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珠溪語文~ 提要 誦讀經典,向文學致敬,用真實的聲音,傳達最美的問候。 【誦讀】徐玲玲|沙岸上(陳敬容) 秋天,需要低頭沉思,心田在默想中也許會泛起滟滟的波浪,拍打這片浩瀚的海。當然也可以仰望長空,在彌望中伸出雙手去觸碰九月的陽光。在踮起腳尖的時候,盡情地迎接這屬于秋天的風吧!聽,秋天在風中吟唱,唱出金色的希望! ——徐玲玲 沙岸上 作者:陳敬容 朗讀:徐玲玲 漫步在白色沙岸上 碧綠的流水 淡黃的夕陽 鐘聲迢遠地走來 從愛的故鄉 春天像一個夢 夏天像一簇光 秋日將我的思慮澄清 最后寒冬來收集 所有大地的寶藏 當我落入默想 我的眼睛飛向最高的山岡 那兒也可以俯瞰也可以仰望 宇宙很大嗎 這兒只一片風 一片風,輕輕地響 陳敬容(1917-1989),原名陳懿范,出版的詩集有《交響集》(1948)、《盈盈集》(1948)、《老去的是時間》(1983)。女詩人,這是一個用詩歌抒寫著生命痛苦和歡愉的才女。屬蛇,四川省樂山市的市中區人。 陳敬容出生在樂山一書香世家。少年時代偷讀祖父的古典名著,后來考上縣立女中,逐漸接觸到魯迅等人和一些外國進步作家的作品,進而學習寫詩。1934年只身離家前往北京,自學中外文學,并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中文系旁聽,開始發表詩歌和散文。她接受了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早期作品側重于個人心靈世界的開掘。如《夜客》等著力于意境和意象的渲染,感傷氣氛濃郁。《十月》的鄉戀,《哲人與貓》的幻覺……都反映出同樣的心境。1940年她去蘭州做了四年家庭主婦,自稱在“荒涼的西北高原做了一場荒涼的夢”,最后以一首《騎士之戀》為這段苦悶時光畫上了一個句號。1945年回到重慶,何其芳夫婦在精神上給予她極大的支持和鼓勵。此階段為其創作多產期,詩文集《星雨集》、《盈盈集》等完成,作品“來自較開闊的生活”,是“比較自由和爽朗的歌唱。”她在《星雨集》中寫道:“我感到一陣雨滴的灑潑──溫暖而光明的,那決不是雨,而是像雨一樣落著的星光。”坎坷的經歷使其詩風漸趨渾厚,剛柔相濟;她試圖透過所接觸到的現實,抒發彷徨和苦悶,以及對光明的向往。《自畫像》是詩人自我的凝縮,也是她希望的結晶:“帶著感謝的嘆息,你有時撫摸自己的創傷;你從不絕望,也不悲哀,‘我愛生命’,你說,‘連痛苦也愛’……”1948年春,她與友人共同創編《中國新詩》月刊。以此和另一詩歌刊物為主要陣地,“九葉詩派”開始出現并活躍于詩壇。該派詩人植根現實生活土壤,直面慘淡人生,形成一嶄新的現代主義詩歌潮流,后成為中國詩壇很有影響、多向度的創作流派。陳主張“扎根在現實里,但又不要給現實綁住。”提倡詩歌以鮮活的語言去感染讀者,而非空洞的說教。此時期她還翻譯了《安徒生童話集》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外國文學名著。 1949年后,陳敬容翻譯了不少外國文學作品,其譯作──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深受讀者歡迎和喜愛。然而,當她重新提筆放聲歌唱時,已是1978年的春天了。“老去的是時間”,詩人的心是永遠不會衰老的。1989年11月,陳敬容去世。其遺愿要求一切從簡,正如她的一首詩:“我將永遠地飛著、唱著,如杜鵑一樣;當我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我也不企求一個永遠安息的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