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洋巨頭中,孫傳芳是小輩,也是暴發戶。 1923年之前,孫傳芳一直在湖北兜兜轉轉,先跟王占元混,后在曹錕、吳佩孚手下看場子,當了六七年師長,一直無法出頭。 1923年孫傳芳率軍離開湖北,由鄂援閩,猛虎出籠,開啟了席卷東南制霸之路。 1924年9月的江浙戰爭,和1925年10月的浙奉戰爭,孫傳芳兩次豪賭成功,一躍而成五省聯軍總司令,奄有江、浙、皖、贛、閩五省,與張作霖、吳佩孚并立為北洋末期三巨頭。 三巨頭? 轉眼到了1926年10月,北伐軍進攻江西,與孫傳芳五省聯軍展開決戰。此戰,孫傳芳主力盡損,之后一敗再敗,東南半壁江山土崩瓦解,被迫投靠張作霖。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一般講北伐戰爭,著墨點多在兩湖戰場,比如有葉挺獨立團參戰的丁泗橋、賀勝橋、武昌攻堅戰等,這些都是消滅吳佩孚主力的過程,講如何消滅孫傳芳的內容不多,往往一兩句話帶過。 今天,說說孫傳芳的五省聯軍是如何被消滅的。 01 1926年上半年的天下大勢是:天下五分,北洋四分。 實力最強大的張作霖,剛經歷了郭松林倒戈,元氣大傷,其地盤包括東北、京津以及山東、河北的一部分,總兵力超過35萬。 吳佩孚的地盤包括湖南、湖北、河南以及陜西東部,總兵力20萬,但由于是二次創業,吳佩孚的部隊有相當一部分是收編的紅槍會、鎮嵩軍殘余以及其他雜牌而來,烏合之眾不少,內部山頭很多,戰斗力遠不如第一次創業時的嫡系。 孫傳芳坐擁東南五省,總兵力20萬。但是孫傳芳統治五省時間太短,根基不牢固,沒有時間消化、整合以及經營地盤,五省一體化程度不高,加盟色彩濃厚,整體比較松散。 馮玉祥此時還未脫離北洋系,他正在被張作霖、吳佩孚、閻錫山等北方軍閥群毆,面臨崩盤的危險。這段歷史,之前在《國奉戰爭:北洋時代最大規模的火并,70萬人大混戰》中詳細講過。 那些年,我還沒當漢奸 這便是北洋四分。加上以汪精衛為首的廣東國民政府,天下五分。 其余的地方軍閥,如山西的閻錫山,云南的唐繼堯、貴州的袁祖銘、四川的楊森等,實力和號召力有限,只能稱之為地頭蛇,風往哪邊吹,他們就往那邊倒,不是左右局勢的力量。 各大勢力之間關系是這樣的: 為共同對付馮玉祥,張作霖和吳佩孚暫時結盟,孫傳芳和吳佩孚雖然都是直系,但貌合神離,因為浙奉戰爭的緣故,張作霖和孫傳芳彼此敵對。 廣東國民政府,想發動北伐戰爭,打倒上述三大軍閥。 馮玉祥一邊和吳佩孚、張作霖交戰,一邊在和蘇聯談合作,打算脫離北洋系。 蘇聯積極運作代理人和合作商聯合,共同對付北洋軍閥。在蘇聯的牽線下,后來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加入了國民革命軍。 北伐之前,孫傳芳和廣東國民政府的關系還不錯。 當時,孫傳芳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張作霖。張作霖一面在南口與馮玉祥的國民軍鏖戰,一面命張宗昌津浦線上集結重兵,準備反攻徐州。孫傳芳多次前往徐州一帶視察,時刻警惕著奉軍南下。 事實上,孫傳芳也知道他在江南的根基不穩,所以他提出的口號是“東南五省門羅主義”。 門羅主義,是1823年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提出的,主要意思是:美國不干涉歐洲列強的內部事務,也不容許歐洲列強干預美洲的事務。 