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豆科大豆屬 別名:小落豆、小落豆秧、落豆秧、山黃豆、烏豆、野黃豆 鑒別特征: 一年生纏繞草本。莖、小枝纖細。葉具3小葉;托葉卵狀披針形。總狀花序通常短,花小;苞片披針形;花萼鐘狀,裂片5,三角狀披針形;花冠淡紅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圓形,翼瓣斜倒卵形,龍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花柱短而向一側彎曲。莢果長圓形,種子間稍縊縮;種子橢圓形,褐色至黑色。 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遍布全國。生于海拔150-2650米潮濕的田邊、園邊、溝旁、河岸、湖邊、沼澤、草甸、沿海和島嶼向陽的矮灌木叢或蘆葦叢中,稀見于沿河岸疏林下。 食藥價值: 野大豆的種子含蛋白質30-45%,油脂18-22%,供食用、制醬、醬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種子富含的蛋白質較栽培的大豆作物高。據(jù)省大豆研究所對3300份材料樣本的測定(野大豆和栽培大豆各半),野大豆平均含蛋白質46.8%,比栽培的大豆高出4.65%,甚至有的野大豆蛋白質的含量竟高達55%以上。 野大豆是一種具有極高藥用價值的珍貴植物,可提取大豆異黃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大豆磷脂等珍貴藥用成分,對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治療心腦血管病、治療更年期疾病、抗衰老等均有特殊的藥用效果。尤其是對控制糖尿病和強筋健骨更具奇效。相關科學實驗證明,給小鼠喂食野大豆的種子粉,有明顯降低血糖和血膽甾醇的作用,而且這種野大豆不含糖分,特別適合糖尿病人食用。 早在 《救荒本草》《救生苦海》 和 《百草鏡》 等一些古代植物典籍中,就有關于野大豆藥用功效的記述,稱其種子“可供藥用,功效為健脾、解毒透疹、養(yǎng)肝理脾,主治盜汗、傷筋、麻疹和肝血不足”。現(xiàn)代中醫(yī)著作 《上海常用中草藥》《浙江民間草藥》 和 《杭州藥植志》 等也都有記載,稱野大豆的功效是平肝、健脾、滋養(yǎng)、強壯、斂汗。野大豆不僅種子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根莖也同樣是治病良藥。《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就詳細列出了相關的藥方,如治傷筋,可選野大豆鮮根和蛇葡萄根皮,加酒糟或酒搗爛后,烘熱包敷于患處;治盜汗,則可選野大豆藤1~4兩,紅棗1~2兩,加糖煮,連汁吃。 飼養(yǎng)價值: 野大豆莖葉柔軟,適口性良好,為各種家畜所喜食。干草及冬春枯草亦為家畜喜食。野大豆為纏繞型豆科牧草,其莖纏繞他物才能根深葉茂,可與直立型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高產(chǎn)、優(yōu)質的人工草地。在濕潤肥沃的土壤上,野大豆萌發(fā)早、生長快,花期長,產(chǎn)量高。東北地區(qū)引種栽培畝產(chǎn)鮮草104公斤左右。野大豆的青鮮期較長,花期長達兩個月左右,在東北東部山區(qū),輕霜后的9月末,枝葉仍然濃綠,富含營養(yǎng),是蛋白質、脂肪含量較高的牧草。豆粕是優(yōu)良飼料和肥料。 生態(tài)功能: 由于野大豆根群發(fā)達,枝葉茂密,覆蓋地面能力強,可作為水土保持植物。 經(jīng)濟價值: 野大豆的莖、葉和種子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脂肪及各種營養(yǎng)物質。除食用和藥用外,其莖皮纖維可織麻袋。 保護價值: 野大豆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植物,它也是栽培種大豆的近緣祖先,因此是一種重要的種質資源,保存著極其寶貴的遺傳基因和許多優(yōu)良的性狀,如耐鹽堿、抗寒、抗病等,而且野大豆營養(yǎng)價值很高,是牛、馬、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喜愛的一種牧草,在農(nóng)業(yè)育種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可利用野大豆進一步培育性狀優(yōu)良的大豆品種。 |
|
來自: 高山仙人掌 > 《影響世界中國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