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學季到來,電影票房明顯下降。貓眼數據顯示,9月7日-9月13日,全國總票房僅6.5億元(36周),相比35周少了1.5億。而在《八佰》公映的首周,周票房數據達到17.41億元,市場下跌明顯。 上周大盤遇冷,新片不給力是主要原因。上周五,真人版《花木蘭》全國公映,但該片卻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雙重失敗,上映三天,票房僅為1.5億元。 該片早已于9月4日在國外流媒體平臺上線,有少數觀眾提前觀看了該片,但國內口碑一言難盡,還未在國內正式公映,《花木蘭》豆瓣評分便從一開始的5.4分下滑到4.7分。 口碑滑鐵律,加上盜版資源泛濫,導致這部投資超過2億美元的好萊塢大片票房敗走。 9月11日,《花木蘭》首日上映排片高達38.4%,但票房僅為5500萬元,8.9%的上座率遠低于已上映將近一個月的《八佰》。隨后影片票房增長乏力,上映第三天被《八佰》輕松超過,首周末僅收獲1.5億票房。 上周其他影片,諾蘭新片《信條》公映10天,共取得3.5億元;包貝爾、辛芷蕾主演的喜劇電影《我的女友是機器人》上映三天,票房為2800萬元;管虎執導的《八佰》公映23天,票房超過了26億元,該片票房已升至內陸影史總榜第12名,超過了《速度與激情7》和國產電影《捉妖記》。 本周上映的新片大多為中小成本的懸疑或劇情片,預計周票房或再創新低。再次點燃大盤熱度,可能將等到“提前打響”的國慶檔。 《奪冠》提檔9月25日國慶檔大戰提前打響9月13日,由陳可辛執導的影片《奪冠》宣布提檔,將于9月25日全國上映,提前5天搶跑國慶檔。該片原定于2020年春節期間上映,之后受疫情影響改至國慶檔。 9月是中國影市傳統的淡季,特別是今年9月,隨著《信條》《花木蘭》等影片票房接連失利,而接下來又難以出現重量級的影片定檔,目前《八佰》逐漸式微,電影《奪冠》此次的提檔,有著提振市場的意味。 對于影片本身而言,如果能提前搶占形成了口碑效應,提前上映的策略有望提前收割票房。可以預見,在9月30日來臨之前,《奪冠》將享受最佳的排片待遇。 今日,《奪冠》已正式開啟了全國預售,截止9月14日16:30,影片預售總票房為142.4萬。 每年的國慶檔都被稱為“史上最強國慶檔”,今年也不例外。 目前已經正式定檔在2020年國慶檔的電影總共有7部電影,涵蓋了體育片、喜劇、動作、動畫等多種類型。 其中真人電影有四部,分別為《奪冠》《我和我的家鄉》《急先鋒》和《一點就到家》,還有四部是動畫電影,分別是《姜子牙》和《木蘭:橫空出世》,以及小成本影片《奇妙王剛之魔法奇緣》。 從貓眼“想看人數”來看,目前排名前4的分別為《姜子牙》(想看人數124.7萬)、《奪冠》(想看人數48.4萬)、《我和我的家鄉》(想看人數26.5萬)、《急先鋒》(想看人數24.6萬)。從曝光的信息來看,這4部影片都具有沖擊“10億+”的實力。 由于疫情影響,今年春節檔不復存在,國慶檔成為今年的第一個大檔期,自然要擔起振興市場的重任,也是對內陸影市復工階段成果的一次檢驗。 而此前《八佰》的超強表現驗證了電影的爆款邏輯,在上座率限制放寬和觀影情緒得到顯著修復的情況下,目前制約觀影情緒和票房最主要的因素是優質內容的缺乏。 通俗來說,觀眾的情緒都到了,就差好電影上映了。隨著優質電影《奪冠》《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急先鋒》等電影相繼定檔國慶檔,電影板塊真正的“報復性消費”有望出現在國慶檔。 國慶檔肩負拯救影視公司業績大任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民同慶的特殊節點,《我和我的祖國》為首的主旋律電影天然自帶傳播熱度。2020年既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又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在此大背景之下,頭部大片共贏局面是否將再次出現。 2019年國慶檔8天,共跑出了50.48億票房,較上年同比大增162%,并且觀影人次首次突破1億,創造了國慶檔觀影人次新紀錄。其中《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分別拿到了31.7億和29.1億的票房成績。 票房創紀錄的同時,各大出品公司收益如何也備受大家關注。去年國慶檔僅三部獻禮大片背后,就有著近90家資本等待分羹。今年國慶檔又有哪些公司扎堆比拼? 據目前公開資料統計,《奪冠》、《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一點就到家》等8部國慶檔影片幕后,參與出品公司(去重后)達到近80家。 其中,《奪冠》以38家出品公司高舉榜首,《木蘭》和《急先鋒》背后的出品或聯合出品公司均達到18家。 在這些公司中,影視上市公司來看,《奪冠》背后是歡喜傳媒、阿里影業、文投控股、中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背后是北京文化;《姜子牙》背后是光線傳媒;《木蘭》背后是中國電影、金逸影視;《一點就到家》背后是中國電影、阿里影業;《急先鋒》背后是中國電影、幸福藍海。 圖來源:人民新影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