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認為掌跖膿皰病主要是由于脾虛生濕,濕熱內蘊,或外感濕熱邪毒,以致邪毒循經外越蘊于掌跖而發病的。另外,部分金屬過敏體質者也可發生此病。它屬于免疫系統疾病,具體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明確。 2、掌跖膿皰病主要發生于掌跖部位,雙側、對稱性是其特點,部分患者合并有骨關節病變或甲狀腺疾病;連續性肢端皮炎發病前多有局部輕微外傷史,初發皮損多在指趾端及甲周,逐漸向近端匍行發展,常呈單側或不對稱性分布,日久可導致甲破壞及指骨萎縮、吸收,不少患者伴有黏膜損害。如此反復不已,持續若干年掌跖皮膚可以發紅,增厚,表面有鱗屑有些患者局部有瘙癢和疼痛,膿皰細菌培養陰性。 3、 掌跖膿皰病為大皰性皮膚病,也是銀屑病的一直分支,本病初為掌跖部局限于一處,皮膚角質層增厚,呈暗紅色,有糠狀癬屑,無自覺癥狀。隨后皮損漸漸擴大,局部充血明顯。常成批出現,數量不等,針尖到針頭大的水泡,伴有中等或嚴重瘙癢,水泡漸增大,中間出現小黃點,黃點迅速向外擴展形成膿皰,此時瘙癢減輕。 4、本病好發中年女性。表現為掌跖紅斑上反復發生膿皰,而且伴有不同程度瘙癢。病程呈慢性經過,病理變化是表皮內膿皰。掌跖膿皰病無論是從病因看還是從病情發展看,都與傳染無關,因此它沒有傳染性。 【膿皰型銀屑病:泛發性、掌跖】膿皰型銀屑病是銀屑病的一種特殊類型,分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和掌跖膿皰型銀屑病兩種。 膿皰(pustule)是一局限性表皮空腔隆起,內含混濁的膿液。系原發于皮膚由丘疹水皰演變而成。膿皰大小深淺不等,周圍可有炎性紅暈,淺膿皰干涸后變成膿痂愈后不留瘢痕,膿皰較深可形成潰瘍愈后可留瘢痕。 膿胞型銀屑病比紅皮型銀屑病還少見,其病情更嚴重,治療難度也更大。 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是在銀屑病的基底上,出現泛發的無菌性小膿皰,伴高熱等全身癥狀。該病多由尋常型銀屑病治療不當而誘發。發病急,原有銀屑病損害突然發紅腫脹,表面有多數密集針頭大小的黃色淺在性無菌性小膿皰,膿皰常融合成片狀“膿湖"。皮疹可泛發全身,以四肢屈側和皺襞處多見。同時病人有高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癥狀。膿皰于數日后干燥脫屑,基底皮膚仍發紅,似紅皮病樣,病情緩解時、全身癥狀隨之減輕,皮疹可顯示出尋常型銀屑病損害。病程長,呈周期性反復發作,也可因衰竭或合并癥而死亡。 掌跖膿皰型銀屑病的膿皰限于掌跖,為紅斑基底上米粒大小的群集性小膿皰,無菌1~2周后干燥結痂,脫屑而愈。可反復發作。自覺輕度瘙癢。指(趾)甲可同時受累。 病理變化基本與尋常型銀屑病相同,但在棘層上部出現Kogoj氏海綿狀膿皰,皰內主要為嗜中性白細胞。真皮炎癥浸潤較重。 對泛發性患者,可系統應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或維A酸制劑,單獨或聯合應用,膿皰局限于掌跖者以外用藥為主。 在臨床上較少見。根據發病部位不同,通常又分為泛發性膿皰型和掌踱膿皰型銀屑病二種。前者多為突然發病,皮損可在短期內發展至全身,病人表現有高燒不退,關節腫痛,全身不適及白細胞增高等全身癥狀。一般在銀屑病的基本損害上出現密集的淺在性針頭至粟粒大小的無菌性小水皰,膿皰反復發生,可成批或陸續出現。有的小膿皰可密集成群或相互融合成膿池。膿皰破潰后逐漸干燥結痂,鱗屑痂多呈褐色或灰黃色(見后插頁彩圖2),或為不典型的銀屑病性鱗屑,有的皮損表現為大片或環形紅斑,僅邊緣有許多小膿皰。皮疹可發生于全身各部位,但以四肢屈側及皺襞部位較多見。個別病人口腔黏膜也可出現多數集簇或散在小膿皰,指、趾甲可出現萎縮,碎解和缺損,有的甲板增厚混濁,很像甲癬表現。甲板下可有堆積很厚的鱗屑,甲床也可出現小膿皰。病人常出現溝狀舌,膿皰消退后,可出現典型的銀屑病皮損。本型多久治不愈,且反復發作。有的病人并出現肝、腎損害,也可因繼發感染、電解質紊亂使病情嚴重并危及生命。 后者皮損僅限于手足部,多發生于掌踱,故名掌跪膿皰型銀屑病,有的皮損也可發展至指(趾)背側,常對稱發生,但很少見。此型損害多為對稱性紅斑上出現多數針頭至粟粒大小的膿皰,常不易破裂,膿皰一般需經10天左右時間自行干涸,結褐色痂,痂脫落后,可出現小片鱗屑,刮剝鱗屑后可見小出血點,繼而在鱗屑下出現新的膿皰,有的在同一塊皮損上可見有膿皰和結痂。