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之美初探 作者:祝天文 隸書又稱佐書、史書、八分等。孕育于戰國,產生于秦,盛行兩漢,尤其是漢桓帝(147—167)、漢靈帝(168—189)時代,隸書達到鼎盛時期。隸書之名先是班固提出的,他在《漢書·藝文志》中說:“是時(指秦始皇時)始造隸書矣,起于秦時官獄多事,茍趣省易,施之于徒隸也。”過去相傳為程所創,事實上,1980年在四川青川縣城郊發掘的戰國墓群中出土兩件木牘,經專家考證,屬戰國時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作品,大多數字形出現了隸書的萌芽,其時間早于秦統一80多年。 秦代統一文字后,當時仍并存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八體。秦代的隸書亦有人稱為“秦隸”或古隸。此時隸書為適應快速書寫,將篆書圓轉筆畫改為方折,變弧線為直線;變縱勢字形為橫勢;簡化了篆書結構,使得漢字在一定制度上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這在文字發展史上稱為“隸變”。1975年,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發現了一千多支秦簡,簡文均用墨書,從簡中可以看出其脫胎于秦篆,形體中仍帶有濃重的篆書意趣,部分字體小篆草率,筆劃平整無波磔。漢代隸書中的掠筆,波挑,不同形態的筆法等在此簡中都已出現。這些未臻成熟的隸書,可以說是秦隸的典型。 漢代早期隸書主要存在于大量的竹木簡中。簡中的字體自然、天真、率意,其中一些似乎還透露了晉人行草的信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馬王堆帛書,張家山漢簡、阜陽漢簡等大量的竹、帛書中都出現有作為主筆比較突出的波磔,且作為波磔的筆畫形態比較統一,這些都說明西漢早期隸書已成熟。至于西漢中期的居延簡、定縣簡、武威漢簡則分明已經完全成熟的隸書形態了。 在很大程度上,漢隸則是以漢碑為典范的。漢碑泛指西漢的隸書碑碣和摩崖石刻。秦代在石頭上鐫刻文字,作為紀念物或標記,或刻文告等,秦代稱為“刻石”,漢代以后即稱“碑”。 西漢刻石數量較少。代表性的刻石為西漢宣帝王鳳二年(前56年)的《魯孝王刻石》,現藏于山東曲阜孔廟。全文僅“王鳳二年魯州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字,其結構簡勁,字形方正,意味古雅,沒有波磔顯得質樸古拙,個別字呈縱勢有明顯的篆意。西漢著名的刻石還有新莽天鳳三年(15年)二月刻的《萊子候刻石》,從中可窺西漢書風,考見漢隸從古隸向今隸過渡的蹤跡。 到了東漢,“碑碣云起”,隸書發展到了高峰階段。東漢中后期,特別是桓、靈兩帝四十多年里(146—189)漢隸的發展達到鼎盛階段,迎來了書法史上瑰麗的篇章。此時隸書用筆技巧豐富,提按頓挫以顯,用筆方圓兼顧,藏鋒、露鋒諸法具備;在筆畫形態上出現了蠶頭燕尾的特點,長橫畫有蠶頭,有波勢,有仰俯,有磔尾;體勢上,由縱勢變為正方,又變為偏方的橫勢;結體上,筆畫向左右擴展,呈左右對稱的“八字形”故漢隸又有“八分”或“分書”之謂。 此時在隸書風格上或險峻跌宕,勁健雄渾,或秀麗典雅,圓靜嫵媚,或堅守中宮,凝重端莊,或大開大合,神采飛揚,風格類型多樣,各臻其極。正如清代王澍《虛舟題跋》中所稱:“隸書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康有為極力推崇漢隸,他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書莫盛于漢,非獨其氣體之高,亦其變制最多,皋牢百代。” 據歷史記載,漢時擅隸書的書家有蔡邕、師宣官等。在漢代一些名跡上也保留了一些書者的名字,唯其生平功業已不可考,如《西狹頌》的作者仇靖、《郎閣頌》的作者仇紼、《衡方碑》的作者朱登等。這些書家也因其作品而載入書法史。 一、方勁古拙之美 隸書一變篆縱圓而趨橫方之態。“方勁古拙,斬釘截鐵”是隸書最明顯的特征。 隸書以方直的形象打破了篆書線條委婉盤曲,結字縱長的特點,從最早的甲骨文開始,由于書寫材料和工具的制約,筆畫皆以方直居多,這已為書體演變孕育了體方、筆方的因子。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過程中,隸書將篆書的筆畫刪繁就簡,破圓成方,從而形成了體、法完善的漢隸,尤以東漢隸書最為成熟,如《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等漢隸精品,代表了這種書體的成熟風格,也是迄今最為完美的隸書。隸書的美體現于方闊的結體、平直的筆畫和方折的轉筆之中。隸書的“直”,并非一味的平直,而是直中求曲,具有微妙而優雅的曲線美。這種曲線與方闊的字形融為一體,方中帶圓,相得益彰,形成了剛柔相濟的和諧之美。 用筆上,隸書更加強調斬釘截鐵的力量,一改篆書內斂、起止含蓄的特點。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揖?答熙載九問》中說道:“篆書之圓勁滿足,以鋒直行于畫中也;分書之駿發滿足,以毫平鋪于紙上也。”“駿發”意即“駿健奮發”。這段文字既闡述了篆書的線條圓勁內斂,也精辟地論述了隸書以滿筆鋪毫、筆力竣健之美。筆勢外拓、筆力外發的露鋒收筆,體現的是用筆“奮發”之美。 二、波勢變化之美 波畫也就是一波三折,蠶頭雁尾的筆畫。這是隸書的主要特征,通常是一個字的主筆。起筆藏鋒逆入,轉法調整筆鋒,形成蠶頭,順勢裹鋒提筆向上平出,中鋒行筆,要收筆時逐漸向右下按筆,再自然提起形成雁尾。一波三折是隸書線條所具有的新型的曲線美,也是此后楷、行、草各書體所遵循的書寫原則。 三、橫向律動之美 隸書結構總體呈橫勢,扁方形。這是因為中宮緊收,上下壓縮,筆畫的波磔向左右分張形成的。