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意大利(一)水城威尼斯 作者:王棟 我們是從香港乘法國航空公司的班機,先飛到法國巴黎轉機前往意大利著名的旅游勝地威尼斯。剛下飛機,威尼斯下起了朦朦細水,整個水城都籠罩在煙雨朦朧之中,為我們這次威尼斯之旅更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多了份浪漫的色彩。 我們來到水城邊的停車場,因為威尼斯不允許有汽車進入,只有乘船才能到達城里。我們上船后,船在水上行駛,濺起的浪花打在臉上,很輕柔很溫馨。威尼斯和中國的水城蘇州是友好城市,但蘇州的水城與威尼斯比要遜色許多了。 威尼斯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游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被稱作"亞得里亞海明珠,"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在這里集結,堪稱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威尼斯市區涵蓋意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瀉湖的118個島嶼和近鄰的一個半島,更有117條水道縱橫交叉,這個咸水瀉湖分布在波河與皮亞韋河之間的海岸線。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威尼斯其建筑、雕塑、繪畫,雕塑、歌劇等在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等美稱。 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藝復興的精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上帝將眼淚流在了這里,卻讓它更加晶瑩和柔情,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它好像一個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于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得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威尼斯的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公里,卻有118個小島組成。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鄉,也是意大利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內古跡眾多,有各式教堂、鐘樓、男女修道院和宮殿百余座。大水道是貫通威尼斯全程的最長的街道,它將城市分割成兩部分,順水道觀光是游覽威尼斯風景的最佳方案之一,兩岸有許多著名的建筑,到處是作家、畫家、音樂家留下的足跡。 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廣場東面的圣馬可教堂,建筑雄偉,富麗堂皇,總督宮是以前威尼斯總督的官邸,各廳都以油畫、壁畫和大理石雕刻來裝飾,十分奢華。總督宮后面的嘆息橋是已判決犯的犯人遷去往監獄的必經之橋,犯人過橋時常常去懺悔嘆息,因而得名"嘆息橋"。如威尼斯整座城市建在水中,水道即為大街小巷,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當地的小船貢多拉獨具特色,到了威尼斯不妨一試。這里在二月份舉行狂歡節,期間人們戴著假發和面具,穿著長袍慶祝節日。 威尼斯的建筑方法是將木柱插入威尼斯的泥土之中,然后再鋪上一層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這種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極好,是從亞得里亞海的伊斯特拉運來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磚,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磚比伊斯特拉石輕的很多,所以不會出現房子嚴重下沉的問題。有人說威尼斯肥沃的土質,就地而取的石塊,加上用近鄰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 威尼斯的西北角有一條四公里長的長堤與大陸相通,它不但是意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文化藝術古城。威尼斯素有"水都"、"水城"、"橋城"和"百島之城"的美稱,這座世上獨一無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光光獨好。城內歷史古跡比比皆是,是一座風景如畫而又古韻十足的歷史名城,這里的所有景色都離不開水。 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馬路,市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沒有交通指揮燈,船是市內唯一的交通工具。除了小艇以外,所有交通工具都是明令禁止的。連接著總督府和旁邊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嘆息橋,嘆息橋是威尼斯的必訪景點之一。 嘆息橋造型屬早期巴洛克式風格,橋呈房屋狀,上面穹隆覆蓋,封閉的很嚴實,只有向運河一側有兩個小窗。嘆息橋是一座拱廊橋,駕設在總督府和監獄之間的小河上,享有盛譽。它建于1600年,因死囚要押赴刑場時經過這里,常常會發出嘆息聲而得名。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后,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別人世,過去臨刑死囚走向刑場時必須經過這座不透氣的橋,死囚們只能透過小窗看看藍天,想到家人在橋下的船上等候訣別,百感交集涌上心頭,不由自主的發出嘆息之聲,再往前走便要告別世間的一切了。 