孫傳芳的“東南五省門羅主義”,就是不準其他軍閥打東南五省的主意,東南五省也不主動招惹其他軍閥。他說過:“人不犯我,我絕不犯人,如貪婪竊發,抉我藩籬,毀我農桑,擾我商旅,唯有率五省之師遏制之。” 算盤打得很精——孫傳芳的地盤在最富庶的江南,只要給他足夠時間,讓他站穩腳跟,把強大的經濟力量轉化成軍事力量,其他軍閥都不是他的對手。 奉軍大軍壓境,和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孫傳芳與廣東國民政府和平相處的原因。 02 歷史沒有給孫傳芳太多發育的時間,北伐戰爭打破了孫傳芳版門羅主義。 北伐前夕,廣東國民政府麾下的國民革命軍,有8個軍10萬人,北洋三巨頭隨便拿一個出來,都比它地盤大、軍隊多。 不過,國民革命軍也有自己的優勢:軍隊中加入了政工系統,還有以加侖將軍為首的蘇聯軍事顧問團輔佐。 在雙方裝備水平和軍隊數量(局部對比)差不多的情況下,軍隊的戰斗意志和指揮水平,決定著戰爭勝負。 相關劇照 北伐軍力量有限,“不能不略分先后,以期次第鏟除”。(挨個解決) 吳佩孚主力在南口進攻馮玉祥國民軍,兩湖兵力薄弱;孫傳芳要警惕奉軍南下,內部不穩固,他不會主動出手;張作霖遠在黃河以北,鞭長莫及。 基于此,加侖將軍提出的北伐戰略方針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具體而言,就是要先打吳佩孚,妥協孫傳芳,不理張作霖。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率領國民革命軍(下文統稱北伐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戰爭正式開始。 其實,當時北洋軍閥對北伐已經聽膩歪了,從1917年護法戰爭開始,孫中山多次組織北伐,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北伐前幾個月,唐生智正與葉開鑫、趙恒惕(均為吳佩孚人馬)交戰,唐生智打不過,倒向了廣東方面,國民政府隨即派出援軍,入湘支援唐生智。 相關劇照 在三大軍閥看來,廣東方面這次出兵,僅僅是支援唐生智的小打小鬧,誰也沒把它當回事兒。 當時,吳佩孚正在指揮主力猛攻南口,他認為憑借在湖南的10萬雜牌軍,能搞定北伐軍。 孫傳芳彈起了門羅主義的調子,他認為:湘戰為湘省內部問題,絕對恪守中立,采取不介入主義······至此次國民政府援湘實為自衛,無所謂北伐。 然而,北伐軍威力遠超這兩人的想象。 7月11日,北伐軍占領長沙,吳佩孚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8月22日,吳佩孚在湖南的部隊全部潰敗,北伐軍攻占岳陽,拿下了整個湖南。 吳佩孚再也坐不住,他把北方戰事交給齊燮元之后,率領部下星夜兼程南下,計劃在丁泗橋一帶阻擋北伐軍進入湖北,然后等北方援軍趕來,全面反攻。 另一方面,吳佩孚也向孫傳芳發出了求援,請求孫從江西出兵占領長沙,截斷北伐軍的退路,然后南北夾擊,殲滅北伐軍。 孫傳芳的幕僚蔣百里獻出了三策:上策,趁北伐軍與吳佩孚鏖戰,從江西出奇兵進攻長沙,腰斬北伐軍(和吳佩孚的想法一樣);中策,待北伐軍圍攻武漢時,出兵溯江而上,幫助吳佩孚解武漢之圍,然后相機而動;下策,把主力集結在江西,以逸待勞,準備與北伐軍決戰。 