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仙口村是個著名的客家山村,報刊和電視臺曾報道村中的歷史人文。我們通過調查采訪,整理出這篇田野調查文章。廣東梅縣松口鎮古時嶺南四大古鎮之一,地處梅縣東北部離梅州市約40公里,松口港是廣東內河港的第二大港口,鐵路、省道貫穿而過,是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歷史上的古戰場之一。查閱松口各姓族譜,唐代,有部分漢人陸續遷入松口。宋末元初,來自福建汀州府各縣的漢人大量遷入松口,這些漢人來自福建寧化縣石壁的居多。遷居松口的漢人在這塊熱土上安居樂業繁衍發展得很快,明末清初以后,松口人口暴滿又紛紛遷移外地謀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島謀生。而今松口鎮約7萬人,而旅居海外的僑胞有8萬多人,是個我國著名的僑鄉之一。由于千百年來的孕育,松口蘊藏著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到處都有著客家文化的芳香,是一個文風極盛,教育發達,歷代人才輩出的客家山鄉。  仙口村人多田少,1980年以前,耕地面積平均每人0.7畝。段田(在平原地方)占6/10,山田(梯田)占3/10、旱田占1/10。1975年村中的簡易公路沒開通之前,村里有一條石砌路是松口鎮與桃堯鎮的交通要道。松源河從村中流過,1970年之前村中的河上有運貨的小船由上游松源鎮把運貨至松口鎮,木伐可順水漂運至下游潮州、汕頭。沿河的上村和下村有兩個渡口,渡口有小船為兩岸村民服務,小船用鐵覽由船工牽引,這是村中的一道亮麗風景。1970年之后,松源河上筑建了6個水電站,因河上筑了水壩不能通小船和漂運木伐,而結束了松源河的航運。歷史上的仙口村含泰下、山口、河東三個自然村。1950年后,新中國成立共產黨管理村中政權,改變了舊社會的不良社會風氣。1952年實行土地改革,無田地的人分到的大部分是死地主田地(宗族的公嘗田)耕種。1956進入高級社,村中土地歸集體所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仙口村的梁氏人家約1600多人歸松口鎮仙溪大隊,大隊下屬生產小隊。那時的仙溪大隊約2600人,有梁、黃、盧、余四姓人。那時的仙溪大隊有如下6個自然村落仙口(梁)、泰下(梁)、河東(梁)、山北(盧)、小金(黃)、雞寇(余)。據2016年統計仙口村有梁氏1631人,屬仙口、泰下、河東三個自然村。1988年仙溪大隊分為仙口管理區、泰東管理區,2016年,仙口管理區的主任是梁義文,泰東管理區的委主任是梁振宗。受城市化的影響,2016年在在仙口村居住的人約400人;有1200余人的戶籍在家鄉,這些人在城市做工買房,老人在城里兒子家中居住,小孩在父母做工的地方學校讀書。 現在的梁氏人家在兩個村莊都有,學生讀書是在仙溪小學,老人會、梁氏宗親聯誼會還是在一起活動。外地人都把仙口管理區、泰東管理區的梁姓人稱為仙口村人。仙口村是梁德新的家鄉,他知道家鄉的一山一水。他從小時候開始聽老人們口述知道村中的歷史、地方掌故。1997年后的幾年間,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的房學嘉、陳干華教授在梁的新的陪同下先后到仙口村田野調查。當時采訪了下面的幾位同志:梁兆本老師,83歲,退休小學校長;梁達元老師,78歲,退休中學教師;梁捷善同志,84歲,退休干部;梁偉啟同志,78歲,退休干部;梁胡文老師,71歲,退休教師;黃戰職同志,76歲,退休干部;梁旭光同志,83歲,村老人會副會;梁進康原仙溪村村委主任。梁兆本老師還借出老族譜,并大力支持我搞這次村中歷史和風俗的調查。梁德新經過老前輩們的口述,查族譜、縣志,松口鎮地方志,在1999年春整理出《松口鎮仙口村客家民俗調查》文章。文章有些資料已入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的刊物。2001年仙口村的文化人士根據《松口鎮仙口村客家民俗調查》資料編寫了一本集村史、族譜、民俗風情為一體的《仙口風情錄》,該書主編梁德新。