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有益。有個嗜好:喜歡四處閑逛。前段時間,一個人逛到新浦新華書店,購買了一本書名叫《人間至味》的書。回到家,當天一口氣看完之后,來了靈感,靈機一動,不妨寫篇《板浦至味》小文。好辦,有了想法,便勢不可擋。 說板浦是至味。對板浦不了解,且比較陌生的人似乎看來,有一種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嫌疑。但我卻不以為然。相反,我認為至味在板浦,沒毛病,毫不夸張,名實不虛,名至實歸。有了至味。便自然有人尋味。就好像網絡上流傳的那樣:鮮花盛開,蝴蝶自來。這個比方,是否恰當乎?是否深入人心乎? 尋味一詞,不難解釋,意思就是深入探求,仔細體味。親臨板浦尋味的人,自古以來,終是絡繹不絕,趨之若鶩,貫穿古今。其中不乏文人雅士、平民百姓、才子佳人······ 今日,我簡單梳理一下,以饗讀者。 曾在沭陽任知縣的清朝大文人袁枚,多次耳聞板浦醋的大名,一開始認為以訛傳訛。后來,為了證實一下,就親自來板浦實地考察一番,看一看板浦醋負有盛名到底是否真假。某一年某一天,他獨自來到汪恕有醋店里品嘗了一下,覺得板浦醋不得了,絕不是浪得虛名,美極了。于是乎,他遂在《隨園食單》的作料一章中激情地寫道:“廚師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姿,雖善涂抹,而敝衣襤褸,西子亦難以為容······鎮江醋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板浦醋為第一,浦口醋次之。”經文人袁枚這個免費活廣告一傳播,從此板浦醋名氣倍增。 由高文清主編的《連云港飲食文化》一書中,199頁載有《板浦滴醋》一文。文中寫道:光緒十四年(1888)五月十日,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從贛榆返回南通,途經板浦,留下詩篇:“盡日迂回苦計程,山川風物證圖經。唯聞板浦供酸酢,安得云臺斸茯苓。”唯聞板浦供酸酢,這句意思大概是說,作者對于板浦醋早就如雷貫耳。 李登年先生在《烹文煮史“吃板浦”》一文中深情地說:“八十年代初······板浦鎮老鎮長李春年······在鎮政府食堂,請板浦菜傳人做一桌說是“正宗”的板浦家常菜請我品嘗。菜肴的確很有特色,油而不膩,淡而不寡,佐酒皆成趣,侑食總相宜······” 常來板浦尋古的文聯主席張文寶先生,不僅領略了板浦美景,還領略了板浦至味。空口無憑,有文字為證。翻開《板浦春秋》第五版第四頁,就可以讀到,他在(《板浦春秋》再版的話)一文中寫道:······我看到了小鎮上的老街古巷、青石小路、雕檐墻壁、池塘青蓮、小院皂角樹,嘗上了小麻雀的嫩肉,小脆餅的酥甜······ 文章大家《海州鄉譚》作者彭云同樣在(《板浦春秋》代序)中寫道:······所謂“穿海州,吃板浦”的說法,絕非虛名:至于古海州的香脆插酥小脆餅,近世幾近失傳,今天在板浦卻依然產銷兩旺,堪稱傳統小吃的活化石。 2019年,3月,30日上午11時左右,中國著名作家《潛伏》的作者龍一,慕名到板浦尋味。他在張七餛飩店,先是品嘗了張七名小吃餛飩、香豬蹄、鳳爪,還嫌不過癮,接著又品嘗了呂慶華的涼粉。美食雖已下肚,但余香在口,久久不散。龍一為之傾倒,忍不住驚呼:板浦至味,名不虛傳。差點忘了告訴你,張七餛飩店位于十字街口,往北走上十米,即可到達。 《紅葉園記》作者張名艾先生對板浦東達肉品廠生產的“黃四麻香腸”情有獨鐘,每次到板浦游歷過后,他總是不忘,買上一些“黃四麻香腸”,帶回家和家人,大快朵頤。 市讀書協會會長、市著名作家殷然先生曾在板浦中學讀書期間,對板浦菜更是喜愛有加,贊不絕口。亞軍朋友穆小龍的妻子,來板浦,以食板浦菜,引以為榮。 板浦至味,至味板浦,水土結晶,自然天成!板浦美哉!板浦壯哉!板浦偉哉!我是板浦人,我熱愛我家鄉,我書寫我家鄉,我為板浦代言,我傳播板浦美食文化! 不求留名,但求板浦,重振雄風,再度輝煌。我愿足矣!我亦無悔! 作者簡介:潘友國,土生土長連云港板浦人,喜歡讀書、寫作。時常有文章發表。偶爾獲獎。連云港讀書協會會員、連云港作家協會會員。 |
|
來自: 昵稱1617776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