但孫傳芳另有打算:先讓北伐軍和吳佩孚打得兩敗俱傷,然后老孫坐收漁翁之利,趁勢拿下兩湖,把五省擴大成七省,等滅了北伐軍,再與張作霖逐鹿中原。 所以,孫傳芳沒有答應吳佩孚的請求,而是坐觀成敗。 同時,為了解除后顧之憂,孫傳芳調整了張作霖的關系。張作霖希望孫傳芳充當抵擋北伐軍的前驅,也想趁孫傳芳與北伐軍兩敗俱傷時,南下占領孫傳芳的地盤,于是答應與孫傳芳和解。 03 實際上,蔣百里的上策,和吳佩孚的建議,是孫傳芳打敗北伐軍唯一的機會。 機會稍縱即逝,但孫傳芳沒有抓住,他低估了北伐軍的戰力,他所期待的兩敗俱傷的局面并沒有形成,北伐軍迅速推進,越打越強:8月下旬,北伐軍相繼突破了吳佩孚重兵防守的丁泗橋和賀勝橋,打開了進攻武漢的南大門。 戰斗中,吳佩孚親率機槍隊、大刀隊督戰,對逃亡官兵殺無赦,吳佩孚本人手刃了9名軍官,但仍無法阻止大軍潰敗。 多年以后,吳佩孚對北伐軍不怕死的氣概念念不忘,這種氣概是傳統北洋軍隊無法企及的,革命戰爭的強度和烈度,遠不是北洋軍閥之間過家家一樣的混戰所能比擬的。 9月5日,北伐軍向武漢發動總攻,9月7日,北伐軍占領了漢陽、漢口,包圍了武昌,吳佩孚退往河南信陽,主力損失殆盡,已沒有多大威脅了。 我會寫詩,也會殺人 吳佩孚撤出武漢前,告誡孫傳芳:唇亡齒寒,北伐軍下一個要對付的目標就是你,好自為之。 此時,北伐軍已經對孫傳芳動手了。 9月6日,北伐軍兵三路進攻江西。與此同時,留守廣東的何應欽,也向福建發起了進攻,這一路人馬不多,是一支偏師。武昌方面,只留少數部隊圍困。 9月7日,孫傳芳向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下達了最后通牒:粵軍限二十四小時全數撤回粵境。 蔣介石反而要求孫傳芳從江西撤軍。大戰不可避免! 在此之前,孫傳芳將五省聯軍編為6個方面軍,除周蔭人第四方面軍留在福建之外,其余5個方面軍都向江西集結。 北伐戰爭示意圖 江西戰場是主戰場,戰爭過程很復雜,長話短說。(對地圖無感的可以略過) 朱培德率領2個軍從贛西進攻,程潛率領1個軍又1個師從贛西北進攻,此外還有1個軍又1個師從贛南進攻。 此時,孫傳芳主力還未集結完畢,三支大軍一路凱歌高奏,程潛甚至占領了南昌。 孫傳芳立即制訂了反擊計劃,也是兵分三路:一路反攻南昌,得手后進攻長沙,截斷北伐軍退路;一路越過湘鄂贛交界處的幕阜山,占領湖北通城,一路渡過長江,占領大冶,兩路會師解武昌之圍。 (武昌直到10月9日才被北伐軍攻克,劉玉春守武昌與二虎守長安、傅作義守涿州、蔣世杰守信陽并稱北洋時代四大守城戰) 孫傳芳不僅想要江西,還想拿下兩湖,夢想很大。 孫軍主力參加戰斗后,很快收復了南昌,北伐軍全線吃緊,壓力倍增。 此時,在鄂東南的李宗仁第七軍,沒有聽令回援大冶,而是擅自采取圍魏救趙之計,向贛北猛攻。 李宗仁先是在箬溪殲滅了謝鴻勛師部和1個旅(孫傳芳的王牌部隊),之后在德安擊敗了孫軍精銳盧香亭軍,最后在萬壽宮打退了孫軍鄭俊彥部,三戰三捷,攪黃了孫傳芳三路進軍計劃。 蔣介石見江西形勢大好,從武昌趕來江西,親自指揮進攻南昌。 南昌城墻高大,孫傳芳的援兵源源不斷開來,北伐軍屢攻不下。 戰爭陷入僵持之際,孫傳芳根基不穩的問題開始暴露,這也是他的致命弱點——浙江省長夏超響應北伐,宣布獨立;上海工人舉行了武裝起義;安徽陳調元、王普準備向北伐軍投誠;浙軍周鳳岐暗中倒向了北伐軍。 