下面的客家田野調查資料是仙口管理區和泰東管理區1631人梁姓人,他們在約700年的時間里的生活軌記述。2017年8月,華南理工大學張華華副教授與梁德新到松口鎮調查客家人文。他們到仙口村進行人文作調查是在原有調查資料添加了部分新資料后重新撰寫這篇文章。據《仙口村梁氏族譜》記載:梁姓始祖松岡公,名梁福,生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壽年82歲,葬于仙口村上村柯樹山(離仙溪小學約1公里)。 松岡公在元朝皇慶元間(約1312年)來松口仙口村開基,他曾任福建上杭縣令后貶官為嘉應州松口巡檢,聚了九個妻子,生了 11個兒子。 松岡公是山口梁姓1世祖,仙口梁姓從開基到現在已傳28世,開基至今約700年的歷史。松給崗公后裔約3萬人。仙口村住的是松岡公第四子天賜的后裔,全村約1600多人。仙口村以前是個雜姓村莊。從可查到的證據,舊時住在這里的有卓、鐘、李、曾、江、周、鄒、唐、卜、管、劉、肖、郭、黃、廖、童17個姓氏。有關傳說是不是事實待考證。 仙口村二隊有一老屋基,此屋基毀于1975年,用于開荒造田,平整土地。老人們說:沒有松口先有此屋。屋基大約有2000平方米。 下村有一個叫“天子岌”的地方,它是一個小山包。以前這個小山包下面住有周、鄒、唐三姓。離村約1公里處有一個地方叫“谷公畬”,“谷公畬”是不是以前的土著畬族人的“畬寨”,待考證。村中現存梁氏七世祠堂四座,都是松岡公的四子天賜公所建。據老人說,仙口梁姓是在六世以后才逐漸興盛,即明朝中期。 2017年8月張華華(左)梁德新(右)參梁姓開基祖松岡公的故居觀圍里時與本屋人梁本城留影村中有一座老屋叫“圍里”。據原村老人會會長梁兆本老人說:“此屋全村最老,是梁姓開基祖松岡公居住過的屋,建于元朝按年代推算約700年。六世生公后裔在山口村有1400人左右。分住泰下自然村,河東自然村,仙口自然村。七世祖屋“上寨”無門樓名,但規模很大,現存一正堂,供放祖宗牌位,神祖牌位并列兩個開基祖神位。神位上寫(俊盆十二朗諱樾;勤創十朗諱椿)。“上寨” 是雙層圍屋,現只留下屋基。據說明末清初時曾往過70戶約200多人。現在只住2戶人家。后裔遷松口官坪、梅縣金盤橋、梅江區三角鎮。六世安公后裔住山口村一、二隊。六世安公的兒子楊千公建“大夫弟” (七世祖祠),此屋又稱“老屋下”。“老屋下”是個圍屋,有房間約150間。門前有一口大池塘,傳說此池塘是做屋時所挖泥的地,此屋是用泥磚砌成的。楊千公的后裔在村中做了個六屋,屋名分別是“顯財居”18世開基,“錫慶樓”19世開基,“深塘下”17世開基,“慶啟堂”18世開基,“柚樹下”20世開基,“柯生樓”20世開基。楊千公后裔建有“公嘗”叫“楊千公嘗”。此系的公嘗田約200畝,供楊公后裔輪耕,收入的租谷用于私熟老師的學費,祭祖,興修水利等。解放前由留日學生梁政可先生管理過“楊千公嘗”。1952年土地改革時公嘗土地以“死地主”的財產被政府沒收。七世祖屋“用公祠”,用公號名錦山,在明朝成化年間任浙江省永嘉縣知縣。用公后裔人不多,老人說外遷的多,在本村約有400人。 七世端公祠(大夫第)在泰下村,此屋據老人說是劉姓人的地方,劉姓后裔遷車田村。此祖祠在仙口村后裔有1300人之多,以往山口村端公后裔要到這里祭祖,要過一條河,很困難。有一年春節,因發洪水,不能過河,從此以后便在八世祖祠嶺下祠而祭祖。但要隔河面向七世端公祠而祭,這叫“遙祭”。然后才祭八世祖萬貴公。八世萬貴公祠(嶺下祠)建于明朝正德年間(約1500年)。族譜上寫道:八世祖萬貴公開基嶺下后,九、十、十一世人丁都不旺,由十二世開始才興旺。十一世憲公生五子。其中一子(三房運方)遷江西。余下四房在仙口村。其中五房(汝為)為弱房,數代單丁,人丁不旺,現在傳24世。四房(汝翼公)后裔在仙口村有600人左右。遷出的人更多。二房敏基約100人,長房(廷表)約200人。 四房中十三世剛義公房人數最多,約500人。剛義公為人正直好施舍,重義氣廣交朋友,對村中公益事業非常關心,組織祭祖,維護本房姓利益,做了很多工作。剛義公生于明崇楨十六年,卒于康熙二十九年,享年48歲。本村老樓屋是他所做,此屋高兩層,有房60間。舊時該公房有嘗田每年租谷約200石,公嘗田由本房子孫輪耕,租谷用于祭祖、修祠堂,有關公益事業的開支。“剛義公嘗” 在荒月時把谷子借給本房子孫。老樓屋中的樓上有二間房子倉庫存谷子,人們叫“義倉”。