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銅鏡無論在制形還是紋樣上都較為粗糙樸素,使用范圍也局限于王公貴 族。此后,中國銅鏡又經歷了流行(春秋戰國)、鼎盛(兩漢)、中衰(三國兩晉南北朝)、全盛(隋唐)、衰落(唐以后)五個階段,直到清代中晚期后,才逐步為玻璃鏡所取代,退出了人們的生活。在這長達3800的時間里,銅鏡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諸種金屬器物之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與人們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古器物。 ![]() 辨別銅鏡的真偽,主要應該從銅鏡的質地、形制、紋飾、鑄造方式及表現的內容等方面對古銅鏡進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看形、聽聲、辨銹、聞味等方法,來辨別古銅鏡的真偽。 古人為方便使用,古鏡尺寸大多小而薄,除特殊的外,一般為100至150毫米,大的在150至230毫米間,小的在100毫米以下;小于50毫米、大于300毫米為罕見鏡種。重量一般在幾十克至三四百克之間,極少數達700-800克。 ![]() 戰國、兩漢、唐代的銅鏡最 具收藏價值。市場上,這三個歷史時期的銅鏡價格也最 高。宋、金、元時期的銅鏡較次之,而明、清兩代的銅鏡升值的空間就更小了。 2008年秋拍,中國嘉德的銅鏡專場中一件元代《纏枝花卉鏡》估價55至今70萬,就拍出了100.8萬元。事實上當時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依舊是“地板價”,2014年8月,香港跨國的一面“唐代瑞獸葡萄花鳥鏡”因鑄造工藝精湛,又是王公貴 族所用,最 后經過激烈的角逐以428.6萬元高價成 交。 ![]() 唐代是我國銅鏡打開史上最最光芒的時期,是一個立異的時期。它擺脫了漢式鏡的拘束呆板,偏重于清閑寫實,其圖紋從漢代銅鏡的冗繁、拘束、呆板,變得精練、流利和新鮮,制造工藝也極為精密。既有藝術的魅力,又有與抱負日子的和諧共同。飛禽走獸、植物花卉紋飾是這個時期銅鏡裝飾的首要體裁。海獸葡萄鏡是唐代銅鏡最引人矚目的鏡類,它的紋飾圖像布滿了奧妙顏色,被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 。 在珍藏界,恒久以來,銅鏡并沒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與同時期的青銅器和瓷器價錢相比也顯著偏低。在上世紀八九十年月,漢唐精品銅鏡的市場價位基本也就在幾百元至幾千元之間。但進入21世紀以來,銅鏡市場最 先由冷變熱,行情也逐年上漲。 |
|
來自: 新用戶3670525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