福建方面,何應欽大施統戰手腕,一邊拉攏閩軍將領,一邊打擊周蔭人嫡系(周蔭人不是福建人,與閩軍將領離心離德),很快拿下了大半個福建。 孫傳芳兩次讓南昌轉危為安,憑借是長江和南潯鐵路(九江-南昌)這條補給線,它可以迅速運兵支援南昌。 11月1日,北伐軍調整了戰略,10萬大軍猛攻部署在南潯鐵路兩側的孫傳芳主力,一舉擊潰了孫軍主力,截斷了南潯鐵路,九江、南昌陷入孤立。 ![]() 孫傳芳見大勢已去,乘輪船離開九江,逃往南京。孫軍群龍無首,一觸即潰。 11月8日,南昌守軍投降,江西全省底定,孫傳芳十幾萬主力損失殆盡。 04 孫傳芳逃回南京后,將8萬殘余部隊整編為14個師又4個旅,企圖保住浙江和江蘇。 十幾萬主力都被殲滅了,8萬人又能撐多久呢? 鑒于此,孫傳芳親自跑了一趟天津,向張作霖謝罪,請求張作霖捐棄前嫌,提供援助。 張作霖也感受到了北伐軍的威脅:以前大家爭來爭去,爭的都是地盤軍隊,北伐軍不一樣,他們要埋葬北洋幫,改朝換代。 所以,他早就向河南方面派出了軍隊,準備抵擋湖北方面的北伐軍。 張作霖告訴孫傳芳,過去的事都過去了,現在北洋幫應該團結對付北伐軍,答應派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南下援助孫傳芳。 12月1日,張作霖在天津出任安國軍總司令,以北洋盟主的身份主持大局,張宗昌出任安國軍副司令兼直魯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出任安國軍副司令兼五省聯軍總司令。 此時,北伐軍分成了西、中、東三路:西路,2個軍部署在孝感、黃陂,監視河南境內的奉軍;中路,3個軍從江西進攻安徽,奪取南京和上海;東路,3個軍從福建進攻浙江。 相關劇照 宜將盛勇追窮寇。 1927年2月底,張宗昌率直魯聯軍抵達南京時,孫傳芳只剩下江蘇、上海這兩塊地盤了。 北伐軍逼近上海周邊,孫傳芳內部又出了問題:駐上海的第九師向北伐軍投誠了,北洋政府的長江艦隊倒戈了,派出海軍陸戰隊配合北伐軍作戰,上海工人舉行了大規模起義。 北伐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并解決了直魯聯軍駐上海的1個軍。 就這樣,上海也丟失了。 孫傳芳自知軍心動搖,南京保不住了,于是把部隊撤到了長江以北——3月23日,南京也丟了。 北伐軍攻占南京后,蔣介石于4月12日發動著名的四·一二政變,4月18日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第一次北伐告一段落。 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是北伐軍內部撕扯的時間。 不過,對孫傳芳而言,這一切意義已經不大了:地盤快丟完了,軍隊快打完了,他自己從老板變成了張作霖的打工仔,已無足輕重。 從袁世凱死去,到張學良東北易幟,北洋軍閥混戰也就12年時間。12個生肖只走了一輪,卻有無數軍閥崛起敗亡,歷史節奏快得讓人反應不過來。 【參考資料】 《北洋軍閥史》 《北伐戰爭中的江西戰場》 《孫傳芳在北伐戰爭中失敗初探》 《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中軍事思想初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