解放前村中的梁亞錢、梁錦洪曾經管理過“剛義公嘗”。 剛義公兒子晉公(十四世)做新樓,規模比老樓還要大,樓高兩層,房間約100間。在族譜中有段記載:晉公生于康熙九年,卒于乾隆二十九年,享年95歲,封登仁郎。雍正丙午逢饑荒,他和胞弟僑倫公均出谷救濟山口,澗頭兩鄉災民。在本村梅子龍建一座橋,取名“慶濟橋”。此橋現在保存完好。曾受族人獎匾一塊寫上《為善必昌》。此匾后在其兒子所做的“為善堂”的中堂上掛著,可惜毀于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期。 十五世一軒公,是剛義公的孫兒,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卒于乾隆三十一年,享年72歲。他是在30歲時取得“歲進士”功名。曾在梅州培鳳書院任教諭是乾隆年間洲官王輔者兒子的老師。他用教書所得的錢做了一個屋,此屋不大,有房子23間,屋名做好了叫“才儲堂”, 中廳有一橫匾寫上“歲進士”。后此屋人們叫“八斗租”。意思是此屋原來是一塊稻田年交八斗租谷。據族譜記載:梁一軒乾隆年間建此屋至今(15世至26世)約250年間本村人口約200人,外遷人口比本地還多。南洋各國,臺灣、港、澳國內各省市都有。仙口村梁氏與鄰村的關系 仙口村鄰近是車田村,該村有溫、吳、梁、李、伍、劉6姓。鄰近洋坑村有陳、李、吳3姓。小金自然村大部分人姓黃。雞冠自然村姓余,山北自然村姓盧。 仙口村梁姓人與洋坑村陳姓人關系很好。相傳山口村梁姓開基祖松岡公有個兒子送給洋坑村陳姓開基祖陳八燕公做兒子。因此有梁、陳兩姓不通婚的祖訓。陳姓祭祖時先去官坪梁祖祠祭祀,然后才回他們村里祭始祖。  小金自然村約有400人,全村都姓黃。據老人說,梁、黃兩姓向來都有矛盾。據風水先生所說,小金村是船形,船頭直對仙口村,對仙口梁姓人不利。梁姓人特在小金的村頭做塔治它。此塔當作一竹桿插在船頭,船便不能走了。此塔為“文魁塔”建于清朝咸豐四年。仙口村梁姓若有人考中了秀才、舉人便要去“文魁塔“祭祀。仙口村以前是雜姓村莊。除去梁姓外還有18姓。到了解放前,只有曾姓,解放后此姓也住絕了。清朝末年上村還有張、江兩姓,以后出已遷出。村中還些墓地,解放前還有人前來祭祖。如:洋坑,李姓人,他們都說祖上曾在此居住過。他們的遷出原因無法考究。 下村的天子岌下以往住有周、鄒、唐三姓人。此三姓人在很久以前和梁姓人不和。原因松崗公遷居仙口村之初,曾在大金坑瓦窯岌下設公王廟,以便和洋坑陳姓共同祭祖。此廟在周、鄒、唐三姓境內。他們不滿意。公王廟被他們破壞。因此事和梁姓人積怨很深。也不知什么時候這三姓人也沒了,現在只留下屋基。人們用地名來紀念,此地叫“豬斗塘”(即“ 周鄒唐”)。1975年村中沒通汽車之前,村里有一條石砌路從中間通過。石砌路上可達桃堯鎮、松源鎮,下可以到松口鎮。此路遠至江西、福建都可直通。松源河以前可以通小船,船上可以到過松源鎮,豐水時可到大焦嶺縣北圩。下可通松口鎮、潮州、汕頭市。平時過往的行人很多,主要是挑擔趕集的人。挑擔的人主要地挑鹽去松源,回來的時候從松源挑土紙、木炭等土產品到松口鎮。 下面的資料是村中老人提供,這些資料是1950年以前的村民的生活情況。村中沿路有幾間小店,買生活日用品,夏天買“仙人板”、涼茶。旅店住的過往商客。福建松源的商客來松口圩、前天晚上住在旅店里,明天早上再去赴松圩,旅店里住的還有過往的放木排工人,船工。據老人們說,平時路上行人很多,到了圩日來往的人更多,很熱鬧。村民們一般赴松口圩約4公里,也有赴桃堯圩約15公里,赴隆文圩約15公里。 舊時因為村中人多田少,土地約7/10是公嘗田(死地主)由各公嘗后裔輪耕。由于田少都是婦女耕田,男人多數出門做工。有做生意,做鞭炮,砍柴賣、燒石灰,還有幾戶從事打魚。有幾戶人家種水果。 舊時村里有幾戶人家種水果。果樹都是因地制宜利用空地,在屋前屋后,河岸上,小溪旁種植。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本村有一位梁政可先生,他在清末民國初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他學的是園藝專業。解放前他曾任梅州中學校長,他把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為家鄉建設服務。