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走進 福安周邊謝翱的另一個故里柘頭村 昨天周六,清晨六點就被智哥的電話叫醒,他已從街上提著熱乎乎的一袋子包子、饅頭和豆漿,我們一起趁熱吃飽,還留一份帶走,準備給路上一個蹭車的朋友吃。看來這兄弟考慮挺周到的,常有先知之明,多為朋友著想。我們啟程后來到路邊等朋友,公路邊美麗的黃槐樹繁花似錦,現在的家鄉到處如花園,好攝者自然留照贊美: 我們這次出游的目的地,首站是福安松羅鄉東面隔壁的霞浦縣柏洋鄉柘頭村——謝翱的另一個故里。據了解,這個山村風水很好,四周是山,而且后山有巨崖,村子位于聚寶盆般的小平原中。雖然村小,但歷史上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聲望很大。而且現在又是周邊同類規模的山村中,古民居占比率最高的村子。據說全村很難找到新建筑,群眾的民房都是青一色的舊瓦房。 行走在松羅鄉東面前往金山村方向的盤山公路上,清晨的高山之巔,云霧繚繞,如入仙境: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晨間的公雞在啼鳴: 不一會兒,我們便在一個山坳處,探望到柘頭村的身影: 從村外遠看柘頭村,村中的確很難發現新房子,多為青一色的瓦房: 走進村子,一條貫穿村里的溪流淌著清澈的山水,溪邊一溜整齊的瓦房,幾乎沒有土墻,是否由于村里人少,土墻難建?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改革開放后,村里的年輕一代幾乎都走出山村,外出謀生了,只有在逢年過節里,才像走親戚一樣回家看看。因此,平時村里難得碰見幾個人。這些瓦房的主人,有的已全家外遷,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房子已經腐爛,將近倒塌: 據說這座是村里最早的房子,主人也已人去樓空,門可羅雀: 村中最古老的村道和石敢當: 村后山腳邊新建的謝氏宗祠: 村前頗具現代氣息的村委樓: 柘頭村后遠山上的一處巨崖: 看來這個村的后山很硬,民房又居于盆地中央,的確風水很好。據說這里是歷史上謝翱的另一個故里,小小的山村曾經出過18個秀才,后代歷年高考成績也很好。 筆者原先所知,謝翱的故里在福安羅江的填里村,網傳謝翱的故里還有多處。可見,在“家有名人,誰人不爭”的理念驅使下,柘頭被冠以謝翱的另一個故里之名,也完全可以理解,而最終的定論,得由謝氏權威來認定。以下是建在柘頭村前的“謝翱先祖謝邦彥雕像“和“閩東謝翱文化園”: 柘頭村前的這座古廊橋,年代久遠,但依然保存良好,值得大家為之保護,畢竟現在像這樣古建筑已經不多了: 走訪觀光過柘頭村,看似時間還早,我們繼續前行,前往柏洋鄉平原看看。從柘頭村算起,我們大概走了三公里,爬過一座山頂,就看到了柏洋鄉平原,這里是個更大的高山盆地,霞浦縣柏洋鄉所在地: 下坡遇見的第一個村莊叫“南山村”,現在的農村受益于政府的惠民政策和扶持,村建和風景都不錯: 這個平原上以大面積種植高山葡萄為主,現在這里一馬平川的盆地上,葡萄已開始結果,充滿著豐收的希望: 飲水思源知感恩,千秋大業自然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