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收到了一個令我十分惋惜的消息,一位在國外留學的同學徹底與我們失去了聯系。 那是一個在初一認識的好友,彼時我們同另外幾個同學是很好的朋友。到了初二,好友出國,雖無奈于時差,但也常在群里留言,雖隔著一個太平洋卻感覺不曾走遠。但一年、兩年,留言時間間隔變得越來越長,消息變得越來越少,直到如今杳無音信。我們也嘗試過聯系其他共友、家長,但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留在國內的另外幾個好友,如今也分散在兩個城市、幾所學校。一開始的每天見面變成了群上熱聊,再變成只剩下朋友圈點贊。上周末,其中一個同學在群里如是說:“也許這就是緣分到了吧。” 其實,這只是千萬個分別的縮影,甚至是最平常的一種,不及其他分別一般撕心裂肺。朋友之間相知、相識,最后疏遠、分別,這本是亙古不變的規律。兒時的好友因長大而分別,同班同校的好友因進入不同學校而分別……一路走來,分別在我們身邊不停上演,或因感情破裂,或因志趣不投,但無論原因如何最后總是分道揚鑣。 曾經有一位學者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結交朋友不過是一場交易。相互學習、相互傾訴,建立起一個對等的得失關系,這就是所謂的友誼。一旦得失關系不守恒,心理不平衡,友誼也就走到了盡頭。我雖然不全贊同這個觀點,但其中揭示的友誼之脆弱是我所同意的。在如今變化多端的時代,在全球化帶來的種種機遇面前,友誼顯得那么不堪一擊?;蛟S最后的分別不是本意,但也只能屈服于現實。 龍應臺在散文集《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另一邊,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痹谖铱磥恚恢皇怯H人,朋友亦然。分別雖無奈,但也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的結局,不必去為它痛哭流涕地感傷?!盁o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span> 緣分多么玄妙。朋友,讓你在深夜夢回驚醒時能憶起往昔歡樂事而微笑,足矣。 【推薦語】本文通過引出與國外留學朋友徹底失去聯系一事,對朋友之間的分別感到遺憾,同時表達自己對“分別”這一問題的獨到而深刻的看法。整篇文章表現出來的積極態度是這篇文章的一大亮點。(李穎麟)
|
|
來自: 新用戶1606Lek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