向村民們傳授種植沙田柚技術。他幫助村里人種植沙田柚。解放前村里已有規模比較大的果園三個。梁政可先生一個成林的沙田柚樹約50條,有一部分用來繁殖沙田柚苗作“苗莆場”。中村紳士梁利香先生的沙田柚樹約70條。上村梁錦洪先生的小果園面積約10畝果樹約100棵。在沿河岸的沙壩地上種植,面積雖小果樹品種繁多,在梁政可先生技術指導下,果園里種植了近20種水果,產量高,收入不錯。 到了水果成熟的季節,村民們便挑著水果到附近圩場出售。其中龍眼,荔枝產量可觀。水果是村里人經濟收入不敷出一部分。 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冬季還要種小麥,葫豆,油菜。旱地里種花生、玉米、高梁。解放初期上村居民還有幾戶人家種畬禾(一種在旱地里生長的稻谷)解放前種畬禾的人多,他們是沒有田的農戶在山坡上開墾荒地種植此種稻谷, 1950年前,村里男人們的生活途徑有如下幾種。 做鞭炮:這是本村的傳統手藝。這種手藝何時傳入山口村,現在無法考究。有些老人說,松崗公來松口開基時就有人公做。這種手藝全村各個居民都有人會做。舊時生產方式是家庭小作坊式。還有些家戶會做迷信用品,香、燭、紙錢等。從事做鞭炮的家庭舊時占去全村的1/4。產品遠銷潮州、汕頭、粵東各縣。1984年村中有兩間紙炮廠,一間村管理區辦的,叫仙口紙炮廠。一間是私人辦的,叫發祥紙炮廠。有些華僑在南洋都是開紙炮廠的。1987年,從臺灣回來一位80歲的老人梁寬均先生,他在臺灣就是做鞭炮的。解放初期汕頭市紙炮廠就有十多位技術工人是山口村人。 舊時村中做鞭炮規模大的作坊,是上村凌江樓,據說此屋這里以前是紙炮廠,民國初期紙炮廠發生火災,損失慘重,還燒死了幾個人。凌江樓是嶺下祠八世祖萬貴公后裔。舊時此屋家家做鞭炮,做迷信用品。解放后有些家戶都有還做迷信用品。由臺灣回家的梁寬均老人就是此屋人,他兒子梁胡榮是山口紙炮廠的廠長。 做生意:舊時叫“走圩子”,這種人人們叫他“走圩伯”。他們來往于周圍的各個圩場。舊時三日一圩。今天走松口圩、明天走桃堯圩,后天走隆文圩。每天都趕集。他們沒有固定店面,挑兩口籮筐,只能在圩場上沿街擺賣。經營范圍因人而忌,有賣青草藥,有賣水果,賣雞、鴨等。 松口鎮也有幾間店面是山口村人開的。如上村慶啟堂人開的“慶發布店”,大夫第人開的“水貨店”,司馬第人開的火鹽廠。 村子里了70歲以上的男人,文化程度高。其中有好些人具有初中、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他們在外面工作,家屬在家務農。解放前梁國材在惠陽縣當縣長時,村里有20多人跟他在縣政府做事。梁國材量才錄用,文化程度高的任科長,梁冶平先生(夏門大學畢業)做他的教育科長。沒有文化的做火夫、護兵,還介紹了部分人去附近學校教書。 外出教書:解放前約有30人做過中、小學教師。 住店頭,即在集市商店里做售貨員、店員、會計、財務,工廠做工。上村繼食堂人梁兆特解放前曾任汕頭市“南星公司“會計。 做水客:他們的工作性質是每年來往于祖國家鄉和國外華僑居住的地方。有時一年來回幾次。回家鄉時為華僑帶錢給家人,或帶物品。還有家鄉有人要出國居住,幫助辦手續,把人帶出國。從中得取報酬。解放前村里有幾個人從事這種職業。 漁民:村中有很多魚塘,面積有大有小。養魚技術歷史悠久。專門靠河里捕魚的有好幾家。漁民養了幾十只(鱸鶿)專門捕魚,有時用網打魚。 木材工人:解放前村里有萬畝以上的森林源。樹山都是私人的,森林保管得很好。樹木大了,合規格才砍伐。1930年山上還有老虎、豹子出沒。村中有幾戶人專門鋸船用木板。產品銷往造船廠。 燒石灰:解放前泰下村有一間石灰廠。石灰廠是仙口村人開的,規模不大。石灰供村中搞建筑用和給農田除蟲用。 開旅店:解放前松源河有小木船和竹排、木排行駛。小木船廠12條為一隊。竹排、木排放送到潮州、汕頭。還有來松口鎮趕集的人外地人,福建、松源人。旅店地點如下:上村楊梅派梁洪勝的客棧。深塘下阿四伯的客棧,據說此間客棧規模大,由于住的人多,買糧時用他家養的驢子馱米。泰下七世用公祠內有一間客棧。八斗租梁錦洪有一間客棧兼賣生活用品。離八斗租不遠有一間梁兆文開的賭館兼客棧。下村公王廟旁有一間客棧兼商店是亞錢伯開的。小金塔邊黃仁桂開了一間客棧。 商店:顯財居的大路邊有一間小商店。楊梅派涼亭里有一間小商店。中村的梁金德和小金村的黃華琴各開了一間做衣店。 