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燈,又稱“洋油燈”,為電燈普及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或石蠟為燃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冶農村還仍然廣泛使用,有些偏僻山村一直用到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60歲以上的人應該不會陌生,八零后可能不知其為何物。 煤油燈歷史悠久,于9世紀巴格達已有使用煤油燈的記載。罩子煤油燈、馬燈則于1853年由一名波蘭人發明,自清末被引入中國。它以美觀的燈具,先進的燃料,以及科學的燃燒方式和數倍于老油燈的亮度,一下子廣為人知并被普遍應用。。罩子煤油燈由燈座、燈頭、燈罩等構成。燈座一般是由玻璃制作,貌似高腳酒杯狀,上下大中間小,下大是為了放置穩當,中間小是便于手拿捏,上部大肚子是用于儲存的油料,肚子上端縮小,留有注油的端口,其外圍大小與燈頭底部凹槽配套,有螺紋與燈頭嚙合。燈頭通常用銅質材料造制,中間留有安置放燈芯的孔道,四周裝有三或四個薄鐵皮爪子,用于穩定燈罩;底部凹槽內有與燈座嚙合的螺母,旁邊安裝有調節燈芯升降的小轉軸。燈罩為玻璃制成,上下小中間稍大,有聚光,增亮和防風功能。 罩子煤油燈使用方便。先把煤油倒入燈座,裝滿或八九成,再把燈芯塞進燈頭孔道使其挨著轉軸小齒輪進入燈座,并留足夠長度以備燃燒損耗,然后將燈頭與燈座嚙合擰緊,待油浸透燈座上露出的燈芯,用火點燃,再把燈罩從全部爪子內插入燈座,根據需要轉動燈座旁小轉軸調節燈光亮度即可。不過燈罩有耐熱限度,燈火太大會把燈罩熏黑甚至爆炸,這種情況一般不會出現,人們掌握了豐富的經驗。老煤油燈是由白鐵皮制成,貌似老式小酒壺狀,下大上小,圓形。一般底部直徑七八公分,上口四五公分,高10至12公分,有個鐵絲提手,用于提拿和懸掛,從底部安裝有一根容放燈芯的小空心管子,以40度左右的角度向上固定,高度與燈口持平。老煤油燈使用更為簡便,只要把燈芯塞入小管子直至燈底部,再注入適量的煤油,待露出的燈芯被油浸透點火即亮。馬燈是一種特制的煤油燈,由于有很好的風功能,人們騎馬夜行時能掛在馬身上而得名。它的構造比罩子燈復雜得多,底端有一個儲油的裝具,裝具上端有一個用于注油的小口,有螺絲蓋封閉,使油不漏出;中間有個鐵質托圈裝置,玻璃燈罩安放在上面,外圍有數根鐵絲交叉防護;上有鐵絲提手和銅架。銅架內有分層裝置機關,既能將玻璃罩往上提升便于點燈,又能使罩內正常出氣吸氧,維持燈火正常引燃。在這幾款煤油燈中,罩子燈和馬燈用得少。罩子燈多在會客時使用,馬燈主要是走夜路的時候用,再是風大老煤油被吹熄燈時不得已才使用,每個家庭一般只各備一盞。老煤油燈因為成本低、適用、省錢而用得最多,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三四盞。老煤油燈有諸多優點:一是因白鐵皮做的,經久耐用;二是耗油少費用低(燈芯用棉線自制,節約了買燈芯的錢);三是便于懸掛,每間屋的墻上都已在適合的位置釘上了專門掛燈釘,哪里需要就往那釘上一掛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母親夜晚紡線、織布、納鞋底、做棉鞋、縫補衣服等都是點著老煤油燈。罩子燈、馬燈光亮雖然好于老煤油燈,但因它多耗油和要買花錢燈芯母親舍不得用。在那個敝衣糲食的年代,母親縮衣嗇食,那怕是一分一毫也精打細算,一家人熬清守淡。剛用電燈時,因電費比煤油貴,母親晚上做針線活仍然用煤油燈,這個習慣持續了好長時間。我讀小學的時候村里沒有通電,晚上看書都是用老煤油燈,只有起風時父母才讓用罩子燈。記得總是在床頭放個方凳,凳子上墊塊磚頭或木板隔油,把燈擱在上面,雖然燈光微弱,可以滿足看書。到讀初中,村里通電了,夜晚看書就告別了煤油燈。電燈照明,一開即亮,光度好又不怕風,人們都樂于使用,煤油燈很快被淘汰。馬燈雖然在家庭照明失去了市場,夜晚走路照明已被手電筒取代,而在生產隊仍有用武之地。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是集體經濟,每年雙搶三秋時節,生產隊經常晚上打谷(就是把稻谷鋪在禾場上,用牛拉著石磙碾壓脫粒),遇到停電,就在禾場周遭懸掛上幾盞馬燈,打谷可照常進行。晚上扯秧如若沒有月亮,就在兩邊田畻各放一盞馬燈,以便利大家上岸喝水和回到自己扯秧的位置。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戶后不幾年,有的變栽種兩季水稻為一季,有的放棄種水稻而栽種水果或花卉,再用不著晚上干活了,隨之馬燈也就徹底失去了作用。
尹金輝,湖北省大冶市人,黃石市房產局退休干部,現為黃石市作家協會會員,西塞山詩社、竹韻漢詩協會、詩海選粹格律詩社會員。有作品載《中國鄉村》《長江叢刊》《牡丹》《中國詩歌精選》《黃石日報》《東楚晚報》《黃石文學》《新東西》等雜志、書、報和網刊、微刊。 征稿啟事: 1 、原創首發,詩歌(除舊體詩詞外)、散文、小說、評論、收藏、書畫等作品,拒絕一稿多投。百字內簡介加個人清晰生活照一張。 2、作者文責自負,如有抄襲侵犯他人權益,本平臺不承擔任何法律連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