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黃帝內經》 四季輪回,寒暑更迭,年復一年。隨著數九寒天的到來,又到了一年中養生最為關鍵的時間了。俗話說,“冬令進補,春季打虎”。為什么冬季養生進補有這么大的威力呢?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應,寒冷而漫長的冬季,萬物生機潛藏,為來年煥發生命的活力養精蓄銳,與之相應,人也應該順應自然,在冬季儲備精氣、蓄積能量,使來年春天充滿生機和活力。現在,讓我們開啟中醫學最古老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學習冬季養生的智慧。《內經》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是與自然同步進化來的,人與自然遵循共同的規律,要想知道冬季怎樣養生,首先必須明白這個季節大自然的氣候特點。 數九寒天,萬物生機潛藏 我們把一年平分為四季,中國古代歷法規定,四季的起始點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冬季是從立冬之日起,到翌年立春之前的一段時間,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個節氣。 《黃帝內經》這部古典著作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對冬季的物候特征有形象的描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意思是冬天的三個月氣候寒冷,地面上草木凋零,大地冰封,陽氣深藏于地下,萬物生機也都潛藏起來了。這樣的氣候對人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天人相應,人體蓄積能量 冬季到來,植物枝葉凋落,營養輸送到根脈,動物減少活動,甚至進入冬眠。人與萬物一樣,生理機能也會隨著季節變幻發生周期性的變化。 冬季寒氣偏盛,陽氣不足,與之相應,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于里,汗出減少,膚色比較暗淡,有較多的氣血回流到內臟,食欲增加,消化吸收功能增強,非常適合蓄積能量。所以四季之中,冬季是最適合進補的季節,是養生的大好時節。 冬季養生,重在涵養精氣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自然界陰陽的消長變化,冬季養生貴在保護陽氣、涵養精氣,即所謂“養藏之道”,藏,就是蓄積能量。但養護精氣不單單是吃什么、怎樣吃的問題,而是涉及飲食起居的方方面面。所以《內經》提出了“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等具體的養生措施。 日常起居,去寒就溫;人體陽氣易散易失,寒冬時節,首先要注意保護陽氣,“去寒就溫”就是保持居處工作環境溫暖,避免長時間呆在寒冷的環境中,防止陽氣耗散。對老年人來說,頭部、足部保暖尤為重要。 頭部保暖:頭面部是手足三陽經匯聚的部位,陽氣相對充足,是最為耐寒的部位,也是散失陽氣最多的地方,所以頭部保暖是保護陽氣的重要措施。老年人陽氣逐漸衰弱,如果頭部受寒易于陽氣受損,甚至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小動脈痙攣,發生中風或心肌缺血而心絞痛等;如果頭部汗出后受寒還易感風寒邪氣。 暖水浴足:雙腳離心臟遠,血供較差,脂肪層薄,保溫力差,故有“寒從腳下生”的說法。寒冬時節,盡量穿厚實的鞋襪,每天用熱水浴足,可以刺激足三陰經,溫通陽氣。足部發涼的人可以用桂枝15克、艾葉30克、生姜15克水煎浴足。 冬令飲食,溫養氣血 中國傳統飲食是以五谷為主的素淡雜合飲食,非常有利于健康。但是冬季氣候寒冷,需要增加溫熱助陽的食物,如核桃、栗子、棗、甘薯、黑米、黑豆等。動物性食物是“血肉有情之物”,滋味厚重,能溫養精氣,資生氣血。特別是羊肉、牛肉、鹿脯、鱔魚、龜、鱉等,能溫陽補氣養血,為人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和能量。陽虛明顯的可以佐用姜、桂、胡椒等以辛溫助陽。冬季可以煲制當歸生姜羊肉湯溫補氣血;或者將黃酒熱透,調入姜絲飲用,以溫通血脈、驅風散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