開賭館:解放前村中有部分男人做過這種職業。老人們說,全村比較大的賭館有;白屋下,顯財居,繼食堂,渡船頭,老樓屋、泰下中心屋、黃泥咀的尼姑廟內設有賭館。仙口村人一向來都重視教育,村中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現在村民文化素質高,70歲以上老人有好些都有初中以上文化。在科舉時代是用祖祠辦私塾,教學地方請私塾老師教授本族學子。仙口村梁姓開基祖松岡公官任巡檢。他生了11個兒子,其中做官的有:次子天成,官任福州通判。三子天錫,官任福建提學道。五子天彰,官任南京史部待郎。 現存的“仰川學堂”是七世祖楊千公嘗建的。舊時附近的人都去那里讀書。 每年的重陽節前后,人們祭梁氏十五世祖一軒公都有一傳統習俗,吃飯時要請老師吃飯,小孩要給老師敬酒。一軒公葬于嶺下祠首石窩穴。后裔祖孫在其墓前祭祀后都在本村公王廟前的榕樹下做午飯設宴請老師,此俗一直沿續到解放前。七世楊千公是奉正大夫。七世錦山公曾任浙江省永嘉縣縣令,封中憲大夫。據各屋門樓、廳堂上所掛橫匾有歲進士,文林郎,登仕郎。解放前有兩人當過縣長。梁國材(梅縣和惠陽縣的縣長);梁杏果(廣西興安縣的縣長)。國民黨高中級干部有:梁特鋒,梁國材,梁育環。梁育環曾任江西省贛州專員;梁宜連,解放前作臺灣省農業廳長。仙溪小學以前叫振興學校,學校建于1915年,由華僑梁谷欣等華僑出資建成。 1950年之前村中有4個留學生,梁正可,早稻田大學畢業,學園藝專業。梁洪恩,梁杏果的兒子,學音樂(小提琴專業)。約有10位大學生。共產黨的高中級干部有:梁錫祜,曾作紅軍二十二軍政委;梁尚苑任外交部西歐司的司長;梁育連,抗日軍政大學畢業,職務不詳;梁隆太,曾任天安門管理處的處長;梁達權,任武漢大學成人教育學院院長。仙口村梁氏1950年至1966年上大學的約60人,中專生40人。1977年恢復高考后至2016年,考上大學中專的約70人。據統計現在有教授7人,高級工程師職稱有約13人,省級作家1人,省級書法家3人。舊時村中有3個尼姑廟,有兩個解放前已解散。現在只有下村一個“福緣廟”,村里人大部分信佛教都會去那里活動。 福緣廟建于乾隆十七年,老人們說是河東上新屋人所做。廟中墻壁上寫有歷代主持人的名字,并且還保存第一代主持人梁梅蓮的畫像。從畫像看,此女人年紀約30歲,人長得秀麗是一個美人兒。據說她生長在富裕家庭,年輕時嫁給桃堯鎮深凹村沈家,早年失夫后回娘家居住,決意不再嫁人。她父親特建此廟給她出家居住。福緣廟由梁梅蓮開始至今已傳七世,時間近200年。此舊時廟香火很旺,清末時期曾住過9個尼姑。現在廟里住有2個尼姑,主持人謝愛雪是個約40歲的女人。此廟一年有三個節日。起福在二月,要擇日子。暖福在七月三十日,完福在十一月。起福的日子很熱鬧,來人很多,人們送錢送米。錢放在銅缽里,米放在天井下大籮箕里。此日如有華僑參加,收入更好。華僑也熱心捐贈廟里的建設,廟里的設施大部分是華僑出錢購置的。尼姑們的收入靠做佛事,附近有人死了請她們去做佛事。廟中有節日時,附近的群眾會捐錢,華僑也會捐錢。舊時廟中約有10畝地是廟中財產,1980年分田到戶后歸廟中管理。 由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村里有人信基督教,全村現有教徒約30人。成員有全家入教的,有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有目不識丁的人。他們入教的動機是一種精神寄托。重病時教會有人來慰問,死后不用“做佛事”。星期天在教堂里做禮拜,聽經文,可陶冶心情。目前村里入教的人還有增加的趨勢。 村里有部分中年、老年婦女很相信“仙姑”,有的“仙姑”門庭若市。仙姑能夠得到人們相信是有原因的。做仙姑的婦人都是50歲左右的人,文化程度不高,自吹什么時候自己得了神。她口念經文,胡言亂語,宣傳她如何靈驗,便有人登門拜訪。 現在文化普及了,科學發達了,村里還有人去算命,卜掛。這些人中有老年人,中年婦女,還有高學歷的人。有些人出門要看日歷,看是不是吉日,連搬眠床都要選好日子。扛公王:舊時山口村有扛公王活動。山口村的公王只管山口村梁姓范圍各村屋。公王廟坐落在仙口村的中心地帶。松源河的西岸上。廟旁邊有一棵大榕樹,樹下面有一塊地約一個籃球場大。公王廟造型獨特和一般公王廟不相同。它是墓合一的建筑物。