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能力下降,認知能力下降,對事物越來越沒有了看法,相信很多人都感覺到自己的這種變化,這是為何? 我們的學生時代 小學,初中,高中,我們都會有早讀,晚讀的習慣,歷史課,政治課等在給我們灌輸大部分客觀性認知,語文課,讀詩詞,描述中心思想,定標題寫作文, 看電影,寫觀后感,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寫自己的主觀性看法,也因此 我們會有思考,會有判斷,形成自己的認知,在學生時代,我們能經常應用某些詞語來表達我們的想法,反觀現在當我們說出某個詞的時候有時候心里就在想有沒有這個詞,自己有沒有說錯。所以通過對比,我們能簡單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的思考少了。這個跟我們的工作性質,工作環境有關系,也有跟生活壓力有關,我們的注意力放在了工作上,放在了掙錢養家上。 喜歡上了心靈雞湯 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心會累,會燥,而這時候心靈雞湯就能給你語言藝術的治療,喚醒活力。心靈雞湯就是勵志,什么是勵志?勵志是動機強化,調動情緒,又稱打雞血。 心靈雞湯如同發條,能量終有耗盡時 但你有沒有發現靠心靈雞湯作為支撐根本就走不遠,因為心靈雞湯的動機強化,情緒調動,你可能一個星期,半個月你很有干勁,但慢慢的又松懈下來了,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所以心靈雞湯 只不過是給你精神上了個發條而已,一開始由于積累足夠的能量使得張力很大,動力十足,但當能量被消耗殆盡就會停下來。 說到這,也許有人會說那覺得慢下來的時候我重新給發條上鏈,又可以充滿活力了。真的是如此嗎?我們都知道,發條只是一個物理零件,是零件就是使用損耗,小時候我們玩的發條玩具車,用久了發條也就壞了或者根本就沒有什么動力。 人的大腦也一樣的,對言語的刺激性也會逐漸降低,會發現這心靈雞湯其實只是讓你一時的心潮澎湃,情緒的調動而已。也許你還會說,沒有呀,有人些就因為看到勵志的東西,他堅持最后成功了。沒錯,你也說了,是堅持,你為什么堅持不了呢,而別人可以堅持,其實你看到只是表象,人家受到鼓舞,正確的說是受到啟發,堅持的同時肯定有所悟,是悟,是明白,讓他堅持,所以他成功了。只有開悟的人才有本質上的改變,勵志只不過是調動情緒而已。 我們需要觸發思考的途徑、方式 接著談談提升認知能力,怎樣提升,讀書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說到讀書就離不開一個話題,“讀書無用論”,我不給予肯定也不否定。讀書本來就要分人,讀書有用的人一定是有悟性的人,沒有悟性的人讀書一般吸收不到什么營養,有悟性的人讀著讀著思想高度就上升了,思想高度決定一個人的覺解程度,一個人的覺解程度直接決定影響到一個人理解通曉事理的能力。正因為這種能力,他對事物就有主觀性認知,表達能力也隨之提升,還善于抓住機會。之前我也沒有主觀上感受到哲學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它的肯定都是來源于客觀上大家覺得他有用,課本上對哲學家做出的貢獻表示肯定?,F在我能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哲學的意義和價值,它能刷新認知和沖擊靈魂。 讀書只是一種途徑,一種可以思考的途徑,一種可以有自我觀點,自我想法的途徑,有了自我觀點和想法,再通過讀書去辯證,讓自己能判斷自己的觀點是對還是錯,反復循環,認知水平就上去了。所以改變一個人的是思考,是思想深度的提升。還有沒有其它途徑,當然有,就是聽比你優秀的人的分享經驗和見解,然后結合自己的去思考。說白了,這和看書其實就是一個樣,一個是書上的人物的觀點,一個是現實生活上人的觀點,一句話就是別人的觀點。讀書和聽別人見解和經驗 都是一種能夠觸發你思考的途徑而已。 自悟自度,心內求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