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專業(yè)科普歷史10年了1644年4月7日,盤踞東北,以“后金國”自居,并與明朝形成軍事對峙的滿人,將全國精銳傾巢而出,兵鋒直指中原。明朝都督指揮吳三桂,不愿歸降北京新的政權大順朝廷,不戰(zhàn)而放滿人入關。前來迎敵的大順軍是內陸農民軍起義,幾乎完全沒有大規(guī)模對戰(zhàn)草原騎兵經驗,被滿人騎兵踏的四分五裂,退出北京城。同年10月,滿人在北京定都,宣布繼承明朝正統(tǒng),立國號為大清。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明朝皇族正統(tǒng)領導的抵抗徹底消亡,大清基本完成天下一統(tǒng)。入關到定都北京僅用1年不到,徹底滅亡明朝,完成大一統(tǒng)也就18年。滿人作為一個外族入侵中原的身份,建立統(tǒng)治中原的王朝,速度是快得驚人。同時明朝滅亡,也不見老百姓大規(guī)模誓死不從。上1個漢人政權宋朝,在被外族滅亡的時候,可是十萬軍民在崖山跳海殉國。二者一比較,明朝的老百姓,在直面滅國的時候顯得漠不關心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下面從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傳統(tǒng)認知給大家總結。明朝皇帝把國家治理太爛我們要明確認知到,明朝以北京為中心的統(tǒng)治并不是滿人給推翻的,它是亡于農民起義。1644年打進北京城,逼死崇禎皇帝的是李自成。在古代,中國的老百姓應該是全世界最有忍耐性的人民,只要有1口飯吃,往往都不會反對朝廷。但是明朝末年,以朱家為首的統(tǒng)治集團橫征暴斂,魚肉人民。各地的朱家王爺們,更是利用特權瘋狂兼并土地,把優(yōu)質土地完完全全揣到自己手里。弄的老百姓無地可種,越來越窮。1627年陜西大旱,明朝廷不想著救助百姓,反而繼續(xù)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稅,惹得饑民不得不揭竿而起——饑民王二率眾沖進縣城殺掉知縣。王二起義預示著明朝朝廷平衡社會的能力開始喪失,自此之后全國各地類似起義不斷。最終李自成的起義軍攻上北京結束明朝。至于明朝的統(tǒng)治集團為什么不再得民心,明朝的大學士朱之瑜流亡到日本后,給出過非常中肯的答案:中國之有逆虜之難,貽羞萬世,固逆虜之負恩,亦中國士大夫之自取也。木必朽而後蛀生之。未有不朽之木,蛀能生之者也。朱之瑜把明朝滅亡的責任認定為士大夫。至于士大夫又是如何毀明朝。朱之瑜是這么說的:父之訓子,師之教弟,獵采詞華,埋頭嘩嗶,其名亦曰文章,其功亦窮年皓首,惟以剽竊為工,掇取青紫為志,誰復知讀書之義哉!既而不知讀書,則奔競門開,廉恥道喪官以錢得,政以賄成,豈復識忠君愛國,出治臨民!按照明朝的制度規(guī)劃,士大夫階層作為流動的統(tǒng)治階層,主旨應該是專研如何治國。但實際操作下來卻是沒做官的天天研究如何考科舉,做官的則整天想著如何升官發(fā)財。替天子治理百姓的本職,早就拋到九霄云外,錢、財才是第一位。滿清夠聰明滿人入關初期,是攝政王多爾袞執(zhí)掌大權。多爾袞是個有“以建萬年不拔之業(yè)”之心的人,打進北京之后,立馬意識到明朝大勢已去,華夏一片混亂,而滿人是其中最具有力量的割據勢力。所以馬上下令嚴控軍紀,不準士兵隨意殺戮百姓。因為此時的多爾袞眼里,那些百姓不再是明朝的百姓,還是大清的百姓。同時下令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fā)喪,以尊前朝的儀式,彰顯大清是繼承大明正統(tǒng)。同時滿人中有抱負之士也四處暗示:后金的創(chuàng)始人努爾哈赤,其祖上是被明成祖朱棣封授建州衛(wèi)指揮使,是明朝廷的官員,滿人也曾是大明子民。大清以末年割據勢力的身份問鼎中原,法理上是說的通。除大調子,實際操作中,多爾袞最大限度承接明朝的制度,建立以六部為中心的權力決策機制,同時任用大量漢臣推行“滿漢一家親”、“滿漢共知”的理念。如此一來,把中國自漢以后最大的統(tǒng)治集團士大夫階層給收編。士大夫是讀書人,有筆桿子,能創(chuàng)造各種概念,大清朝的合法性,也就逐漸被認同為承襲大明的正統(tǒng)王朝。大清用接受漢族的政治結構傳統(tǒng),讓自己變得不再是外來人。而既然不是外人,明末戰(zhàn)亂那就是內斗,就沒有對錯,清替明是正常的朝代交替,又一次天道輪回,老百姓沒有抵抗的必要。中國的老百姓從不忠于單一皇族跟日本很不一樣,自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后,中國的皇族雖然也天天說自己是天子,但老百姓還真的不是把他當作神對待。在中國人眼里,皇室以及王公貴族們,只是上一次戰(zhàn)亂的勝利者而已。至于為什么不反它們,只是因為他們把天下治理的還能給人活路,比戰(zhàn)亂年代好,所以不反。當滿清認同漢人的政治制度安排,并也是儒家治國后,對于老百姓來說,更只是皇帝換了,天下依舊還是那個天下。且滿清還帶來和平,沒有反的必要,活下去更美好。中國古代老百姓是很務實的,什么高大上的信仰,都抵不過和平、安穩(wěn)。至于滿清在江南的那幾次大屠殺,其實都跟“剃頭令”相關,而這是漢人的文化傳承與大清國策的對抗,是文化領域的沖突,與大明無關,老百姓是想守住傳統(tǒng),不是保衛(wèi)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