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今社會上的“聰明人”越來越多,他們機關算盡,耍盡各種陰謀詭計,把老實人耍得團團轉,忽悠人的套路一個接著一個,最終卻是害人害己。所以,我們現在說某人“聰明”,往往是帶有諷刺和批評的意味。 而且,社會上的“聰明人”越來越多,看似是社會的發展進步,實則是社會風氣敗壞了。正如《道德經》第十八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所說:“智慧出,有大偽”。 打個比方,商人如果越來越“聰明”,變得偷工減料,唯利是圖,做生意而沒有良心,發不義之財,因此奸商就產生了;老百姓如果越來越聰明,很會投機取巧,比如說“碰瓷”現象越來越多,那么真正做好事、助人為樂的現象也會因此越來越少。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是反對機智和投機取巧的,他在《道德經》第三章就告誡帝王們: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如果社會上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會相爭;不珍愛珍貴的財物,那么就不會有偷竊的人;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使其心無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饑餓,使其思想單純,常常令人民沒有太復雜的思想,沒有未滿足的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么,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仔細思考一番老子的這番話,再聯系歷朝歷代的發展與滅亡,我們就會發現:智力的不斷增長,欲望的不斷膨脹,最終的結果都是走向滅亡。只可惜,人們聽不進去老子的這番“苦口婆心”,依然我行我素,走上了自我發展又自我毀滅的不歸路。春秋無義戰,諸侯之間你爭我奪,就是最好的例證。 表面上看,社會的確是發展進步了,實則是“世風日下”,連同著道德和人性一步步淪喪,最終某些人與野獸無異(我們讀讀春秋戰國歷史就會明白)。人類的智力與斗爭,發展到了今天,我們依舊可以強烈感受到:知人知面不知心。有的時候,我們分不清對方是“熟人”,還是“披著羊皮的狼”。 聰明人,最后反被聰明誤;耍計謀,最后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因此,老子在《道德經》第20章告誡世人:愚,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且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愚人”。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老子是如此大智慧,怎么能算是“愚人”呢? 他在第20章解釋說:世人熙熙攘攘為了利益而奔波,我卻淡薄寧靜,無動于衷。眾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卻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世人都炫耀自炫,而我卻昏昏昧昧;世人都精明機巧,而我卻不所識別的樣子。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于得到了“道”。 難怪,孔子問禮的時候,老子對孔子說:善于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 一個人要像真正“悟道”,就要學做嬰兒那樣,放棄計謀智巧,返璞歸真,抱樸守拙,丟掉過多的欲望、傲慢與偏見。其實,佛家也告訴世人: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來就是清潔干凈的,只要自己發掘出這種本心,就能夠了悟成佛。 只可惜,世人太癡迷于名利、權謀、智謀等等,迷失了本性,喪失了本心,所以看起來聰明實則是愚頑!儒家把“智”、“仁”、“勇”稱之為“三達德”,即人人都應該具備的三大品行。但是在老子看來,上等“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下等“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前者無心為之,后者是有心為之。 由此可見,“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正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第18章)。所謂“先知之明”,即智慧,不過是“道”的虛華,而且欺騙和愚昧也就此產生了。 因此,老子極力推崇“愚”的做人境界——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大丈夫立身要敦厚,不居于淺薄;存心樸實,不居于虛華。而且大丈夫應該守質樸的大道,不虛偽敲詐,舍去禮的浮華,取用道德的厚實。 歌曲《笨小孩》好似是唱出了老子的心聲:老天自有安排,老天愛笨小孩。做人拙誠、愚笨,看似是笨小孩的行為,卻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更是做人的最高智慧。正如曾國藩的一句名言所說: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也如國學大師南懷瑾所講:將來,這個世界上全人類都太聰明、太高明,都會玩手段了。但是最后成功的人,一定是老實人。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