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秦觀秦少游,很多人都會想到他娶了蘇軾的妹妹,鬧出過“洞房三難”的典故。其實,蘇軾只有姐姐,并沒有妹妹,而且秦觀的夫人在歷史上有名有姓,叫做徐文美,是潭州寧鄉主簿徐成甫的女兒。秦觀和蘇軾沒有姻親關系,但卻是“蘇門四學士”之一。 所謂“蘇門四學士”,是獲得過蘇軾垂青、指導、提攜的年輕人。這個稱呼首先就是蘇軾自己喊出來的,然而,蘇門四學士和蘇軾并不是一個文學流派,他們的風格不盡相同。比如秦觀,他就善于婉約清麗的抒情之作,與蘇軾的豪放風格不搭界,這也體現了蘇軾大度包容的胸懷。 蘇軾的仕途并不順暢,幾起幾落,備受打擊。作為蘇軾的門生,秦觀的境遇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也是一路坎坷。不過,悲憤出詩人,人生命運的挫折,反倒成就了秦觀的文學創作,讓他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讓蘇軾也愛不釋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還不用小玨解讀,這首詞一定會讓您覺得滿目哀情,其實這就與作者的經歷不無關系。在紹圣四年時,秦觀因為新舊黨爭,被貶至杭州通判,沒多久又被貶為監州酒稅。還沒讓他回過神來,他又被羅織各種罪名,貶至郴州。而且,這一次他被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實際上是作為一個普通百姓被流放。 可是,秦觀還沒有安頓下來,又被貶至更遠的橫州,這首詞就寫于離開郴州之前,可見作者的心情有多低落。 上闕開篇所寫就是謫居的環境,霧蒙蒙,讓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而不見。這是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不光是眼前之景的凄涼,更映襯了作者對前途的一片迷茫。秦觀在此觀察了很久,他想找尋當年陶淵明所說的桃花源。其實,陶淵明所說的武陵,離作者所處的郴州并不算遠,卻沒有任何蹤跡。 按照常理推論,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目之所及是有限的,更何況月色朦朧,迷霧蒙蒙。但秦觀說嘆息哀愁的,當然是前途未卜的命運。他不知道這樣的流放何時結束,也不知道自己的終點將在何方。所以,他不得不把目光從遠方收到眼前。 然而,秦觀所處的環境,更是讓他自怨自艾。這里的春天并非溫暖和煦,而是春寒料峭,一個“閉”字,更將館門深鎖,更鎖住了作者的孤獨之心。在斜陽暮色之下,杜鵑的鳴叫,更讓人愁上加愁。詩詞中出現杜鵑,十有八九就是作者思鄉,可是思鄉又能如何,殘酷的現實讓他身不由己,只能將他鄉作故鄉。 下闕之中,帶來了些許溫暖。“驛寄梅花,魚傳尺素”說的是友人并沒有忘記他,還寫來寬慰的書信。自古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難,秦觀遭到貶謫,旁人唯恐躲之不及,難得還有人能殷勤問候。可是,即便這樣,秦觀的心中縱有萬千謝意,也掩蓋不了深深的離愁。 最后兩句,秦觀表面上是發出無奈的疑問:郴江啊,你好好地圍繞郴山流淌,為什么卻要匯聚到湘江中去呢?其實,在這里,秦觀以擬人化的手法,說明連郴江都不耐寂寞,更何況是人呢?又有哪位離人,愿意呆在這個地方,而且,秦觀還要面臨更遠的流放。 也有人認為,秦觀的這首詞是寫給黃庭堅的,他更是以此通過黃庭堅向蘇軾表明心跡。原來,在數年之前,蘇軾被賈易彈劾的時候,秦觀也受到牽連。于是,他曾經找人疏通關系,這個行為讓蘇軾有所不滿,導致秦觀和蘇軾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雖然兩人沒有決裂,但秦觀“不夠義氣”的行徑,讓蘇軾兄弟產生了成見。因此,最后兩句是秦觀委婉表示自己迫不得已的苦衷,希望得到蘇軾的諒解。 后來這首詞傳到蘇軾面前,蘇軾也愛不時候,尤其對最后兩句青睞有加。作為大文豪,自己的名句數不勝數,蘇軾卻將這兩句題寫在自己的扇子上,可見是真心喜愛。沒有多久,秦觀客死他鄉,蘇軾得知后大為震驚,曾指著扇面上這兩句詞感慨:秦觀去世了,一萬個人也不及他,也換不回他!(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雖然蘇軾沒有明說,想必也一定會體諒秦觀的難處,最終也一定在心中原諒了秦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