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在群體活動中,當個人與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 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和行為方式的現象。從眾效應容易壓制正確思想的形成,窒息群體成員的獨創精神,個體在群體中容易喪失了對自我的控制,失去了個體感,使得“人云亦云”。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眾眾效應,反對消極盲目的從眾效應。
2.關系場效應 在角色群體的效率中,既可能產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導致減力作用?!叭齻€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這種情況下“1 1 1”大于3。這在群體成員活動的效率角度上,稱之為“群體的增力作用”.“三個和尚沒水喝”,這種情況下、這種情況下的“1 1 1”卻等于0了。這在群體成員活動的效率角度上,稱之為“群體的減力作用”。這種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組成的群體產生的內聚力或摩擦力,在社會心理學上,統稱為“關系場效應” 3.醞釀效應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個難題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這時思維就進入了“醞釀階段”。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拋開面前的問題去做其他的事情時,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卻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時,“醞釀效應”就綻開了“思維之花”,結出了“答案之果” 。在醞釀過程中,存在潛在的意識層面推理,儲存在記憶里的相關信息在潛意識里組合,人們之所以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個體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個體前面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因此,如果你面臨一個難題,不妨先把它放在一邊,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許答案真的會“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4.馬太效應
在《圣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么說道:“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它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所謂強者越強,弱者愈弱,一個人如果獲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會找到他頭上。大丈夫立世,不應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么你就贏得了物質或者精神財富,獲得財富后,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性,如此循環,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5.蝴蝶效應
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并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6.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 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 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笔逻^半年,羅森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后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它表明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7.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是指消費者在逐次增加1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雖然帶來的總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8.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9.標簽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致。這種現象是由于貼上標簽后引起的,故稱為“標簽效應”。 10.刺猬法則
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 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緊挨在一塊,反而無法睡得安寧。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刺猬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11.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
12.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是指一只桶想盛滿水, 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一只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 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一個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于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
13.鯰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 條鲇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鲇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后,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于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一個“異己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蚌T 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一, 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常常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一團和氣”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此時“鯰魚效應”將起到很好的“醫療”作用。一個組織中如果始終有-位 “鯰魚式”人物,無疑會激活員工隊伍,提高工作業績。 14.青蛙現象
把青蛙放進冷水鍋里,如果慢慢地加溫,青蛙并不會立即跳出鍋外,因為它還能夠適應水溫的變化。水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提高到青蛙無法忍耐的地步,它已經沒能力跳出鍋外了。相反,如果把一只青蛙放進熱水鍋里,它會迅速跳出。青蛙現象告訴我們, 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15.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于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 16.破窗效應
如果有人打壞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種無序的感覺, 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這就是破窗效應,它表明環境可以對個人產生強烈的暗 示性和誘導性。 17.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美國的名工程師愛德華 .墨菲作出的著名論斷,是指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18.帕金森定律
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 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它表明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 19.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由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提出的,是指每一個職工由于在原有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其后,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 被提升,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 20.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定律一詞來源于20世紀70年代一批年輕的電腦程序員的創意。由于當時許多人不理解他們的工作,持懷疑和輕視的態度,所以年輕的電腦程序員就經常自嘲“像蘑菇一樣的生活”。電腦程序員之所以如此自嘲,這與蘑菇的生存空間有一定的關系。蘑菇管理指的是組織或個人對待新進者的一種管理心態。因為初學者常常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只是做一些打雜跑腿的 工作,受到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組織或個人任其自生自滅,初學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這種情況與蘑菇的生長情景極為相似。
21.鱷魚法則
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 只腳。譬如在股市中, 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22.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表定律告訴我們,對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否則將使人無所適從;對于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會陷入混亂。 23.二八法則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 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擁有 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就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我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占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24.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把鳥籠扔掉,或者買只鳥回來放在鳥籠里。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 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么, 你要一個鳥籠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采取慣性思維,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應注意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5.責任分散效應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26.霍桑效應 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系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系,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又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周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系,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于專門的實驗室并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 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贊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贊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27.虛假認感偏差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游戲,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游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這種高估與自己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 28.垃圾桶理論
荷蘭有一個城市為解決垃圾問題而購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們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亂扔垃圾現象仍十分嚴重。該市衛生機關為此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法。第一個方法是:把對亂扔垃圾的人的罰金從25元提高到50元。實施后,收效甚微。第二個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邏人員的人數,成效亦不顯著。后來,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設計一個電動垃圾桶,桶上裝有個感應器,每當垃圾丟進桶內,感應器就有反應啟動錄音機播出一則故事或者笑話,其內容還每兩周換一次。這個設計大受歡迎,結果所有的人不論距離遠近,都把垃圾丟進垃圾桶里,城市因而變得清潔起來。 在垃圾桶上安裝感應式錄音機,丟垃圾進去播出一則故事或笑話,效果遠比那些懲罰手段好得多,既省錢,又不會讓人們感到厭惡。同樣,要解決員工在工作期間偷懶的問題,用監管和處罰的手段實際上也是很難奏效的,因為員工的工作成效主要還是要靠其用心努力。 29.南風法則
南風法則來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它告訴我們:溫暖勝于嚴寒。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南風法則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關心下屬,時刻以下屬為本,多點“人情味”,多注意解決下屬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下屬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給予的溫暖。這樣,下屬出于感激就會更加努力積極地為企業工作,維護企業利益。 30.酒與污水定律
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 桶污水;把一 匙污水倒進一 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 桶污水。顯而易見,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 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酒與污水定律說明對于壞的組員或東西,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 31.海潮效應
海潮效應,是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涌起海潮,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引力過弱則無潮的現象。人才與社會時代的關系也是這樣。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生。依據這效應,作為國家,要加大對人才的宣傳力度,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對于一個單位來說,重要的是要通過調節對人才的待遇,以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大本單位對人才的吸引力。 32.酸葡萄效應與甜檸檬效應
《伊索寓言》中有個《狐貍與葡萄》的故事,狐貍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長得太高無法吃到,便說葡萄是酸的,沒有什么好吃。心理學上把個體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 了沖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常將目標貶低說“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這一一現象稱為酸葡萄效應。與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這種不說自己達不到的目標或得不到的東西不好,卻百般強調,凡是自己認定的較低的目標或自己有的東西都是好的,借此減輕內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現象,被稱為甜檸檬效應。 33.米格-25 效應
前蘇聯研制生產的米格-25 噴氣式戰斗機,以其優越的性能而廣受世界各國青睞,然而,眾多飛機制造專家卻驚奇地發現:米格-25戰斗機所使用的許多零部件與美國戰機相比要落后得多,而其整體作戰性能達到甚至超過了美國等其他國家同期生產的戰斗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設計時從整體考慮,對各零部件進行了更為協調的組合設計,使該機在升降、速度、應激反應等諸方面反超美機而成為當時世界流。這一因組合協調而產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后人稱之為“米格-25 效應”。它表明事物的內部結構是否合理,對其整體功能的發揮關系很大,結構合理,會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結構不合理,整體功能就會小于結構各部分功能相加之和,甚至出現負值。 34.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是指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它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 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成功的秘訣是抓住重要的目標不放。所以,不要做自己的奴隸,不是每件事都必須做。很多事情只不過是在浪費我們大家的時間、精力和生命罷了。一流的人做一流的事,不該做的事,千萬別去做。很多時候,做一件正確的事情,要比正確地做十件事情重要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