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貴的油酥燒餅 舊街小巷,半間瓦房,半空中吊著用來遮風避雨的鐵皮木板下,厰亮著一面小窗戶,透過窗戶,可瞥見一長者在屋里噼噼啪啪忙忙碌碌的身影,窗臺邊上一溜擺放著幾個樣品燒餅,算是小店招牌。 這正是多年前的昌貴燒餅鋪。 我每次去買燒餅,很少不排隊等侯,時間一長便發現許多“秘密。” 比如,我曾問打燒餅的師傅,為啥要時不時用小搟杖敲大搟杖并空擊幾下案板?老漢笑說,習慣了。其實,我猜想他是要專門弄出點動靜以招徠顧客,意在告訴人們正在營業,敬請稍等。 案板上的一攤面,無疑是頭天夜里和好發上的。只見長者把揪成拳頭大小的一個個面團,依次在案板上不停揉揣,雙手反復拿捏,最后將軟綿綿的面團揉成窩狀形,舉過頭頂用力甩向案板,發出一聲如爆竹般的脆響,這一招是老師傅慣用的招牌動作,每每能引來一片驚艷和叫好。越是這樣,老師傅的附加動作就越多、越來勁,這讓我想起兒時常玩的一個叫甩窩窩的游戲…… 記得老師傅說過,他打的燒餅不僅在陵川“獨一,”而且在整個晉東南也屬“無二?!?/span> 這道不是老師傅信口自夸,而是“昌貴燒餅”的確年代長了,是遠近聞名的特色名吃,早就被收編在陵川美食名錄里了。 記得小時候誰家孩子被大人褒獎,首選獎品就是半拉或少半拉芝麻燒餅,要是淘氣惹火了大人,常會引來這樣的呵斥聲:還想吃燒餅哩,吃帶把燒餅吧!話音落地,巴掌扇臉,那個疼,真叫一個火辣辣的,這就是所謂的帶把燒餅…… 說來亦怪,昌貴燒餅盡管供不應求,但老師傅每天卻從不超時加班,消消停停,輕輕松松,賣完那半袋面的燒餅,就早早關門打烊回家獨享清閑去了。這那里是在賣燒餅賺錢,分明就是在兜售古董藝術品嗎。 我還發現,老師傅做的燒餅,酥軟脆香,分層均勻的秘訣,全在椒鹽、堿水、麻油用量分寸的把握上,至于面團發至幾分,烙烤多長時間,那就更得要拿捏的恰到好處了。 說到烤爐,更是既土氣又講究。煤火大爐堂周圍,用紅泥干磚壘了半圓形、十多公分高的擋風墻,墻的上沿留有三四個透氣孔,正面缺口處裝著可開合的鐵皮小門,用來添加煤料,調節火力,取放燒餅,火堂上放一個圓形平底鐵鏊子,燒餅要先放在鏊上烙一會,等到皮變色后,再取至鏊下不停地翻烤,我發現老師傅每一分鐘不到就要為鏊下的燒餅翻面換角度,烙的時間遠沒有烤的時間長,老師傅說,打燒餅就是三分烙七分烤。難怪,烙時1公分左右,烤后3厘米厚。 燒餅烤熟向外撈取時,老師傅也有一套夸張動作,每取放一個燒餅,都要向空中輕拋一下,接在手中啪啪地拍打兩下,不多不少只是兩下,再向外撈取燒餅時,先向手心撲撲吹兩口冷氣,再重復拋、拍的動作。 一拋一拍間,那燒餅的香味,剎時就從小屋溢出來,飄向排隊等候的人們,飄向街巷深處…… 啊,古陵傳統芝麻燒餅,那叫一個酥軟,那叫一個脆香! 圖片:和牛鎖 文章:和牛鎖 排版:頑 石 文字凝固時間鄉土永連心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