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文章, 談的是優秀投資組合評比, 解決了標的問題. 剩下還有幾個重要的問題, 例如, 什么時候買, 什么時候賣. 國內盛行的投資策略與理論,幾乎源自美國, 畢竟人家有上百年的股市歷史. 國外投資經典給出的長期資金投資策略不多, 并且也很簡單: 1. 買入并且長期持有策略; 2.定投策略; 3. 資產配置, 定期調倉策略. 相應的, 買賣時機也很簡單: 有錢則買, 用錢則賣. 注意到投資經典著作的作者幾乎都是美國人. 他們所處的美股市場成熟有效, 并且有強盛國力做支撐, 其表現是: 熊短牛長, 長期向上. 因此, 對于美股而言, 以上策略都是非常優秀的策略. 在我們A股, 生搬硬套上述投資策略, 也許能賺錢, 但未必足夠優秀. 鑒于A股熊長牛短, 暴漲暴跌的特征, 我們長期資金的買賣策略應該是: 1. 熊市底部買入, 牛市頂部賣出, 或者 低估買入, 高估賣出 , 或者更換標的. 2. 中間過程: 堅定持有, 安心坐過山車. 1. 熊市底部買入, 牛市頂部賣出即使是巴菲特, 也無法精確的抄底逃頂, 因此, 我們不要幻想自己擁有這個能力. 可喜的是, 識別市場是否處于熊市底部或者牛市頂部, 還是非常容易的. 因為我們無法精確抄底, 所以我們應該在底部入場, 分批買入, 建完70-90%的倉位. 哪怕未來市場還會下跌. 衡量熊市業績好壞的指標: 1. 倉位是否夠大. 沒有倉位, 則無籌碼. 未來上漲, 與我們無關. 2. 虧損是否夠小. 虧損太大, 回本困難,影響睡眠與情緒. 例如虧損 50%, 回本需要100%的漲幅. 不滿倉的原因是, 需要應對意料之外的下跌. 考慮到安全邊際, 我們應該永不滿倉. 安全邊際的作者, 最大倉位不足60%, 職業生涯的年化收益16%. 我們水平不如他, 倉位可以適當重一點. 因為我們無法精確逃頂, 所以應該在頂部分批止盈, 清掉70-90%的倉位, 即使將來市場還會上漲. 衡量牛市業績好壞的指標: 1. 70%以上的倉位是否從底部堅定持有到了頂部. 如果頂部來臨時, 倉位已經很輕, 則牛市對我們而言意義不大. 如果倉位是牛市建完的, 那么高位被套的可能遠遠大于賺錢的可能. 2. 70%以上的倉位是否在頂點來臨前賣出. 考慮到安全邊際, 我們不賺最后一分錢, 應該提前逃頂. 不清倉的原因是, 雷劈下來的時候, 我們應該在現場. 最后的倉位, 可以在股市創新高, 并且發生回撤的時候, 清掉. 2. 低估買入, 高估賣出這是熊市底部買入, 牛市頂部賣出的弱化版. 因為股市的大部分時間, 都不是熊底部和牛市頂部. 因此按照第一個策略, 我們既不能買, 又不能賣. 手癢難耐, 怎么辦? 那么考慮這個買賣法則. 越低越買, 越高越賣. 雪球大V們和眾多銷售機構都有提供估值表,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 對于指數型基金,一般估值百分位在70%以上,就處于高估區域,估值百分位在30%-70%之間,處于合理估值;估值在30%以下,處于低估區域。對于大盤風格的主動性基金, 我們可以參考滬深300指數的估值. 對于小盤風格的主動性基金, 我們可以參考中證500指數的估值. 3. 更換標的1. 標的質量變差. 如果一只基金長期跑不贏業績基準以及同類平均,我們就要更換它. 2. 有更加低估的標的出現. 我們應該把手中持有高估產品, 替換成低估產品. 這里我們假設低估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 4. 中間過程: 堅定持有, 安心坐過山車.前文說過, 股市的大部分時間, 既不是熊底部, 又不是牛市頂部. 我們既不能買, 又不能賣. 怎么辦? 安心坐過山車即可, 這個過程比拼的是耐心. 別人賺錢, 而自己坐過山車, 相形見絀, 很多人難以接受. 那么為何不做波段? 為何不小幅止盈? 主要原因是這么做賺不了大錢. 市場震蕩, 網格, 目標投等策略都是賺錢利器. 但這樣能賺大錢么? 如果能, 那么全部資金都采用這個策略就就可以了. 實際上是不能的, 因為市場不可預測. 更可能的結局是, 我們前期嘗到甜頭, 后期悲劇收場. 以網格為例, 我們打了幾網之后, 有可能牛市就來了, 于是悲慘的踏空; 有可能跌得更慘, 破了網底, 被深度套牢. 沒有哪種策略適合全部行情, 沒有哪種策略保證我們永遠是贏家. 賺大錢有賺大錢的策略, 賺小錢有賺小錢的策略. 忍受過山車, 當輸家的痛苦, 這是我們為賺大錢付出的代價. 我在以前文章說過, 優秀的主動基金在指數不漲的情況下, 照樣可以盈利. 在效果上, 相當于主動基金代替我們在上竄下跳的市場中做波段. 因此, 持有部分優秀的主動基金, 可以減少坐過山車的痛苦. 實際上, 我們還可以留出部分資金, 專門賺小錢, 減少痛苦. 下篇文章, 應該會談到. |
|
來自: 甜水羅卜 > 《倉位在熊市底建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