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禪藝春秋》(周宇著)與《禪藝題記》(純道著)兩本新書在2016年上海書展上首發,簽售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即日起《禪藝會》將摘錄書中部分精彩內容連續發布,以饗讀者。亞馬遜網、當當網、京東網、淘寶網等已上柜《禪藝春秋》《禪藝題記》兩書,歡迎讀者直接在網上訂閱。 《禪藝題記》佛教篇 7. 信眾(1) 愛因斯坦說 :“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還原一種歷史事實,分析一種現實因果,便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與對可證真理的尊重。 信念筑于幼年,力量源自信仰。重筑信念,要從娃娃抓起,但要從成人做起。不能改變別人,只能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相信自己,正義的力量一定是最終勝利的力量! 有人不幸,因為只能順從父母或環境中早已形成的宗教傾向 ;有人更不幸,因為從來沒有機會接觸到宗教的力量,就變成了莫名其妙的無信仰者。如果有人能夠在自主比較中獲得一種宗教信仰,則是幸運與智慧的。佛教從來不排斥其他宗教,因為它不怕比較。 不管你是什么人,都需要一種信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宗教,遇到最符合現代人價值觀的宗教,往往在看似偶然的奇遇中隱含著某種神奇力量的指引,跟著正能量,就會到達般若智慧的彼岸。 信仰的缺位,讓中國人錯失矯正行為的方式,亂套價值體系的坐標。從群體性失語到群體性失信,從結構性錯位到結構性錯亂,中國人的形象一次又一次經歷著世人的拷問,不僅外國人看不懂,連中國人自己也看不明:祖宗不滿,子孫不解。
學佛不是只為了懂點佛學知識,更不是為了用佛教概念去糊弄別人,以處處感覺高人一等,習慣于指手畫腳地教導他人 ;而應該要用自己的修行讓別人時時感到舒服,在平和的狀態中自覺愿意更多地親近你、學習你。 在中國,接觸到佛教思想、寺院建筑和佛教信徒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為佛教文化早已融入華夏文化的血液和漢地民眾的思維之中,除非有意回避,否則在開眼、開口、開聽的一剎那間,我們就已經融化在佛教的語境與慈悲之中了。 領導、公務員、員工、父母、教師都在往寺廟里去,不論信與不信,影響就在那里。這是一種自發、自愿、自主的行為,也是一種向善的力量,將儒釋道的精華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沒有超前,只是補課! 觀世音菩薩為了教化眾生,因時因地因人而示現不同的形象。“千手千眼”便是用來觀察塵世,救助眾生的法門。正因為觀世音有如此慈悲之心,難怪世間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回響之音。 中國的寺院正門口大多印有 “南無阿彌陀佛”的大字,中國佛教徒之間問候,也大多以“阿彌陀佛”開始或結束,說明阿彌陀佛早已深入人心。阿彌陀佛代表著“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無量覺即無所不知,無所不覺,而這正是人人學佛的方向與目標。 在佛教徒中,有一批人因為曾經的迷惘而尋求心靈的寄托,他們從多個宗教的認真比較中最后選擇皈依佛教,說明佛教可以給人比智慧更重要的般若,因深得信心而倍加虔誠,因了脫生死而愈加安住。 成為大多數中的一個,你有一種被潮流推著走的感覺,不怕迷路,不怕丟失,因為總有一明燈指引著你走到彼岸,開啟自己的般若。 以上內容為《耶穌在印度》《信念筑于幼年》《佛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球星巴喬皈依佛教的奇妙經歷》《錯亂的中國人》《南懷瑾:學佛不能讓自己變得佛里佛氣》《周恩來的學佛日記》《湛如大和尚:將儒釋道納入教育中!》《普濟禪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不忘阿彌陀佛圣誕節!》《金庸皈依佛教的因緣》《鏡頭里的信眾》題記 讀者也可以到上海肇嘉浜路500號中科院上海學術活動中心506室購買作者簽名書,聯系電話:021-54255701 13917878218何老師。需要團購、批發、經銷者也請聯系以上電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