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有個葉里青 文/環溪之 胡傳海老師在他的“書法清口"欄目中有一篇短文,題目是《此葉里青非彼葉利欽》,在講述葉里青書法故事的同時還提到了我。胡老師的文風總是那樣的恢諧輕松,引人入勝。他在文中說:“葉里青把保爾介紹給了我,又成了好朋友。”這不,又可以讓他幽默一把了:我的桐廬朋友都是俄國來的。呵呵,真佩服胡老師的風趣。怪不得他的文章可以收獲如此眾多的粉絲。 我和里青兄雖然都是“國產”的,但一起出訪兄弟縣市區時,那里的朋友也會開玩笑說我們是俄國代表團,把氣氛搞活躍起來。里青兄有書法天賦,但真正學習書法是在部隊里,他的第一個恩師是云南名宿馮國語先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里青兄就小有盛名了,在全軍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1984年,他被選調進京,參與國慶35周年閱兵現場的布置宣傳工作。你想啊,要是沒有兩把刷子,這么重要的事情趕得上嗎?1988年,《內蒙古日報》創刊40周年,他的書法與康殷、尹瘦石、劉大為等書畫界泰斗同版刊發,長精神啊。退伍回桐廬后,他像一個老英雄那樣,收藏起赫赫“軍功章',一心撲在了崗位工作上,整整十年沒有在桐廬書壇上露臉,只差隱姓埋名了。當年名振一時的書法家葉里青化身為'靜悟齋'主,宅室修煉,主修漢隸,探索隸書的特有內涵。我想里青兄選擇隸書作為主攻方向,必定是有所考慮的。一是他有堅實的隸書基礎;二是隸書介于篆隸真行草五體的交通樞紐,上接篆書之古韻,下開楷書之新風,但歸根結蒂還是喜歡隸書。他在“靜悟齋”里潛心研讀,遍臨隸書古帖,而對《好大王》情有獨鐘,下功夫也最多。 記得,桐廬創建“中國書法之鄉”那年,省書協趙雁君副主席來桐廬主持一次書法比賽評選。議論到書體時,趙主席說,比賽寫小篆蠻虧的,寫得再好也只是像帖。大致是這個意思。我理解小篆結體不易表達書寫者的情性。隸書較之小篆,自由活動空間大一些,又不像行草那樣去“龍飛鳳舞”。里青兄愛上隸書,與自己的個性十分契合。他是一個喜歡靜養的“生活大師”,在靜靜的書法中體悟生活的律動。十年的“靜悟'再造了一個新的葉里青。他在古帖里游走,以古為師,汲取營養。2006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資深記者黎政翔主任來桐廬采訪葉里青,我配合他寫了《富春江之子:書法家葉里青的書法藝術人生》,文中曾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葉里青的復出書壇。原來,他的“潛伏”是一場苦心孤詣的秣馬厲兵。又經過幾年的精心謀劃準備,于2013年春暖花開之季,浙江省書協、桐廬縣政協在葉淺予藝術館聯合主辦了“春江一葉寫富春”葉里青書法個展。在隨后召開的“葉里青書法藝術研討會”上,趙雁君、胡傳海、洪厚甜、陳琪等老師對葉里青的書法給予了高度贊揚,認為他“學古不泥古,在繼承中創新,自成風格。”這是他的第三次個展,第一次是1990年在湖州舉辦,轟動當地文化界。現在,里青兄的隸書更多了一層禪意。他起筆喜歡飽蘸濃墨,氣勢主要運用墨色來營造,濃者力透紙背,墨韻霞蔚;淡者若老藤枯枝,飛白流云。通篇下來,錯落有致,靜中含勢,寧靜致遠。觀其筆墨,起無始,終無止,不露絲毫匠心痕跡,仿佛讓人進入了'阡陌交通,屋舍儼然'的桃花源,展現出一派“清流繳湍,引帶左右'的清靈意境。 桐廬有個葉里青,他亦師亦友的京城張繼來了,海派胡傳海來了,蜀地洪厚甜來了,山陰趙雁君來了,吳興高寶平來了。書法筆會、講座、培訓、展覽、比賽、工作室等如雨后春筍,各界人士學習書法熱情空前高漲,桐廬書法的春天來了。縣文聯董利榮主席審時度勢,抓住機遇,創建“中國書法之鄉”,成功了。也是在那次葉里青書法藝術研討會上,董主席高度肯定他為桐廬書法事業所做的積極貢獻,稱贊葉里青為“桐廬書法界,乃至文藝界的一面旗幟。”桐廬書法由弱到強,我們的“旗幟”功不可沒。 (2020.02.24農歷庚子二月初二龍抬頭,3月14日定稿) 葉里青 藝術簡歷葉里青,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桐廬縣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桐廬縣政協書畫院顧問(原院長)師承于馮國語 、洪厚甜先生。 作品入展全國第二屆隸書展 ,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 “大觀天下~情系無錫100書法名家邀請展' 等 。 1990年元旦 、2013年5月分別 在浙江湖州市博物館 、浙江桐廬《葉淺予藝術館》主辦個人書法作品展 ,20Ⅰ7~ 2018年分別入選浙江書法精英50家和40家 。上海書畫出版社《書苑掇英》出版發行《葉里青書法作品集》。作品為國內多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 。 供稿:《時代中國》雜志、百年印社·樂石社 通訊員:南沙 整理發布:何媒矩陣(何金德導演工作室、何媒通訊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