皮損處可有疼痛或瘙癢感,大部分病人無明顯的全身癥狀。指(趾)甲亦出現變形、混濁、增厚,甲板有不規則嵴狀隆起等改變。重者甲下可有膿液積聚。個別病人可在關節或其他部位見到典型銀屑病皮損。病程長久,易反復發作,且頑固難治。 局限性膿皰型銀屑病局限性膿皰型銀屑病發病特點: 1、 多限于掌跖,常在大小魚際或足跖部成批發生多數淡黃色針頭至粟粒大小膿皰,基底潮紅。 2、 約經1~2周膿皰破裂,結痂,脫屑。以后又在鱗屑下出現小膿皰,時輕時重。 3、 自覺癢或疼痛。有時亦可有低熱或全身不適,指甲常被累及,呈混濁肥厚,有嵴狀隆起。 4、 患者身體其他部位常可見有銀屑病皮損。 5、有些患者先發于掌跖,經多次反復發作后轉變為泛發性者。 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的發病特點: 1、 多為急性發病,可在數日至數周內膿皰泛發全身,先有密集的針尖大小的潛在的小膿皰,很快融合成膿湖。 2、 全身各處均可發疹,但以褶皺部及四肢屈側為多見。有時甲床可出現小膿皰,甲板肥厚混濁。 3、 常伴有高熱、關節腫痛及全身不適,血常規化驗可見白細胞數增多。 4、 膿皰干涸后,隨即脫皮屑,皮屑脫落后又緊接起新的小膿皰;病程反反復復可達數月或更久。 在診斷時,區別二者主要是泛發性者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易繼發紅皮癥等,而局限性者一般沒有。 本病多見于青壯年。本病常伴發溝狀舌。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有人認為常性銀屑病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劑后,停藥者易發本病,或與感染、藥物刺激有關。本病病情較重,常呈周期性復發,愈后較差。 臨床表現1.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臨床上最重的一型,較少見,病因不明,外用刺激性藥物、感染、應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過程中驟然停藥等均為促發因素。發病急驟,可持續數日弛張性高熱,伴全身不適、乏力及關節腫脹,紅斑上突然出現泛發淺在的黃白色無菌小膿皰,針頭至粟粒大小,初為小片,以后融合成“膿湖”,數周內可彌漫性分布全身,皺襞部常出現擦爛、結痂,圍繞膿皰的紅斑常擴展融合成紅皮病樣改變,粘膜可見小膿皰,舌面常有較深溝紋,稱溝紋舌。 病程較長者可伴發指尖萎縮、肌無力、白細胞總數增高、低鈣血癥、血沉增快,甚至可出現嚴重的系統性病變及繼發感染。短期發熱、膿皰常呈周期性復發,持續數日至數周后自行緩解,全身泛發紅斑脫屑,成為紅皮玻如此反復發作,造成患者低蛋白血癥,全身情況差,預后不良。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常常并發肝、腎等系統損害,亦可因繼發感染、電解質紊亂或衰竭而危及生命。 2.局限性膿皰型銀屑病皮疹限于手掌及足跖,對稱分布。掌部皮損初發于大小魚際,以后皮損漸擴展到掌心、手背及手指,足跖部好發于跖中部及內側,皮疹為對稱性紅斑上成群淡黃色針頭至粟粒大小膿皰,不易破裂。約1—2周后膿皰干涸、結痂及脫屑,鱗屑下反復出現成群新皰,故同一皮損上可見膿皰、結痂、脫屑等不同時期損害,如此反復發作,時輕時重,經久不愈。患者常伴甲的病變,甲上有點狀凹陷、橫溝、縱嵴、甲渾濁、甲剝離及甲下積膿。 病因至于膿皰型銀屑病發生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誘發因素也較多,但一般與用藥刺激有關。尤其是近年來,由于不正規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尋常型銀屑病而導致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的病例有增多趨勢。如長期使用外用糖皮質激素、水楊酸類藥物、日光照射等。亦有人觀察到本病發生于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之后,故又認為可能與感染有關。但不是直接感染皮膚,而是身體的一種超常反應。