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同學對甲午戰爭不了解,潛意識里總是認為甲午戰爭只有甲午海戰,而忽略了陸戰部分,其實甲午海戰雖然是甲午戰爭中的關鍵部分,但是根本性的戰爭還是陸戰部分。 海戰是從黃海南部一直打到黃海北部、渤海南部,最多奪取大連旅順港和威海劉公島。 其實陸戰部分規模也很龐大,日本動員了約24萬人,清軍動員了約25萬人,那是從朝鮮半島一直打到遼東半島,清軍陸軍被打的是一觸即潰,潰逃千里,魂飛魄散。 在甲午陸戰中一直潰逃的清軍主力就是淮軍,當時淮軍統帥葉志超在平壤戰役后,以六天狂奔五百里的速度從平壤逃到鴨綠江邊,不久之后又退到遼河以西,這種災難式的大逃亡,就是電影里都不敢這么演,但是淮軍統帥就敢這么指揮。 聽聞淮軍潰敗的消息后,有一些湘軍老少爺們一看,這不是到我湘軍一展身手的時候了嗎?被淮軍壓制了這么多年,關鍵時候還不是看我湘軍露臉? 當時湖南巡撫吳大澂就向中央上書,表示湖南要重整20營,到遼東戰場去一雪前恥,把淮軍丟的場子找回來。 當時已經手足無措的光緒皇帝看到吳大澂的上書,以為自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想要靠湘軍力挽狂瀾,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到了湘軍的身上,當然,淮軍都打不了的仗,逐漸被邊緣化的湘軍更不行了,開赴遼東戰場不久就以慘敗收場。 有同學就會問了,湘軍當年能夠擊敗太平軍,為何后來在甲午戰爭中無法攻克日軍? 對湘軍和淮軍發展歷史比較了解的同學肯定也都知道,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結束后就已經裁撤,到甲午戰爭的時候,參加反攻日軍的湘軍大多都是老弱病殘。 這其實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表現,最起碼對湘軍這種組織形式缺乏了解。 湘軍給人的印象就是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以后,清政府的八旗和綠營腐朽不堪,不能一戰,最終是湘軍的出現才力挽狂瀾。 講到湘軍為何會有戰斗力的時候,與曾國藩的“儒法練兵”的高科技技術,配合以“書生+山農”的獨家配方,最終形成了一股能與太平軍正面抗衡的軍隊。 統治一支軍隊最重要的地方其實是統治士兵的思想,曾國藩在思想教育方面抓的的確很好,他讓讀書人擔任將領,讓思想單純的農民來當兵,整天以儒家三綱五常的東西來束縛士兵。 同時,曾國藩又發展自主招兵的模式,讓營官自己去招兵,招來的兵只服從營官,然后級級如此,利用地緣觀念和血緣關系,把士兵維系在一起,上陣打仗的都是親戚朋友老鄉,因此能夠緊緊的團結在一起。 這些東西都被看作是曾國藩統練湘軍的法寶,其實這些東西也就是曾國藩剛開始練軍的時候搞一搞,等到打仗的時候,還是屢戰屢敗。 凡是曾國藩親臨一線的戰事,必定都以失敗而收尾,論書生戰場指揮能力,那就是扯淡。 讀書人說到底學的都是治國的虛道理,你讓他到戰場上去動真刀真槍,大多數書生都不行,我感覺就是缺乏一股沖勁和狠勁。 所以,這一套“神技”,只在練兵初期用過,到湘軍起步之后,誰還聽他瞎嘞嘞,士兵也不傻,儒家那一套“白嫖”激勵法則人家根本就不上道。 你想要我沖鋒陷陣,那就把軍餉提上去,只要錢到位,玻璃碴子干細碎。 在湘軍體系中最能打的一支應該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部,曾國藩搞的錢大部分都給了曾國荃,就是想讓其立功,為曾氏家族增添光彩。 在具體打仗過程中,曾國荃以挖壕圍城最為擅長,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攻堅是打仗中最難的部分,因此認為曾國荃最能打,其實在當時圍點打援的戰術中,圍點并不難,難的是打援。 最激烈的戰況往往都在戰場外圍,而當時論功行賞制度,誰攻城誰就是首功,打援的往往是費力不討好。 最讓人接受不了的是,誰的部隊率先破城,不僅是首功,還是大張旗鼓的洗劫城內的財富。 據說曾國荃部在打下天京的時候,無數金銀財寶都被湘軍給分了,這哪是打仗,簡直就是搶錢啊!誰搶錢不積極? 再說湘軍的模式,雖然說是模仿明朝時期的營制,每營五百人,其實跟綠營的形式差不多,并沒有什么進步的地方。 差別就在于綠營是世兵制,而湘軍是募兵制,至于哪種制度更優越,我感覺還是募兵制要好一些,雖然燒錢,但是至少表面看起來更職業一點。 曾國藩等湘軍將領很看不起八旗和綠營,其實八旗和綠營在入關之后能夠維持清朝一二百年的國防重任,實力還是有的。 相比之下,曾國藩的湘軍,在攻克天京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暮氣,不但軍隊腐朽、紀律松散,還不聽指揮,各種鄉會組織滲透其中,最后連曾國藩都感覺再不裁撤湘軍,肯定引發后患。 在有關曾國藩的各種資料中,都顯示曾國藩在攻克天京后,清廷為了打壓曾國藩,通過扶持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來制約湘軍,曾國藩為了防止清廷猜忌,主動裁撤湘軍,以表明心跡。 其實,這種說辭雖然有理有據,總是讓人感覺清朝的統治者不太靠譜,曾國藩跟清廷一直走的很近,進士出身,翰林多年,京官下鄉,三朝元老于一身,相對于左宗棠和李鴻章來說,還是曾國藩更靠譜。 另一方面,雖然太平天國運動戰事結束了,但是鎮壓捻軍的戰事依然很兇險,尤其是僧格林沁戰死以后,清廷必然需要更加仰仗湘軍。 在這個時候,曾國藩裁撤湘軍,多多少少是有爭議的,最后朝廷要曾國藩前去剿匪,曾國藩只能率李鴻章的淮軍去剿,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還是沒有成功。 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猜測一下,在戰事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曾國藩就把湘軍裁撤,是擔心晚節不保呢? 在做官這方面,曾國藩的思想很復雜,沒有太大的野心,卻有自己的小算盤。 可以說,曾國藩的思想過于守舊,只能算作是當時中國近代化轉型中的過度人物,李鴻章要比他更洋化一點,在治軍思想上,淮軍也比湘軍更前衛一點。 最后淮軍取代湘軍并不是曾國藩客套,而是實力所至,盡管現在很多人看不上李鴻章,但是就能力來說,李鴻章相比曾國藩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由湘軍孵化出的淮軍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個道理,這支軍隊在戰場都一潰千里,一路從平壤跑到北京,那湘軍縱有天大的本領也不可能反攻日本成功啊! 軍事發展其實就是,你不進步就會被別人超越,這個警示才是我們應該銘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