誤的人溝通、交流,應當給他以信心,鼓勵他“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事實上,在生活中要想做到以上九點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說話之道永無止境,我們不應該放棄努力。我們一生要與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要想在說話上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就必須不斷地去學習說話之道,探索說話的方法。 靈活處世并不等于沒有原則,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首先要堅持原則,其次再去追求處世的方法。鬼谷子認為,靈活處世是“圓”,做人的準則是“方”,“ 你懂得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