另外,這種膿皰和真正細菌感染的膿皰是不一樣的。細菌感染的膿皰較大,孤立、散在分布,比較表淺,容易糜爛,表面有膿痂,臨床常見于兒童的膿皰瘡。而膿皰型銀屑病的無菌性膿皰則較小,密集分布,較深,不易形成糜爛面,膿皰干枯后有脫屑。因此,膿皰型銀屑病不是細菌感染的,而是一種無菌性膿皰, 中醫認為其根本的發病原因還是患者的肝陰不足。 膿皰型銀屑病的病程較長,治療缺乏療效確切的單劑藥物,雖然聯合用藥可控制病情,但一些西方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覷,停藥后很容易復發,尤其是掌跖膿皰型銀屑病。因此,中醫專家提醒患者,對膿皰型銀屑病的治療應綜合分析病情、病勢,去除可能的誘發因素,避免單純追求近期療效而忽視西藥副作用及遠期療效,注意局部與系統治療的互補性等。 飲食1、注意粗細搭配,經常吃一些粗糧、雜糧等:稻米、小麥不要碾磨太精,否則谷粒表層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就會大部分流失到糠麩之中。 2、奶類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除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含鈣量較高。牛皮癬患者膳食中鈣質普遍偏低,平均只達到推薦供給量的一半左右。因此,在飲食中應加大奶類制品的比例。 3、常吃豆類或其制品及奶類制品:豆類食品含大量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牛皮癬患者普遍蛋白缺乏,常吃大豆及其制品,不僅可以補充以上營養,而且防止食用過多肉類給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 4、谷類食物為主,多樣搭配:谷類食物是中國傳統膳食的主體,不過,牛皮癬患者越來越傾向于食用更多的動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對牛皮癬預防不利。所以,牛皮癬患者應以谷類食物為主、多樣搭配的飲食原則。 [1] 治療對膿皰型銀屑病的治療應綜合分析病情、病勢,去除可能的誘發因素,避免單純追求近期療效而忽視藥物副作用及遠期療效,注意局部與系統治療的互補性等。因為膿皰型銀屑病是銀屑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類型,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誘發因素也較多,尤其是近年來,由于不正規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尋常型銀屑病而導致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的病例有增多趨勢。此型銀屑病病程較長,治療缺乏療效確切的單劑藥物,雖然聯合用藥可控制病情,但停藥后容易復發,尤其是掌跖膿皰型銀屑病治療上更是困難。 1) 膿胞型銀屑病患者要認清疾病本質,注意體征鑒別 損害為無菌性膿皰,非細菌感染引起,但抗生素如氯霉素、紅霉素等對病情緩解有效。急性發疹期和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的患者常伴有畏寒、發熱、關節酸痛等全身癥狀,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加強支持療法等。還要注意體征和伴隨癥狀與其他疾病相鑒別。 2)膿胞型銀屑病患者要加強護理,避免刺激 急性發疹期或病程中,約26%病例有關節癥狀,15%病例有黏膜損害,52%病例指(趾)甲受累,治療中應加強對這些受累部位的護理,防止關節損傷和畸形,避免藥物刺激使病情加劇。沐浴時禁用熱水燙洗、搓擦及肥皂水刺激皮損,以防繼發感染。 3)膿胞型銀屑病患者要正確選擇藥物,避免加重病勢 膿胞型銀屑病患者在治療中應避免應用可能使病情加劇的藥物,如氯喹、保泰松、砷劑等。在治療合并的關節癥狀時,應避免應用可能加重尋常型銀屑病的藥物,如口服消炎痛、關節腔內注射保泰松等。系統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癥狀控制后應逐漸減量并用最小有效量維持治療一段時間,避免驟然停藥或減量過快引起的復發。 