外圍和普通墓一樣,沒有墓碑,墓碑部位用一個體積如大電視機紙箱一樣大小廟代替。廟的左右兩邊寫有:福先人梁陳分家;庇后裔爐相分家。山口村的公王廟里有香爐沒有神像,而洋坑的公王廟里神像沒有香爐。祭公王時陳姓人先要來仙口村點香祭拜。然后把祭品,挑回村里公王廟再祭。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這天是公王生日。這天本村梁姓村民都會去公王廟敬公王。每年的端午節期間會舉行扛公王活動。(梁德新曾寫《客家民俗松口仙口村扛公王》刊于1999年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的會議論文集) 本村過月半與其他村莊差別。過月半的時間是正月十二日。但此日只有出生不久的男孩對其舉行一個儀式。此儀式如下:這一天家中長輩帶上要升丁的小男孩。先敬一世祖松崗公,再去眾祠堂敬眾祖,山口村人去敬嶺下八世祖萬貴公,敬公王,最后敬本屋上代。敬上代時點燃香燭后,才點燈籠,燈籠上寫上梁氏╳╳世孫╳╳╳。此燈籠要點7天7夜。燈籠要經常加油,不能熄滅,中途熄滅視為不吉利。現在沒人會做燈籠,改用煤油燈代替。晚上要放火箭,放7天,放的火箭枝數一天要比一天多。據說這叫步步高升。節日風俗。仙口村人的節日習俗與梅縣各地的習俗大同小異信神靈、信風水舊時,村民們很信神靈。在村中的井頭、池塘邊,都設井頭伯公,塘頭伯公。如有一座橋邊有一塊天然石頭,人們叫它橋頭伯公。傳說有一年此橋有一60多歲的老人路過這里,不小心掉到橋下面的小溪里而摔死了。人們說,此地有鬼,不干凈。死人家屬經仙姑指點要拿三牲去祭土地神。便選橋邊一塊天然石頭做橋頭伯公。從此香火很旺,初一、十五都有人去祭祀。從那以后一直沒有人在這里出禍端。人們說此橋頭伯公很靈驗。 據80歲以上的老人說,仙口村的公王很靈驗。舊時在外地回鄉的人和海外華僑,他們都要去公王廟前膜拜。要出遠門的人,飄洋過海的華僑,出門前也要先拜公王,求公王保佑他們出門一路平安,萬事順意。有此華僑回鄉時還沒有到家便先到公王廟前膜拜。有的則回到家后再配三牲去祭祀的。老人說,舊時扛公王的轎夫說過,公王肯去的地方抬時感覺很輕,它不肯去地方抬時很重。村子里的楊梅派它不肯去,抬時感覺很重。泰下村雖然遠,且要過河。它都去,抬它時感覺很輕。 解放前的八月半有些婦女會玩“菜籃神”。我這里叫扛豬屎長公。活動過程如下:用一只大號竹筐里面裝上一個少男或少女。年齡要18歲以下。被扛的人身穿老婦人的舊衣服,最好是死去老人留下的舊衣服。頭上戴上一頂老人帽。拿一條長竹杠,先連人帶籮筐扛到豬欄里放約10分鐘,即一枝香火燃燒完。香火插在豬欄里。香火熄滅后把人扛回屋中的院子里。此時把籮里的人扛著在院子里轉來轉去,一直把里面的人折騰得昏昏沉沉。此時就由幾位老者上前去問話,你認識我么?你現在知道在什么地方?要是此人神上了身,會聲音變調而自言自語。奇怪的是,他沒見過的人,穿什么衣服,做過什么事,他都能說準確。他們和現在仙姑“神上身”顯靈一樣。村里有一位男人梁展川,他14歲時玩過這個活動。他說他活動完畢后,他連續睡了兩天兩夜覺才恢復健康。老人們說此活動舊時松口有些地方搞過,是本地畬族人常搞的一種活動,他們崇拜祖先(豬頭神)。這種傳說有待考究。 地理先生很行時。村里人選地基做屋,做祖墓,搬遷新屋要出殺,都要請地理先生。舊時村里人會請隆文的道士“昂天師”。此人精通地理,在周圍頗有名氣。 舊時搬新屋出煞,便要請道士“昂天師”。老人回憶說,新屋要出煞時,先把一條活狗,放進屋里,道士進屋后把大門關上。他手持一把劍,身穿道士服,口念禱文,把狗趕得滿屋跑,然后殺掉。把狗血灑在屋中各房間。到了一定時間把大門打開,放一串鞭炮。便宣告把鬼趕出了門。 解放前村中每家戶的廚房門口,在春節前夕都貼上了一張興寧羅氏出版的的日歷。日歷對從事耕田的農民很起作用,可作指導季節性農活。有文化的人都會買一本“羅家通書”。要出門,做什么事,婚、喪、喜、慶都要查日子。舊時到解放初期本村有一位亞勇伯,此人曾教過書,擇選日子,便請他。此人生活好,紅包多少不論。有時還請雞冠村的余錦熙伯,此人文化高,理論、學識淵博,生意不錯。 查閱有關資料。在現有的3000多個姓氏中,所占人口比例居前的100個漢族姓氏座次排列,梁姓是第21位。仙口村梁姓族譜一脈相承可近溯到客家的源頭黃河流域。至目前為止,閩粵各地《梁氏族譜》的記述是:堂號“安定堂”,堂聯“東平事澤,安定家聲”。