隸書結體橫向取勢,在視覺上增強了橫向伸展空間。隸書通常將橫、捺作為字的主筆畫,兼以一波三折的運筆方法,增強了隸書的橫向律動。 隸書的布局方法是字字獨立,但由于字體偏扁,形成了上下字之間相離,而左右字之間建立起避讓、顧盼的橫向空間聯系,如《石門頌》,體現了隸書橫向律動的章法之美。 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又名《大三公碑》,或稱《元氏縣漢祀三公山碑》。考為東漢元初四年(117年)立。碑文篆隸相兼,是由篆入隸之作,書法勁古,筆鋒遒勁渾厚。清代書法家多有摹仿,尤其是篆刻家十分重視學習此碑書體。清代康有為、楊守敬評其風格為“瑰偉”。 乙瑛碑,全名為《漢魯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又稱《孔廟置守廟百石卒史碑》《孔龢碑》,東漢恒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立。碑立在今山東曲阜孔廟。內容記司徒吳雄、司空趙借以前魯相乙瑛之言,上書請于孔廟置百石卒史一人,執掌禮器廟祀之事。此碑工整勻適,組織嚴密,筆法極有法度,粗細統一,間架結構皆十分注意,尤其燕尾的姿態非常優美,全幅雄秀清逸,風格古樸凝重。何紹基評曰:“橫翔捷出,開后來雋利一門,然肅穆之氣自在。”翁方綱亦贊曰:“骨肉勻適,情文流暢,漢隸之最可師法者。”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書體以方筆為主,用筆堅實,線條厚重,結字方正樸茂,書風粗獷,古拙而有奇趣。此碑歷來都被譽為方筆的典范,多為后人宗法。 禮器碑,全名為《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亦稱《韓敕碑》。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立。石在今山東曲阜孔廟,碑文為贊頌魯相韓敕整修孔廟,建造禮器的事。此碑用筆瘦勁剛健,輕重富于變化,捺腳特別粗壯,尖挑出鋒十分清晰,燕尾極為精彩。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可以用“瘦”和“奇”兩個字概括。清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評此碑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保。”碑陰文字又極其流動。楊守敬贊云:“寓奇險于平正,寓疏秀于嚴密。”翁方綱亦贊之為漢隸中第一。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立。用筆以圓為主,筆意清麗流暢,在漢碑中獨樹一幟。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贊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與《禮器碑》前后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稱:“蕭散自適,別具風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萬一。此蓋漢人真面目,壁坼、屋漏,盡在是矣。”清萬經稱:“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史晨碑,碑的前后兩面都有刻字,故亦稱《史晨前后碑》。前后碑各有名稱,前碑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后碑稱《魯相史晨饗孔廟碑》。此碑建于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碑立山東曲阜孔廟。該碑端正謹嚴,溫純典雅,富有神韻,清代萬經在《分隸偶存》中評論說:“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史(乙瑛碑)、韓敕(禮器碑)之右。”楊守敬《平碑記》也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后世公認為“八分正宗”,是初學者的好范本。 西峽頌,全名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領》,亦稱《李翕頌》,篆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是一件漢代隸書摩崖刻石。其刻于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摩崖。碑文末有書寫者“仇靖”二字。此石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渾厚古樸,方圓兼備,氣勢宏大。楊守敬《平碑記》稱:“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 華山碑,全稱《西岳華山廟碑》,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立。此碑筆法精到,波磔秀美。結字勻稱謹嚴,多呈梯形結構。風格秀麗典雅,極盡華飾之美。碑末刻郭香察書。清代朱尊評此碑說:“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岳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劉熙載《藝概》中也說:“漢碑蕭散如韓敕、孔宙,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若華山廟碑,磅礴郁積,流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 石門頌,漢代大型隸書摩崖石刻。