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原文】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譯文】
宇宙本來是混沌一片的太極,盤古一畫開天地,輕盈之氣上升為天,重濁之物下沉為地,有了天地,然后大地上形成了高山大海,天地間震雷滾滾狂風大作,天上的太陽月亮相繼輪換照耀著地球,這就是天地形成初期的情形。

天在上,地在下,設立了宇宙時間和空間的標準,故曰“天地定位”。地球高速旋轉,燃燒的熔漿劇烈運動,就在地球上形成了高山和深海,海底有山,山體通海,山海相連氣息相通,故曰“山澤通氣”。地殼中的能量不斷迸發形成了震雷,大海中的水汽向上蒸發形成了大氣層,氣流運動也形成了風,雷和風交織在一起,彼此迫近相互減損,故曰“雷風相薄”。天地間一片黑暗,水火不相容,太陽和月亮的光芒照射不到大地上,故曰“水火不相射”。
開天辟地之初就形成了“天地水火雷風山澤”這八類物像,圣人依據其特性設立了八個卦,分別用“乾坤坎離震巽艮兌”進行命名。此時的天地之間還沒有生命出現,因為這八類物像還沒有開始交往,天地不交,山澤未分,雷風互損,日月不射,那么與之對應的八卦也分成四對兩兩孤立,相互對峙遙向錯位,故稱“八卦相錯”。
這是宇宙形成之初的靜態模型,后世有人根據這段文字將八經卦排列成序,我們稱之為先天八卦圖。天在上地在下,日出東月落西,山在西北海在東南,剩下的兩個則分配到東北和西南。但在先天八卦圖中,八卦兩兩相對,或無關系或不相往來,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宇宙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發展,也就見不到“生生不息”的易道了。
所以接下來就要打破這相對平衡的狀態,宇宙天地即將發生質的變化,萬事萬物的發展與天地的變化之道是同步進行的,但它們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這就要用“數”來描述。

“數”既是數字又指規律,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萬物的變化皆有其定數定理和一定的趨勢,不經過量變的積累絕不可能產生質變之“化”,周易正是依據“數”來揭示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現在呈現出來的都是過去事物的延伸,沒有偶然發生的事情,用以往發生過的和正在發生的就能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順逆”最初是天文用語,“順”指順天道而行,“逆”指與天道運動方向相反,引申為萬事萬物的順行和逆行。從小到大,從始到終,從因到果,從過去到現在,這些都是“順”,故曰“數往者順”。從大到小,從終反始,從果推因,這些都是“逆”,依照以往的經驗體察現在的狀況,就可以預測到未來的趨勢和結果,為了趨吉避兇就要一步步往回逆推,提前采取適宜的措施,故稱“知來者逆”。
由此可見,總結以往的經驗為“順”,根據以往的規律預測未來是“順”,為了趨吉避兇立足當下是“逆”,合起來為“數往者順,知來者逆”,而周易同時包含了這兩個過程,并且終而復始,將最后的“逆”和開始的“數”連起來簡化成“逆數”二字,所以說“是故,易逆數也”。
【解讀】
本章描繪了天地初創之時的情形,圣人將天地間的物像劃分成八大類,并用八個卦來命名,由此確立了八經卦的排列位置,我們稱之為先天八卦圖或伏羲八卦圖。
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學說,科學界越來越傾向于大爆炸說,我們就拿東方老子《道德經》和西方《圣經》中的描述做一下比較。

老子比周易的作者文王周公年輕幾百歲,他認為支配宇宙的“道”是無始無終無聲無滅,本來就永恒存在。而我們所處的太陽系是后來才形成的,天地只是太陽系的組成部分,《道德經》第4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宇宙星團像深淵一樣幽暗深邃,不斷地高速旋轉燃燒,舊的星體不斷毀滅,新的星體不斷產生,于是就誕生了天地,天地都有壽命,所以《道德經》第7章中說“天長地久”。
《圣經》的第一篇是《創世紀》,其第一章開門見山就說“起初,神創造天地”,接下來詳細描述神在六天里如何創造天地萬物。第一日,地球上汪洋一片,淵面混沌黑暗,神帶來了光明,稱光為晝,稱暗為夜。第二日,造出了空氣,將水分為上下,水汽蒸發形成大氣層,神把這充滿空氣的空間稱為“天”。第三日,將水和地分開,無水的旱地為“地”,水積聚之處為“海”,在陸地上種上草木。第四日,在天上造了兩個發光體,大的管白晝,小的管晚上,這就是太陽和月亮。第五日,在海里造出大魚等動物,在天上造出飛鳥等動物。第六日,在陸地上造出牲畜昆蟲野獸等動物,最后用土造出了人,讓人來管理之前造出的一切植物和動物。到了第七日,神就休息了。
我們對照一下,會發現《圣經》中的描述與《周易》中的描述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山澤通氣”,地球上汪洋一片,神后來把他們分成高山陸地和海洋。太陽和月亮是同時造出來的。
后人根據這段描述,畫出了先天八卦圖,天在上地在下,是為“天地定位”。昆侖山是山的代表在西北,大海在東南,大海和高山從表面上看似不相干,其實兩者的底部是相通的,這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山曾經是海,海曾經是山,是為“山澤通氣”。太陽像火,月亮似水,太陽從東方升起,月亮從西邊落下,不會同時照射地球,水火不容,是為“水火不相射”。將剩下的震雷分到東北,巽風安置在西南,東北雷聲小,西南風力弱,所以雷風好像不相干,就像人的交情淺薄,是為“雷風相薄”。

“順”和“逆”本是遠古的天文名詞,指行星的順行和逆行,行星朝東運行稱為“順行”,行星朝西運行稱為“逆行”。后來逐漸引申到其它各個方面,順應天道和時勢為順,違反天道和常理為逆,由果推因為順,從因生果為逆。
本章是說宇宙形成初期的靜態模型,八卦所代表的八類物像兩兩相錯,或無關系或不相往來,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宇宙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發展,所以就沒有了“生生不息”的易道。
“是故,易逆數也”,學術界對這句話的理解歷來不太一致,有很多學者在這句話中花費了太多的功夫,試圖從各個角度來闡述清楚,結果越描越黑,反而讓人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其實不必費這么大的心思,因為這句話對本章的理解作用不是很大,它也只是說明一下周易的說理方式而已。之所以難懂,是因為古人說話太簡練了,前面說了“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將這句話的首尾二字連起來為“數逆”,而周易正是逆知未來趨勢的,所以再將“數逆”倒過來,就成了“逆數”。這樣一來,不但涵蓋了“數往者順,知來者逆”的完整意思,還點出了“逆知”的重點,非常巧妙。
在第1章中說“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已經提到了“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初期,數字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它能量化自然世界的變化之象,人類也給數字賦予傾注了特殊的感情和寓意。數字的概念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已經無從查考,肯定非常非常悠久遙遠,數字是伴隨著遠古文明一起遺傳下來的,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河圖洛書”就是在敘說史前文明的傳承,其中包含了數字及其寓意。《河圖》包含了1到10,《洛書》包含了1到9,除此之外還有陰陽、方位、五行、天象、地理等等,這都是遠古文明對宇宙自然的理解和總結。相傳,伏羲就是受《河圖》的啟發而創制了《易經》的體系,我們在這里不對《河圖》《洛書》展開解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深入研究,我們只需要明白“數”很重要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