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睡覺時房間29度,女兒說熱,要開空調。我說女孩子不要貪涼,她還鬧騰。我拿過一把小扇子說,來來來,媽媽給你扇著。小扇帶起一縷縷微風,一瞬又一瞬的涼爽,女兒老實了,挨著我肩膀睡下?;腥婚g,覺得這情景似曾相識。啊,多年前,媽媽就是這么扇著扇子,送孩子們入夢。 操勞的媽媽 我老家在農村。姐弟四人出生于1964年到1973年間。那個時代的農村,我家成分還是地主,很多事情也就不用再細說了。 爸爸被從天津的工廠下放回老家之后,先是做老師,后又為村里和縣里企業跑業務,幾乎常年在外奔波。媽媽在生產隊下地干活掙工分。作為地主分子家的媳婦,又老實巴交,分到的活兒總是最苦最累離家最遠的,同時又要撫養和教育四個孩子,媽媽真是操碎了心、受盡了累。 夏天太熱了,晚上媽媽把涼席鋪在后門口地上,四個孩子躺一溜兒,媽媽拿把大蒲扇忽噠忽噠扇風,扇蚊子,我們慢慢睡著了。不知何時被媽媽扒拉醒,讓屋里睡去,就迷迷糊糊站起來栽到炕上繼續睡,渾然不知媽媽什么時候才睡。 小時候沒錢買衣服買鞋。孩子多,又長得快,媽媽干農活之余總是縫縫補補,我們的衣服和鞋都是媽媽手工做的。尤其是棉鞋,做得特別貼心。一般棉鞋的做法,就像單鞋一樣在鞋底上面縫鞋面,只不過鞋面是棉的而已。媽媽給我們做棉鞋,必要加一層包了棉花的膛底,在寒冷的冬天最大限度保證我們的溫暖。 我們上學的時候,每天早晨還沒起床,媽媽就做好了早飯,然后叫起。冬天,媽媽把我們的衣服在炕頭焐著,炕頭沒那么大地方焐不下,就拿著衣服在灶口烤,免得我們穿涼衣服冰著。我們起床洗漱了,媽媽就把鍋掀開,粥盛好晾在鍋臺上,我們洗漱完,不冷不熱正合口。 中午放了學回到家,沒幾分鐘又開飯了,從不讓我們久等,更不讓我們幫忙做。從大姐上學第一天開始,到弟弟中考完,十幾年如一日,從無怨言。 媽媽特別重視教育 媽媽幼年非常聰明好學,但只上完小學就失學了,這是媽媽心中永遠的痛。因此媽媽特別重視教育,幾乎把家里所有的錢都花在我們的教育上,絕不讓我們重蹈她的覆轍。 媽媽總說,“你們甭擔心錢的事兒,我砸鍋賣鐵也讓你們上學”。還告訴我們跟同學不比吃不比穿就比學習。大姐剛上學那會兒,每天放學看到羊咩咩叫的可憐,就背起筐去打草,總要耽誤很久。媽媽看養羊讓孩子分心,馬上聯系人把羊賣了。 媽媽總是陪著我們學習。小時候家里常常停電,晚上我們坐在小板凳上圍著飯桌寫作業,一盞煤油燈立在桌子中間。媽媽坐在昏暗的炕上,手里是忙不完的活計。燈光晃動,身影搖曳在墻上,娘幾個各自干著自己的事情,只有弟弟妹妹向姐姐們請教問題,或者先寫完作業的起來幫媽媽做活去,才有動靜。 媽媽還給我們檢查作業。有一天下午我寫完作業就跑出去玩了,一會兒被媽媽喊回家。原來,三三得六、三加三等于九了。有一個檢查作業的媽媽,那在當年是多恐怖啊!當然,超出小學,媽媽就檢查不了了。但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已經養成,媽媽放心了。 農村女性特別辛苦。女人跟男人一樣下地勞動,但是做飯洗碗洗衣縫縫補補收拾屋子帶孩子等等活計仍然是女人擔當。媽媽曾說,如果家里孩子必須有人留在農村,那就留弟弟,畢竟男人在農村不像女人那么苦。 為了不讓女兒們將來在農村受苦,媽媽極其重視我們姐妹三個的學習,要求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脫離農村,用知識改變命運。這在七八十年代重男輕女的農村算不算標新立異呢? 付出終有回報。我們姐弟四個小時候都是學霸級人物,誰跟我們一屆那真是委屈他不能出頭了。哈哈,小小夸張一下。其實就是品學兼優而已。不過我們姐弟四人都按媽媽期望的通過考學脫離了農村,媽媽很欣慰。我家因此被好多鄉親羨慕和佩服,我們為媽媽贏得了光彩。 媽媽重視品德養成 媽媽重視我們的品德養成,有些做法當時讓人難以接受,長大了,甚至做了媽媽才理解。 比如有一次生產隊里把帶皮花生發給各戶,按份量的百分比收果仁。我們剝著剝著就會忍不住丟一顆在嘴里,媽媽狠狠批評我們,堅決不允許我們偷吃,說不能占便宜,別人看不見也不行。剝完果仁上交隊里后,我家交的比例超出規定,是最高的,大部分人家恰好是規定的百分比,個別人家遠遠達不到規定。 又比如大姐跟小伙伴們打草,隨大流去生產隊瓜地里摘兩個瓜解饞解渴,這在集體經濟時代是很平常的事情。大姐沒舍得吃帶回家,媽媽問明原委,連晚飯都沒吃,帶著大姐就去退瓜。 從此所有孩子不敢亂拿東西貪占便宜,懂事是一方面,關鍵是心理壓力太大了!媽媽管大姐最嚴最狠。媽媽說,大姐最大,是妹妹弟弟的榜樣,管好她一個,底下的全順溜了。 媽媽除了教育我們好好學習好好做人,還特別注重生活技能的訓練。