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共讀 ★ 《三國演義》 作者: 羅貫中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領讀者:李大剛 領讀者說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而與趙云同時代的《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道:黃忠、趙云強摯壯猛,并作爪牙,其灌(灌嬰)、滕(夏侯嬰)之徒歟。
真實的界橋之戰中,麴義以800弓兵頑強抵抗住了公孫瓚強悍的白馬義從的多輪進攻,斬殺大將嚴綱,然后一個反沖鋒擊潰公孫瓚,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大營,砍了牙門大旗方才凱旋而歸。此戰足以與張遼威震逍遙津一戰相提并論。 而麴義并非死于趙云的槍下,而是死于袁紹的猜忌被誘殺,罪名是“自持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并其眾”。文武雙全但又功高震主的麴義,偏偏遇到了BOSS袁紹,這也是他的宿命吧。
孫堅是富春龍門孫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祖上便是寫出《孫子兵法》的那位鼎鼎大名的孫武子,第五代傳人孫臏給我們留下了有關田忌賽馬的典故,第21代傳人便是孫堅,而到了近代富春龍門又出了一位響當當的大人物:孫中山。孫堅在與黃祖作戰初期,就以有了草船借箭的先例。 而孫堅究竟死于哪一年呢?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為192年,但又說孫策17歲時喪父,那么倒推回來孫堅就是死于191年。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先生根據《漢紀》和《吳歷》等參考資料,確定孫堅應死于191年。 故而,看似100%正確的《三國志》,也會有疏漏和錯誤之處,需要通過其他的史料來進行佐證。
一是演義中的說法,將貂蟬是王允家的一個歌姬;二是后漢書的說法,貂蟬本就是董卓的婢女,而呂布私與侍婢情通,被董卓發覺而反目;三是元雜劇的說法,貂蟬是呂布的部將秦宜祿之妻;四是近代魯迅先生的說法,將貂蟬獻給董卓的并非王允而是曹操,為了誘董卓以惑其君。 出處是近代魯迅先生的《小說舊聞鈔》中提到一本失傳的《漢書通志》。
白門樓曹操除掉了呂布,而貂蟬的命運軌跡也就戛然而止了。一說曹操將貂蟬送給了關羽,而關羽為了不受誘惑,蒙上眼睛親手殺死了貂蟬;一說是在白門樓追隨呂布而死;一說是跟隨曹操回到了許都;還有的說法講貂蟬后來出家、歸隱等等。
在羅貫中先生所寫的《三國演義》中,貂蟬是唯一一位沒有結局的人物。原來這里就是羅先生給后人留下的第二個腦洞:什么是英雄?首先英雄不問出處,那么索性徹底到極限,連名字都省略掉,僅僅留下一個“貂蟬”的虛詞而已;英雄應該何時出現? 英雄應該出現在最需要出現的那一刻,一生做了一件足以改變歷史的大事件已足矣。貂蟬的出現改變了歷史的走向,而對比之下則是現實中躊躇滿志但又懷才不遇的羅先生,以及他內心澎湃激蕩的英雄情懷。 打卡集錦 你不懂 袁紹使計奪冀州,內心暗嘆,小人也。不過所謂兵不厭詐,能中計,還不是因為你蠢?!公孫瓚來分享戰果未成,反而折了兄弟,袁紹嫁禍于董卓,不過做得太明顯,被公孫瓚識破。往日盟友,如今兵戈相見,董卓借天子之名中間調和,兩方人順階而下。
胖子小王 卻說袁紹和公孫瓚爭奪冀州,之前還是討伐董卓的盟友,如今居然可以撕殺的這么激烈,諸侯割據的時代還真是亂。
王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瓚大怒曰:“袁紹誘我起兵攻韓馥,他卻就里取事;今又詐董卓兵射死吾弟,此冤如何不報!”公孫瓚與袁紹會戰于磐河,趙云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 趙云救公孫瓚于危難,突入袁紹軍前,田豐勸袁紹躲避,袁紹大呼曰:“大丈夫愿臨陣斗死,豈可入墻而望活乎!”此處見袁紹貴族精神,與曹操強烈對比,曹操世之奸雄。劉備率兵助公孫瓚,瓚教與趙云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 董卓見袁紹公孫瓚相爭,為收服人心,令天子下詔勸和,董卓果然行太師相國之事!公孫瓚致書于袁紹講和,玄德與趙云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云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 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灑淚而別。袁術見袁紹得冀州,向袁紹要軍資袁紹不給,兄弟不睦。袁術又跟劉表借糧,劉表也不給,于是修書讓孫堅伐之。袁術在演義里被寫成小市民的德性。 孫堅自欲報仇,其弟孫靜勸之“江東方稍寧,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愿兄詳之。”堅曰:“弟勿多言。吾將縱橫天下,有仇豈可不報!”孫策隨戰。 孫堅、孫策性格剛毅,和上文公孫瓚對比。孫堅草船借箭,敗黃祖破蔡瑁,黃祖聚敗軍,來見劉表,備言堅勢不可當。蒯良用計設埋伏,孫堅中埋伏身亡。
表曰:“吾與黃祖心腹之交,舍之不義。”遂送桓階回營,相約以孫堅尸換黃祖。這里劉表仁義似劉備,但最信賴的謀士蒯良勸他舍棄心腹武將,足以證明作為領導者懦弱無能。
董卓對孫堅的情感,從結親那時候就表現出來,董卓和孫堅為人處事來看,有很大地相似,董卓和孫堅同樣起于微末,武將出身,性格剛猛,手段強硬。
沖冠一怒為紅顏,貂蟬不同陳圓圓。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稱的戰爭。 娜娜 討伐董卓的聯盟解散,冀州韓馥給袁紹送糧草,這一送引狼入室。謀士逢紀出招,假意聯合公孫瓚,借他人之力,不費自己兵馬拿下冀州。然而這種策略應該無法長期運用,如同眾人對呂布的評價,不知袁紹有沒有計算過長期后果? 讀到這里,我仍然沒摸清三國群雄背信或者守信的出發點都是什么。且繼續看。
三國演義里寫武將殺入敵營“如入無人之境”應該是最高評價,全書出現過八次,分別是呂布,關羽,太史慈和趙云四人,其中趙云一人獨當四次此形容。 為這樣的人物營救,公孫瓚表現為“不知心腹,令其另領一軍在后”,再對比玄德初見趙云甚相敬愛的不舍之心,知人之能,高下又判。
在演義里孫堅身中巨石亂箭,應誓而亡,我卻想到曹操同樣經常沖在最前線經常遇險。拼的就是命好。
笑看風云 十八路大軍,合擊討董卓,怎耐雖有誓言結盟在先,但各自卻為保留實力,相互猜疑,錯失戰機,導致整個“起義”失敗! 同盟解散后,各大軍閥所想的都是如何擴大自身地盤兒,增強自己的實力,這就必然會引發各利益集團的沖突!接著又是一番你爭我奪,袁紹巧吞“荊州”,大敗公孫瓚;孫堅復仇劉表,親帥大軍征討!
“帥才”是比“將”更高一等的存在,“帥”的武力值未必有多高,但戰場上的運籌帷幄,統籌安排,縱觀全局大勢的視角和格局,是“將”無法比擬的!“帥”更多的是強調:統帥、調度、掌控、大局觀。縱有武將百人,無“帥”之師亦如烏合之眾!
編輯:跑來跑去的高跟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