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小說到了明清時代,發展到了頂峰。我們通常認為各種文學體式在中國發展鼎盛時期如下: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代表明清小說高峰的就是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了。它們分別是:《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紅樓夢》。前三部都有歷史事件的影子,到了《紅樓夢》,小說成為文人獨立創作的現實小說,不再點評歷史人物。 四部小說均為章回體小說,反映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揭示了社會現實和社會矛盾,反映了歷史興衰、人生的離合悲歡。每一部都有極高的獨特歷史文化價值、人文價值和文學價值。 這四部小說的開頭,都有詩詞呈現,可以說,開篇出現詩詞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個典型特征。一首首詩詞,每一首都堪稱經典,在小說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暗示了小說的主題。 那么,這四部小說的開篇詩詞,都是怎樣的呢?它們是如何體現作者的認識和小說主題的呢?我們一一來做賞析。 1、《水滸》作者:施耐庵 朝代:元末明初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評議前王并后帝,分真偽占據中州,七雄擾擾亂春秋。興亡如脆柳,身世類虛舟。見成名無數,圖名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變桑田古路。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這部小說,可以用一個“隱”字。“書林隱處” “俊逸儒流”可以看出,作者寫的是那些山林隱居的英雄。 小說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聚義梁山泊的故事。當時的社會亂象,英雄無用武之地,社會無正義可言,只好隱居山林。英雄豪杰的人生、命運是怎樣的呢?“興亡如脆柳,身世類虛舟”,一位位替天行道的英雄,他們最后也多以悲劇收場。 這首詩在奉勸世人,一切皆如過眼煙云,無需在意,滄海桑田,人生苦短,不如盡興舉杯喝酒,聽一曲新鮮的曲目自在逍遙塵世間。小說寫英雄末路,不要追求虛名,人生短暫,暢游天地間,盡情享受快樂。 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平民出生的施耐庵從一個漁民之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在仕途中獲得了一官半職,但最后因為不能適應和容忍官場中的種種黑暗,最后離開了仕途,之后潛心寫書。 讀這首詩,我們感到作者的無奈和悲涼,同時也看出,作者對世事看得十分清楚透徹。《水滸》,確實是一部英雄的悲劇。 2、《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 朝代:明朝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明代文豪楊慎填的詞。詞從滾滾長江流水寫起,轉而說古論今。作者看透了功名富貴,轉而追求平淡超脫的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們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時間,時間飛逝,把現實都變做歷史。功名富貴、得意失意,轉眼成空。什么是生命永恒的價值? 下闕展現了一位白發的打魚砍柴的老者形象,他寄情于秋月春風大自然美景間。在舉杯痛飲談笑間,固守著一份寧靜與淡泊。老者有高遠的目光、淡泊超脫的胸懷,看透了人世間的一切。從漁樵身上可以看出作者曠達超脫的人生觀。整首詞寫得蒼涼悲壯,既有英雄成名后的失落孤獨,又含著對名利的輕視,對平淡人生的追求。 用這首詞作為《三國演義》開篇,十分吻合小說內容和主題,為小說展現歷史的滄桑定下了基調。 3、《西游記》 詩曰: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 詩從天地混沌寫起,從天道寫到人世。仁、善都屬于人世間儒家理想追求,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每個人如果想參透天地造化,修持大道元功,就得來看這部《西游記》。盡管小說寫的是佛家的事,其實是在警示普通人去追求真理,最終才能修成正果的啟示錄。 這首詩頗有廣告意味,講解讀這部小說的好處,號召讀者都來認真閱讀這部名著。 |
|
來自: ycsyhrp2018 > 《數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