現閩粵兩省的梁氏均認安定(在今寧夏固原、甘肅平涼等地)為祖居地。因梁氏支系眾多,本文所述的是現今居住在閩粵地區梁氏祖宗的遷徙路線。 梁熙嘏的孫兒梁克家(梁氏64世)于(1160年)中狀元,官南宋右丞相,泉州晉江縣人。梁克家的孫兒梁孟堅(梁氏66世),生于宋高宗紹興22年(1150年),官兵部佐侍郎,從福建晉安縣遷移福建寧化縣石壁開基,為梁氏寧化石壁一世祖。 宋末,元兵兩次入梅州,蔡蒙吉、文天祥先后率義兵抗元。失敗后,元兵大肆屠殺軍民,因此境內人口陡減。當時人口爆滿的閩西和贛南一帶客家人紛紛涌入粵東北。公元1330年前后元明宗年間,居住在寧化石壁梁克家的后裔南宋探花梁文生(梁氏68世)和夫人帶領男女老幼一百多人舉族南遷,經沿路風雨長途跋步抵達廣東梅縣松源堡(松源鎮)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梁文生為入梅始祖。梁氏后裔在松源鎮青塘建祠堂(即今閩粵梁氏總祠),因松源地狹人稠,不利發展而分遷各地。梁氏71世振鴻(松源公)居松源;振朋遷廣州;振國遷蕉嶺;振欽遷惠州,振華遷潮州;梁氏72世梁福(松岡公)遷居梅縣松口鎮仙口村;梁氏72世、梁祿(松淵公),生三子:谷安、谷忠、谷全,居松源松崗坪,后裔遷梅縣三角地。山口村梁姓祖宗是梁孟堅(梁氏66世孫)是梁克家孫兒,名于榜眼,官任兵部尚左侍郎。他們到福建省寧化石壁村落居。由寧化傳六代到永楨公(梁氏七十一世孫)生七子,祈、禱、佐、佑、楨、福(松岡公)、祿。松岡公子孫繁衍極快,分布很廣,后裔發達,人才輩出。松崗公后裔約3萬人。在仙口村住的是四子天賜的后裔,全村約1600多人。長子天興,生2子,以梓居大力上梁,以楠居松東澗田。次子天成,官任福建通判,續升史都外郎,居建寧縣。生2子:以楨、以輔。三子天錫,官任福建提學,生2子,以舉、以文,住官坪,后裔遷居未詳。四子天賜,生1子以桐,后裔在山口村,有部分外遷。五子天彰,官會南京產弄吏部侍郎,后裔居南京。六子三保,生3子,才榮、才興、才政,立一子才富(胞弟天武長子)居仙口田心。才政榮居松東介溪。七子天賦,生子二,才富(繼天寶)才貴遷大力。八子天位,生子二,才仁、才壽。子孫遷五華等地。九子于佑,遷居焦嶺縣,子孫遠離不詳。十子天爵,生子三,景泰、景茂、景德。后裔遷惠州。十一子天命,生一子才寶,居山口田心,后裔遷三河霸。 仙口村梁氏現存族譜只有四本,一本是《梁氏仙口村大夫第族譜》,臺灣桃園縣梁氏后裔寄回族譜一本。還有一本是1997年出版的《梁氏淵源》族,《大塘村梁氏牌譜》。2001年仙口村梁氏宗親聯誼會編寫了一本《仙口風情》主編梁德新,該書的內容是村史與族譜合編。祭祖活動都是在國慶節前后即重陽節前后的幾天,祭祖時間要選好吉日。祭祀完畢大家回到在村中的祖祠吃午餐。在祭祖這一天中午飯后,公布“公嘗”開支。 2004年仙口村梁姓人祭十三世祖仁先公(剛義公)時約有100人參加。剛義公房后裔在山口村約500人。是強房。此墓在老樓背,是夫妻合葬墓。祭祖時女人挑“鄭格”,鄭格里裝上供品,由幾個人抬著全豬全羊。敲鑼打鼓一路浩浩蕩蕩來到祖墓前,此時由族中長輩念祭文,子孫們列隊站在墓前聽祭文;然后講述先祖的豐功偉績,創業精神;講本族人的搬遷歷史,激勵后人繼承先祖的光榮傳統。現在村中上了70歲的老人不管男女都知道先祖是由福建寧化石壁村搬遷而來。歷代祖墓在何處,上代得過什么功名,做過什么官。可說是村史、家史文化傳說代代相傳。 據老人們回憶,祭遠墓時要帶上炊具,鍋頭、煲子等。舊時,遠在大塘、大力、松郊村人也有過來幾十、一百多人的祭祖隊伍,前來祭祀梁氏開基祖松岡公。他們自帶炊具、餐具,抬著三牲(全豬、全羊),敲鑼打鼓,擎著彩旗,吹八音,笛手開道,來仙口村祭一世祖松岡公。午餐在松崗公墓旁埋鍋做飯。舊時墓旁邊有一片高大的柯樹林。柯樹林長得高大,枝葉茂盛。是個休息的好地方。據說吃午餐時會請幾位村中的第長輩去參加。1980年以后,印尼、臺灣、香港,廣西封開縣,廣州、惠陽、潮汕地區,及梅縣三角地、蕉嶺、五華縣等的松岡公后裔都會在重陽節前后來仙口村祭祖拍照留念。2016年,有松岡公后裔約一千人到仙口村祭祀松岡公墓,活動非常隆重,中午在松口鎮附近的梁氏民居“承德樓” 午餐。本村重大事件 1、南宋末年,本村有卓姓人居住,現存遺跡“卓寮下”。傳說卓姓人反 朝廷遭滅族。 