比如要求我們無論男孩女孩都要學會做飯,這樣將來離開媽媽才能餓不著,想吃什么都不必依賴別人。我們姐弟四個甭管喜不喜歡,各個都會做飯。 媽媽很要強 媽媽跟爸爸同舟共濟,甘苦與共,對生活的艱難從不抱怨。 媽媽結婚時才虛歲20,上有兩代公婆共四位老人,下有12歲、8歲和4歲的小叔子小姑子。爸爸當時在天津市里上學,后來又在市里工作,幾年后根據國家政策被下放回農村。媽媽以長媳長嫂身份在農村大家庭里過日子,生活狀況可想而知。 媽媽任勞任怨,盡力照顧著老老少少,從來都是大局為重,沒有任何不團結的事情發生。爸爸不必擔心家里,安心在外面學習工作。 媽媽特別要強。當年農活主要靠人力。爸爸不在家,弟弟又最小,家里沒有壯勞力,一家子十幾畝地,全是媽媽一個人干。如果是需要牲口才能干的活兒,比如犁地、拉糧食、拉莊稼,就跟兩個叔叔家搭伙干。我們幾個孩子即使幫忙又能干得了多少呢? 媽媽不會騎自行車,多遠的地都是靠雙腳丈量過去,勞動時間無形中又被擠占了一部分。媽媽肯吃苦,多下力,我家的莊稼總是長得非常好。有一年家里種了三畝棉花,媽媽腿疼不能長時間站立,好在棉花秧子矮,媽媽就跪在地上爬著干活,從一遍遍收拾棉花秧子,到一遍遍采棉花,那三畝地長久留下媽媽爬行的身影,至今想來仍然心疼不已。 我們姐弟幾個工作后都很敬業,屬于無需揚鞭自奮蹄型,就是受媽媽好強、堅強、自律的影響。 媽媽孝敬長輩 媽媽孝順長輩,不僅言傳更重身教。爺爺奶奶輪流在三個兒子家住,這在老家叫“輪班兒養老”。我家平時主要吃粗糧,白米白面留到爺爺奶奶來時吃。奶奶生命的最后幾年得了老年癡呆,那時候沒這個說法,只說是老糊涂了。癡呆的人不講衛生,媽媽給奶奶洗腳、剪指甲、梳頭,衣服洗得干干凈凈。 有鄉親說,“當年你是有名的受氣媳婦啊!現在伺候老的還這么細致?”媽媽說,“老太太多可憐??!年輕時候最愛干凈,老了老了糊涂了,邋遢了,我替她難受?。‘斈晡沂軞夂⒆觽儾恢溃F在我怎么對待老人,他們可都看著呢!我得給他們做個榜樣”。 現在我也做媳婦做媽媽,才知道媽媽的所作所為多么難能可貴、多么有智慧。 姥姥家就在我家前排,斜對門兒。媽媽做點什么好吃的、差樣兒的,即使只是一盤餃子一碗面湯,也會打發孩子端著飛奔送去,有時候擱在姥姥嘴邊還熱的吃不下呢! 媽媽不光自己做得好,還同樣教育我們。比如找男朋友要品性好、倆人感情好,物質條件不重要。媽媽常說,“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鼓勵我們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嫁三個女兒,從來沒提過彩禮這碼事,倒是要求我們必須孝順公婆。媽媽說,“你們誰要對老人不好,從我這就不答應!” 媽媽的味道 媽媽廚藝很好,回憶中充滿了“媽媽的味道”。 媽媽貼餑餑松軟可口,烙餅層多香濃,餃子薄皮大餡。小時候菜少,巧婦也難為,媽媽就做咸飯。羊油熗鍋炒白菜絲到八成熟,燜一鍋小米飯,飯快熟時把白菜絲倒進去,飯熟了,把菜飯拌勻趁熱吃,特別美味。 夏天西紅柿多,媽媽把西紅柿切了,跟玻璃罐頭瓶子一起蒸透,密封好,冬天就能吃西紅柿雞蛋面啦! 媽媽還會炒五香果仁。果仁用花椒大料桂皮蔥姜熬水煮半熟,撈出來晾晾,于背風處找風旋出來的細沙,用鍋炒熱,再把果仁倒進去翻炒。干熱的沙子飄揚起來撲人一臉。果仁又香又脆,媽媽看我們吃得香甜,滿臉是土卻笑得滿足。不良后果是我至今不喜歡吃外面賣的果仁,太難吃了! 媽媽做豆沙餡,細細的沙沙的甜甜的,每次做豆包的時候都做好多豆餡,我們幾個過來過去挖一勺吃,解饞! 嚴父慈母,是中國家庭父母角色的理想狀態。我家因為爸爸的長期缺位,媽媽把慈母嚴父一身擔著。因為孩子多,必須立規矩才好管理,我家男孩子不能跟別的男孩子們去渠溝里游泳,女孩子們不許串門子。離家必要請假,標準格式是:某時跟誰去某地做某事,幾時回來。回家要跟媽媽打個招呼算銷假。如果超時,小心臟撲通著跟媽媽解釋原因。 我單位搞準軍事化,我沒有一點不適應,再嚴也嚴不過我媽呀!說實話我們都有點怕媽媽。小時候是怕被抓住錯誤遭批評,大了是怕做什么不好的事讓媽媽失望、傷心。 媽媽無微不至的愛呵護著我們姐弟四人長大,讓我們都有機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到高等教育,從事著體面的工作,擁有了幸福的家庭,我們永遠感恩。媽媽對長輩的孝養、對生活重壓的堅強承擔,更令我們敬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親愛的媽媽,如今已是半頭白發、兩眼昏花。您要好好地保重呀,有您我們就有根,就有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