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太極 尚自然 樂健康 享生活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它不僅有著神奇的養生效果,更有著“擲人于丈外,發人不見形”的獨特的技擊效果,正如陳式太極拳先輩所云:“挨到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那么太極拳所展示出的功力又是如何練出來的呢? 各家拳論各有所云。筆者練拳多年認為練就太極拳的整體勁是太極拳超強功力的表現形式之一,而“松得開合得住”對整體勁的形成有著絕對密切的關系。 有的拳論上講:“得大松者得大道”,一語中地的說明“松”在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所謂放松,是指在立身中正的基礎上,全身各個關節松開,肌肉全部放松。拳論上講“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穿,虛靈在中”。唯有松才有利于伸筋拔骨,有利于經絡活泛氣血暢通,有利于腹胸松靜氣騰然,有利于心氣下降,氣沉丹田。 可見不會“松”、不能“松”乃拳家大忌諱,“松”在太極拳的修煉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對松的理解要辯證的加以認識,追求松但不是丟,也不是懈,而是能松“開”,一個“開”字其實意味深長,我們說胯要松得開、周身各部位的筋骨關節要松得開;“松開”可使周身筋骨做到伸筋拔骨、展筋舒骨直至柔若無骨,呈龍蛇之相;開可使心氣下沉、氣沉丹田,使勁能沉下去。 但是松得開不是松塌,也不是松懈,而是建立在掤勁的基礎上,松中有掤不丟不頂、不偏不倚,只有這樣才是和諧、才是中庸、才是太極;松開的目的是為了有利于各部位間架結構的協調和重新組合,充分調動人體的潛能,為超強爆發力一觸即發奠定基礎。 松得開是練整體勁的前提,通過放松盡可能減少對抗肌的用力,而合得住是整體勁爆發的前奏,合得住才能發的透。我們談到“合”時大家最能想到的就是陳鑫《太極拳圖說》中提到的“內三合”與“外三合”之說,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是外三合,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為內三合,可見“合”的重要性。 “合”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勁整”,我們在行功走架的過程中始終要求一動全動,動中有序、上下相隨、節節貫穿,這本身就是一種“合”;從而練就周身一家的高層次的“合”的整體性,達到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動下隨、中間動而上下合,上下動而中部應。 周身相合調動千鈞之力凝于一點。拳論中講:“勁起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發于梢。”太極拳要求周身上下各個部位都能夠發力,若把各部整合為一體,集周身之力于一點發出,其爆發力自然不言而喻。 太極拳講究落地生根,要求腳下要穩,如果不穩,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那么身體盡量放松,下盤自然就穩,身穩勁才能實,這時腳下才更穩健,整體彈抖力才會更有效的發出,足下蹬地發力,擰腰扣襠,瞬間借地面的反彈力,向上傳遞,彈抖爆發,將力傳輸到發力點。這里的各個部位的恰到好處的協調一致就是合,這種高度一致的“合”,才使整體勁爆發的淋漓盡致。 松得開與合得住相輔相成,不能分開單獨講,“只松不合”就談不上摧枯拉朽的整體勁的產生;“不松想合”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協調一致達到真正有效的整體性。 所以要想練出太極拳完整一氣的整體勁,就要明白松得開與合得住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不斷地反復練習循序漸進,讓“松開”使各部位得以最佳協調和重新組合,從而調動體內的潛能為整體勁的形成奠定基礎;在松的基礎上使身體“合住” 形成周身一家的高層次的整體性,只要真正做到能松能合就會產生一觸即發的整體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