據說戀人們在橋下接吻就可以天長地久,有一個傳說,有個男人被判了刑走過這座橋,"看最后一眼吧!"獄卒說,讓那個男人在窗前停下。窗欞雕的很精致,是由許多八瓣菊花組合的,男人攀著窗欞俯視,見到一條窄窄長長的貢多拉正駛過橋下,橋上坐著一男一女在擁吻。那女人竟是他的愛人,男人瘋狂的撞向花窗,窗子是用厚厚的大理石造的,沒有撞壞只留下一灘血、一個憤怒的尸體。血沒有滴下橋,吼聲也不曾傳出,就算傳出來,那擁吻的女人也不可能聽見。血跡早洗干凈了,悲慘的故事也被大多數人遺忘,只說這是"嘆息橋",犯人最后一瞥的地方,且把那說成神話。 我們從船上上岸后首先來到嘆息橋,導游告訴大家這里是最后集合的地方,于是大家都忙著在嘆息橋上拍照留念。我站在嘆息橋上若有所思,故事歸故事,傳說歸傳說,嘆息橋卻真真實實的擺在眼前,那些犯人們從這里走向苦難的深牢大獄,走向結束生命的刑場,面對這樣的命運除了嘆息就是無奈和無助。嘆息橋更形象的向我們展示了威尼斯的歷史,彷佛時光倒流,又回到了遙遠的年代,我看到的不是嘆息的犯人,而是興高采烈的游客,很多人乘坐的貢多拉穿過嘆息橋,不停地向觀看的人招手致意,早就沒有了嘆息。我也是如此,路過嘆息橋,只是一道風景,而不會再讓人徒生嘆息了。 威尼斯市內的水道及小船貢多拉水道舉世聞名,構成威尼斯的島嶼約擁有400座橋梁,在古老的城市中心,運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所以主要的交通模式是步行與水上交通。19世紀設立火車站,鐵路成立長堤把威尼斯主島西北部與意大利半島連接起來,20世紀又加建公園長堤和泊車場,威尼斯主島西北部因而成為鐵路和道路的入口處。中心舊市區街道狹窄為步行區,是歐洲最大的無汽車地區。在21世紀,這座無車都市是相當獨特的,圣塔露西亞車站則是威尼斯唯一的車站。 圣馬可教堂是耶穌的使徒,也是《馬可福音》的作者。828年,威尼斯商人將圣馬可的尸體運回威尼斯,公元829年為此修建了這個教堂。教堂采用拜占庭建筑風格,融合了東西方建筑的精華。教堂的祭壇下面就是圣馬可的墓,教堂內部裝飾了許多拜占庭風格的馬賽克裝飾畫。 圣馬可廣場和圣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圣馬可廣場東西長170多米,東邊寬80米,西邊寬55米,總面積逾1萬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們造型的優美、和諧、石雕的生動逼真,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廣場南、北、西三面被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筑環繞,這些建筑和諧優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動逼真。東面?立著高98.6米的圣馬可鐘樓和融東西方建筑藝術為一體的圣馬可教堂,西面是總督宮和圣馬可圖書館。嚴整華麗的總督宮是用粉紅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總督宮是威尼斯國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議會和政府的所在地。 自古以來,圣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經濟、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1797年,,拿破侖功進占威尼斯后,垂涎惡這里的景色,贊嘆圣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因此曾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一直到21世紀,人們還把它叫做拿破侖宮。圣馬可廣場是每年嘉年華最主要的場景,但是在平常也熱鬧的像一座舞臺永遠不會冷場。這里人流如潮,廣場上有數不清的鴿子飛起飛落,游人和它們和平相處。 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明珠。它最美麗的時候是上潮的時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廣場鋪上一面巨大的鏡子,使所有建筑像鑲嵌在水晶或玻璃中間,顯得更加玲瓏剔透,光彩照人。加上周圍咖啡館的露天陳設,游人們鮮艷的衣著,五光十色,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副極其迷人的圖畫。廣場上,母親們帶著孩子在水中嬉戲,年輕人脫掉鞋襪來回奔跑;大群大群的鴿子時而簇擁在地上覓食,時而又帶走撲撲啦啦的展翅聲,飛滿整個廣場的上空。 我在威尼斯的街道上邊走邊看,街道很窄,水道縱橫交錯,不小心就會迷路,找不到回去的地方。街兩邊都是各種不同的商店,也有一些國際大牌購物中心,還有很多飯店,可以吃到地道的意大利美食。我們去了一家有年頭的玻璃制品店,觀看玻璃制品的制作工藝,也有人購買的,我看完后便匆匆離去,開始在大街小巷里穿行。為了按約定的時間集中,我早早就來到圣馬可廣場,旁邊有幾家咖啡店,我要了杯咖啡,慢慢地品嘗,慢慢地觀賞圣馬可的落日。 在圣馬可廣場,很多和平鴿在悠閑的覓食,旁若無人,大家相互友好的相處,人與鴿子在這里享受著美好的時光。很快時間到了,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了這座美麗的水城威尼斯,向第二個城市出發。 文/王棟 編輯/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王棟,導演制片人,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編導專業和新聞學方向媒體產業專業,主要電視劇《父親》,《大哥》,《大姐》《大嫂》《恩怨》《蒼天厚土》《徽商》《情暖誼長》等,出版《感悟電視》《體會電視》《風中的百合》等專著。 《金秋文學》微信公眾號(微刊)是開放性純文學電子刊物,守住文學最后一片凈土,留下心靈最后的精神家園。因所刊發的內容優質,2018年7月16日正式應邀入駐自媒體《趣頭條》平臺,2018年9月18日又應邀入駐百度旗下百家號,凡在《金秋文學》平臺刊發的作品均有可能同步到《趣頭條》和百家號平臺。現面向全國(海內外)華人作家、詩人、編劇、評論家等文學愛好者征稿。 《金秋文學》? 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