2、本村有畬族人居住過,離村1公里有一地方叫谷公畬,附近還有舊屋居。村中有一地方叫中“上寨”,相傳時是畬寨。3、元朝皇慶年間(約1312年)梁福(松岡公)到仙口村開基,松岡公為松囗梁氏開居祖。4、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梁福(松岡公)逝世,壽年82歲,葬于仙口村上村柯樹山。 5、明末清初,桃堯(古時叫堯塘)土霸張吉,經常來松口搶劫,山口村是他們的必經之路,村中受其傷害甚重。 6、1859年春天,農歷二月初二日,太平天國石達開的部將石吉鎮部隊約五、六萬從由大埔到松口。部隊到達松口時有一支部隊到村中征糧。還帶走年輕婦女,被帶走后一直沒回來。村中當時有很多人去泰下村河邊的一個洞穴躲避。 7、清朝咸豐年間,村里有兩人參加太平軍,他們是上村上寨的梁錦祥,下村梁育環的祖父。據說他們是太平天國的小頭目,武功很好。中村新屯丘屋的梁育環的祖父(姓名不詳)據說兵敗后曾帶四十多個人住在他家,帶回一支劍,現年83歲的梁捷善先生還看過。 8、村中舉人梁杏果參加過清朝末年“上車上書“運動。據說當時他正好在北京參加殿武。 9、1924年,村中的青年,梁錫祜投考黃埔軍校第一期。后來他加入共產黨。戰爭年代他是紅軍的軍級干部。后在新四軍的軍部工作。他在“晚南事彎”中犧牲。10、1926年秋,農歷九月初三日。北方軍閥周蔭人遺軍劉俊率兵6000人進犯松口,學生軍何應飲部隊和北軍大戰。山口村“咬子壩”曾經進行過激烈的戰斗,打掃戰場時雙方死傷`300多人。北方軍閥的200多人用大葬的方式掩埋在咬子咬壩河岸邊。即挖一個坑,將死尸丟進坑內,放上石灰消毒最后用泥土封住。學生軍約100人,第人用一口棺材掩埋。據說當時老人防老用的棺材全部買下,棺材不夠去鄰村買。現在小金村的“黃字龍”山上還存在有學生軍墳墓。村中有些地方還有當年打仗時遺留下的遺跡。河東村司馬第這個屋的天井中,北方軍丟進兩顆手榴彈,轟炸后天井中里留下兩個坑。老人說,北方軍要屋里人開門要大米、食物。大門緊閉不肯開門,生氣之下丟進兩個手榴彈。 11、1938年,本村青年梁育華、梁尚苑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讀書。解放后他們兩人是國家的中級干部。 12、1947年春天,共產黨地下領導人梁隆泰被捕。關在松口鄉公所,后來,由本村紳士梁政可先生擔保而釋放。據說敵團長是梁政可先生的學生。13、1949年秋天,國民黨殘兵胡兵團回竄梅縣。山口村遭受其害。抓走有壯丁,還有人被抓去挑擔子。以后逃回來,此人是五滿叔公。老人說,他不肯挑擔而被他們打過。這些兵還在村里搶糧食,用手榴彈炸魚。地點是上村柚子樹下魚塘。 14、解放初期,村中有4位青年參加過志愿軍。 15、1968年秋天,9月中旬。那是文化革命后期。經仙溪大隊貧下中農法庭批準,槍決了1人。這人叫梁大華。(此人當過兵,做過大隊支部書記),自殺2人,梁華興(梁國材的堂侄),梁念鋒(解放前當過記者)。16、2001年仙口村文化人士編寫了一本集村史、族譜、民俗風情為一體的《仙口風情錄》。17、2017年8月,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學者張華華副教授與梅州市梅縣區客家文化研究協會理事到仙口村進行梁氏人文田野調查,撰寫《松口鎮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調查》資料。有關反映仙口村的客家人文的文章在報刊中發表后,吸引了眾多的旅游者和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有好些專家學者需要原始的客家人文資料。為此我們把多年收集的《梅縣松口鎮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調查》供客家研究人士參考。注:本文照片由梁德新拍攝,有些搞自《仙口風情錄》書中照片。該文入錄由張華華副教授編著的《客家文化拾零》(2019年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梅州市客家研究會 梁德新 華南理工大學 張華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