5)把握病情變化,注意防治結合 膿皰型銀屑病多在尋常型銀屑病基礎上發展而來,在治療過程中,膿皰常較尋常型銀屑病的皮損消退要快,繼續治療尋常型銀屑病時,應避免應用高濃度、刺激性較大的外用藥和熱水燙洗,防止膿皰復發。年齡較小的銀屑病患者初發即為膿皰型,病情往往進展較慢,治療效果較好,膿皰可很快消退,消退后可出現尋常型銀屑病皮損,膿皰較少復發。膿皰反復發生或由尋常型銀屑病發展而來,則病情進展迅速,治療效果較差,膿皰持續時間較久,消退后易復發。因此,在選擇藥物時,應綜合分析病情,客觀評價藥物療效,準確判斷預后,做到防治結合。 中醫治療中醫學在現代醫學治療牛皮癬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著豐富的治療經驗,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其療效的長遠、副作用小,贏得了很多患者的好評。下面介紹幾種中醫常用的牛皮癬治療方法,供廣大牛皮癬患者參考。 養血潤燥法皮疹常見有干燥、脫屑、皸裂、革化等特點,屬于燥的牛皮癬患者, 應該用當歸、地黃、元參、麥冬、白芍、首烏、胡麻仁藥物治療。 清熱解毒法皮疹常有紅熱腫痛的特點,屬于熱的牛皮癬患者。常用藥物有二花、黃芩、黃柏、黃連、野菊花、蒲公英。 活血化瘀法皮疹具有色素增加紫斑,出現暗紅色結節等特點,屬于血瘀的牛皮癬患者。其常用藥物有當歸、桃仁、紅花、赤芍、丹皮等藥物。 治療牛皮癬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牛皮癬患者應該得到合理地治療。因為身體免疫功能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因人而異,所以選擇時慎用之,可以向專家咨詢后對癥選用。醫生會依照患者病情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專家指出牛皮癬的發病與“肝陰虛”有關,針對肝陰虛采用“中醫消銀激活療法”可以緩解牛皮癬的復發周期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病程較長,有易復發傾向,有的病例幾乎終生不愈。該病發病以青壯年為主,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況影響較大。臨床表現以紅斑,鱗屑為主,全身均可發病,以頭皮,四肢伸側較為常見,多在冬季加重。 1、尋常型銀屑病 為最常見的一型,多急性發病。典型表現為境界清楚、形狀大小不一的紅斑,周圍有炎性紅暈。稍有浸潤增厚。表面覆蓋多層銀白色鱗屑。鱗屑易于刮脫,刮凈后淡紅發亮的半透明薄膜,刮破薄膜可見小出血點(Auspitz征)。皮損好發于頭部、骶部和四肢伸側面。部分患者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 2、膿皰型銀屑病 較少見,分泛發型和掌跖型。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是在紅斑上出現群集性淺表的無菌性膿皰,部分可融合成膿湖。全身均可發病。以四肢屈側和皺褶部位多見,口腔黏膜可同時受累。急性發病或突然加重時常伴有寒戰、發熱、關節疼痛、全身不適和白細胞計數增多等全身癥狀。多呈周期性發作,在緩解期往往出現尋常型銀屑病皮損。掌跖膿皰病皮損局限于手足,對稱發生,一般狀況良好,病情頑固,反復發作 3、紅皮病型銀屑病 又稱銀屑病性剝脫性皮炎,是一種嚴重的銀屑病。常因外用刺激性較強藥物,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減量過快或突然停藥所致。表現為全身皮膚彌漫性潮紅、腫脹和脫屑,伴有發熱、畏寒、不適等全身癥狀,淺表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增高。 4、關節病型銀屑病 又稱銀屑病性關節炎。銀屑病患者同時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樣的關節損害,可累及全身大小關節,但以末端指(趾)節間關節病變最具特征性。受累關節紅腫疼痛,關節周圍皮膚也常紅腫。關節癥狀常與皮膚癥狀同時加重或減輕。血液類風濕因子陰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