全稱為《故司隸校尉鍵為楊君頌》,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它與《郎閣頌》《西狹頌》并稱為“漢三頌”。書風雄肆野逸,用筆圓渾古拙,結體大小灑落,一任自然。筆勢如長槍大戟,縱情揮酒,有“隸中草書”之稱。清代張祖翼評說:“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也,力弱者不能學也。” 孔宙碑,全稱為《泰山都尉孔宙碑》,東漢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立。內容為頌揚孔子十九世孫泰山都尉孔宙的政績。此碑書風屬方整秀潤一路,結字中宮綿密,左右開張,橫畫甚長,波磔分明,既嚴謹又舒展,既規整又不缺乏飛動,典雅而瀟酒。康有為贊云:“筆意深古,昔人以為如蟄蟲盤屈,深冬自衛,真善為譬者。”清朱彝尊《曝書亭集》稱其“屬流麗一派,書法縱逸飛動,神趣高妙。” 漢末,隸書逐漸向整齊規范化發展,過分追求筆畫謹嚴和裝飾效果,結體缺乏變化,漸失漢隸古拙厚重、奇逸博大的氣象。魏、晉后直至元明,隨著楷、行、草書登上歷史的舞臺,隸書無復往昔風采,每況愈下。其間值得一提的有三國時魏石刻《受禪碑》《范式碑》,吳國的《封禪國山碑》《天發神讖碑》等擅長隸書者,有頗得曹操欣賞的梁鵠、被稱為唐代隸書四家的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和史惟則等,唐玄宗李隆基也是隸書高手。 清代是我國書史上書道中興的一代。以乾嘉時代為界限,可劃分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為帖學時期,后期為碑學時期。清中葉碑學的興起,打破了宋、元、明以來的帖學壟斷,使長期衰微的篆、隸、北魏書法在清代書壇上重放異彩。 清代的隸書書家根底漢隸,廣泛臨摹,雜取其他書體之長,運用豐富的筆法、墨法和章法,從而開創出獨具個性的隸書新風貌。其中尤以鄭簠、金農、朱彝尊、桂馥、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何紹基、趙之謙、趙之琛、吳昌碩等最為著名。清代隸書的復興,對近現代書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祝天文 2020年12月10號于苦行齋 Jtztw9688@163.com 參考書目: ①崔建林.《中國書法藝術鑒賞[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01 ②桂曉亮.書法藝術鑒賞[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09 ③李彬.中國書法繪畫知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0 ④吳葆倫,凌士欣.中國書法技法與鑒賞[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08 作者簡介:祝天文,安徽省太和縣人,1964年生,漢族,大學中文系畢業,1983年參加工作。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環球徽商雜志》社副總編、《中國書畫市場報》主編、主任記者、《書畫界》雜志主編、《詩生活》雜志“書壇~畫境”欄目主編、《中國好詩》雜志社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世界華人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網絡散文家協會會員、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會會員、著名的書畫藝術評論家、資深媒體人。1985年開始發表小說、散文、雜談、隨筆、通訊、報告文學、書畫評論等作品,1991年與他人合作出版《寶鏡湖畔的明珠》一書,2017年六月與他人合作出版《繪畫藝術與設計表現》一書,2018年5月主編出版《書法鑒賞》一書,1985年國際青年年日記競賽三等獎;2014年《一代風流數”天清“》獲安徽省太和縣首屆文化藝術節高峰論壇優秀獎。多次榮獲《文淵》、《速讀》雜志論文一等獎。作品散見于《中國文藝家》、《人民美術》、《文淵》、《名家名作》、《神州》、《赤子》、《人民公仆》、《亞洲新聞》周刊、《大東方》、《青年文學》、《中華文學》、《藝術大觀》、《輔導員》、《新玉文化》、《速讀》、《人物畫報》、《年輕人》、《鴨綠江》、《文學少年》、《今古傳奇》、《好日子》、《重慶文藝》、《建筑與文化》、《當代經典文學薈萃》、《中國書畫報》、《中國書畫市場報》、《中國土地報》、《大趨勢》、《安徽日報》、《農民日報》、《慈善公益報》、《河南科技報》、《阜陽日報》、《市場周報》等幾十家報刊雜志。還有更多書畫評論文章在環球聚焦傳媒網、中國作家網、環境與生活網、中國網、中國記錄網、中華網、搜狐網、新華網、中國美術家網站上發出,點擊率超過數十萬次。 關于我們 特邀顧問:程云海(詩人推薦|程云海)、錢財寶(詩人推薦|錢財寶)、牛合群、谷雷(作家專欄|谷雷)、潘相成、趙文杰、徐傳洪(詩人推薦|徐傳洪)、謝國民(詩歌欣賞:秋天的思念(外一首)——謝國民) 主編:沈德炳(詩人專欄|沈德炳) 編委會:沈德炳、楊永超(小說|秦淮河畔與東莞小城——楊永超)、王崢(詩人推薦|王崢)、姜道財(詩人專欄|姜道財)、心開、岳小宏、弟弟、 姬貴新、徐鵬飛、謝金亮、馬嘉澤、心在江南(曠世情歌(組詩)——心在江南)、劉文峰(作家專欄|劉文峰)、謝國民(詩歌欣賞:秋天的思念(外一首)——謝國民)、蘇澤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