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詞的基礎知識 大家好:今天是詞班第二課,今天講課的內容有:先講基礎知識:詞的平仄格式。 什么是平仄?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聲調起著區別詞義的作用。 聲調主要表現在語音的高低升降上,同時也跟發音時間的長短有一定的關系。 北京人說“媽、麻、馬、罵,”媽“音高而平,發音時間比較長,而且可以任意延長不影響調值;麻、馬、罵,發音就有些曲折,或漸升漸降,或先升后降,發音時間比較短,也不能任意延長。 把這種高低、長短不同的聲調區別有意識地用到文藝創作中去,就會造成抑揚頓挫的節奏,增強藝術性,而且易記、易誦、易唱。 自覺地運用聲調于文學創作之中,始于南北朝沈約等人。《南史-沈約傳》載:”約撰《四聲譜》。。。。。自謂人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嘗問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圣哲’是也。 四聲是漢語固有的東西,不是沈約等幾個人所能發明的;他們只不過是在當時譯講佛經的風氣中受梵語的啟發而發現了四聲而已。 四聲一經發現并用之于創作,就大大促進了我國詩歌的發展,引起了韻文格律上的”革命“。 中古四聲究竟怎樣度呢?文獻中沒有確切的材料。沈約他們給四聲選擇了”平、上、去、入,四個代表作為名稱(見《南史-陸厥傳》),看來不是任意的。古人對四聲的論述,神密含糊,不足為據。 但明代流傳的一首《玉鑰匙歌訣》(傳為真空和尚作)說到四聲讀法,對我們還是很有啟發的。它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結合四聲名稱,參考今天各大方言聲調讀法,我們推測: 平聲是較高而平的調子,上聲是個由低漸高的調子,去聲是個低而漸降的調子,入聲是個很短促的降調子; 平聲較長,且可以任意延長而基本不改變其聲調,上去入較短,而且音有升降,不能延長,延長后就會改變聲調。 這種特性,運用到韻文中,即可將每一漢字大體上區分為兩大類; 即平聲為一類,上去入三聲合并為一類,稱仄聲?!柏啤本褪莾A側不平的意思。 詩講究平仄有規律地交錯排列,以造成長短相間的節奏;詞不但講究平仄,有時還要求區分仄中的上、去、入。 關于聲調,還要提到的是它跟聲母的關系。漢語聲母(一個音節的開頭部分)從發音時聲帶是否顫動,可以分為兩大類,不顫的叫“清音”(如普通話的b、p),帶顫音的叫“濁音”(如普通話的r、l)。 聲母是清音的音節,讀起來聲調就略高一些,聲母是濁音的音節,讀起來聲調就略低一些。于是四聲又因聲母清濁出現八種類型:清平(又叫陰平)、濁平(又叫陽平),清上(陰上)、濁上(陽上)、清去(陰去)、濁去(陽去)、清入(陰入)、濁入(陽入)。 這八種類型的調子今天一步分粵語地區的人們還能分別。我們所以要談這個問題,主要因為在詞盛行的宋代,實際語音中聲調已經起了變化,這些變化跟清濁的關系很密切,雖然還沒有發展到曲韻時的“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入派三聲”, (平分陰陽,指平聲分為陰平、陽平兩個調類; 濁上變去,指上聲的一部分“濁音聲母者”并入了去聲; 入派三聲,指入聲先丟塞音尾,又分別并入了平、上、去三聲。情況大體如下: 例子 些 鞋 寫 蟹 邂 歇 協 血 泄。 中古:清平 濁平 清上 濁上 清去 濁去 清入 濁入 近現代:陽平 陽平 上 去 ) 但是如上節所說已經出現了“平入混押”、“上去無別”等現象,這些現象都透露了聲調變化的消息。 讀詞,應當懂得分辯平仄四聲。對于今天說普通話的人,分辯平聲與上去聲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古今讀法雖有變化而調類基本不變,濁上雖然并入去聲,但上去皆”仄“,無大影響; 難點在于分辯入聲,特別是歸入陰平陽平的入聲,如”八、拔、發、插、察、伐、擊、急“等。 對于一個沒有音韻學知識的人,解決的辦法除了硬記之外,可以選幾首用入聲字作韻腳的、篇幅較長的詩詞, 例如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僅這兩首就包括了入聲韻字一百二十個,去除重復也有近百字)和依律多數用入聲的詞調如《賀新郎》、《雨霖鈐》、《疏影》等,經常備誦,記熟那些韻字。 然后還可以選擇其中的型聲字加以類推,比如《詠懷五百字》第一個韻是”拙“(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拙“是以”出“表聲的字。 由此可推知,凡以”出“表聲的字多半是入聲字,于是不用死記就掌握了一大批入聲字:出、絀、黜、倔、茁、屈、窟、崛。這個方法,比硬記較為簡捷。 詞句的平仄格式 詞的句子最短的只有一個字,最長的可到十一個字,各類句子都有一定的平仄格式??梢越凶鳌备衤删洹?/span> 格律句并不一定等于意義上的一個完整的句子(意義句),它以大于、等于、小于意義句。如果一定要意義完整才算一句,那么詞句就還有長于十一個字的。 (1)一字句 一字句事實上很難成立。如果是”格律句“,則一字句非"平”即“仄”,不成節奏;如果是“意義句”,則即使在對話中,一個字也難于表達獨立完整的語意,何況是寫詩? 詞里一般被看作是一字句的大約有兩種: 一是獨立于句外的帶有感嘆色彩的獨詞“句”, 一是片末的一字重疊句。 我們認為,感嘆性獨詞“句”只有入韻者,才能被認為是一字句,否則只能算是“一字逗”。 如《十六字令》的第一字,“天!休使圓蟾[chán]照客眠?!保ú躺欤┯秩缧翖壖踩住渡诒椤?,下片句首用一個感嘆語(兩首用“噫”,一首用“嘻”),獨立于其他句外,并且入韻,可以看成是一字句。 至于一字重疊句,也要符合兩個條件,即:任何一字不與它句連綴而且必須入韻才能算一字句。如陸游《釵[chāi]頭鳳》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有時,作者根據內容要求,臨時改變通常句法,造成一字句。如辛棄疾《西江月》(遣興)下片“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但這個“去”字只是“意義句”,不是“格律句”,不在此例。 比較常見的是一字逗,又稱領字。即意思上必須帶動下文幾句才能完整。如: 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晏[yàn]殊《撼庭秋》)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凡度斜暉。(蘇軾《八聲甘州》) 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辛棄疾《丑奴兒》) 就平仄格式看:一字句有平(如“噫”、“嘻”)有仄(如“莫”、“錯”);一字逗則絕大多數是仄聲字,去聲字尤多,上舉“念、問、更“三字便都是去聲。因為一字逗多半在句首; 去聲低降,放在句首,后面跟上平聲或上聲字,則先抑隨即轉為高調,無論朗誦、歌唱都會收到較好的較果。 二字句 1、 下載欽定詞譜 2、 下載詞林正韻 3、 試填《南歌子》一首 詞譜: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例詞:柳色遮樓暗,桐花落翠香。 畫堂開處晚風涼。 高卷水晶廉額襯斜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