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我們剛從東歐旅游回到北京,北京老馬便到首都機場3號樓接我們去壩上玩幾天,首站先到承德避暑山莊。到達承德我們先找旅館住下,稍為休整,下午3點多去游覽避暑山莊。我們在避暑山莊的正門”麗正門”進入。這麗正門的名號也是有含義的,麗的意思是光明萬丈,正指面對南方,因為王帝均面南而坐,所以”麗正”兩字引申為皇帝面朝光明,得沐上蒼之意。 避暑山莊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往前走,只見避暑山莊正殿大門的上方懸有一塊匾,上面寫著”避暑山莊”四個溜金大字,為康熙皇帝的御筆,字體渾厚有力,雖歷經幾百年仍熠熠生輝。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康熙把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的辛字多寫了一橫,當年的康熙皇帝在經濟,科技,文化取得了輝煌成果。建筑避暑山莊來是為了顯示他對未來目標一一”萬世締構”的自信。康熙特意加了一筆,是他認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難之避。原來,皇上是忌諱”避”字有逃避之意,不吉利,所以大筆一揮,加上一橫,這樣就沒有逃避之意了。 正宮是宮殿區的主體建筑,包括九進院落,分為前朝、后寢兩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誠”是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 正宮的主殿澹泊敬誠殿,當年康熙、乾龍就坐在這里處理政務,皇帝的寶座旁擺放著銅鶴和香爐。澹泊敬誠的意思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宮殿區是清帝理朝、聽政、舉行大典和寢居之所。建筑風格樸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宮殿的莊嚴。 宮殿區的后寢也有一座很重要的大殿一一煙波致爽。康熙帝謂此殿”四周秀麗,十里平湖,致有爽氣。”因此得名。 煙波致爽殿兩側,布有彎曲的回廊可通垮院,西邊院子叫西所就是慈禧的居所。 穿過云山勝地,就是出口岫云門。出了岫云門,我們便離開了宮殿區,來到宛景湖區。 前邊湖邊矗立著一座小亭,叫做晴碧亭,小憇于亭中,抬頭可見萬壑松風,遠眺可見湖中美景,是一處觀景的好位置。晴碧婷一是當年康熙處理政務之余休息觀景之處,也是游覽湖區的御舟停泊處。康熙取蘇軾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和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晴、碧兩字題額晴碧亭。 經過晴碧亭,沿著湖邊一路前行,遠遠的草木湖泊之間玉立著三座亭閣,叫做水心榭。此處原為出水閘,康熙48年(1709)擴建熱河水宮,在界墻東挖筑了銀湖和鏡湖,遂使水間由界墻變成了湖心,便在水閩上架石為橋,橋上筑三座亭榭。清圣祖親筆提名為水心榭。 水心榭四周風景如畫,東側荷蓮映日。
(隔著荷花池看獅子林全貌) 苑景區的精華基本上在湖區,康熙曾夸耀說”天然風景勝西湖”。 我們順著水心榭橋頭轉向右前方,便來到月色江聲和冷香亭。 湖邊的樹枝隨風飄揚,和著湖水中的倒影,湖面流動起淡綠色的光彩。 冷香亭位于靜寄山房側臨下湖岸邊,建一座16柱歇山式卷棚頂大方亭,有回廊與島上建筑相連。 兩岸垂柳隨風飄浮,平靜的湖面上只見艄公撐著畫舫緩緩駛過。 金山島由山石堆砌,三面臨湖,一面溪澗,峻崖峭壁,造型雄偉。 如意州位于山莊月色江聲島北邊,為湖中之島,因形似如意而得名。 湖區有大小湖泊八處,即西湖、如意泅、上湖、下湖、銀湖、鏡湖及半月湖,統稱為塞湖。 湖區的風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勝建造的。其中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煙雨樓的形狀修的。 金山島的最高處平臺上,建有一座三層六面的六角攢尖頂閣樓,是清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的地方。 御瓜圃。名為瓜圃,實際上,那是皇家的農田和園圃。康熙皇帝歷來重視農業生產,北京中南海的豐澤園即是皇家的園圃。每年春季,他都親自參加耕種,為群臣做出示范,平時也經常在田間巡視,時刻關注莊稼生長情況,并注意發現優秀品種。他還把豐澤園培育的早御稻品種移到山莊種植,供皇帝駐蹕山莊之用。 遠處的山巒上有一巨大的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它上粗下細,很像洗衣用的棒槌。因此承德人叫他棒鎚山,康熙王帝賜名”棒槌峰”。修建避暑山莊時,巧借此景,使山莊內外渾然一體。擴大了空間感。創造了新的意境美,這是山莊設計者運用”借景”這一造園藝術的成功典范。 當年清帝每年幾乎有半年時間來此避暑和處理朝政。北京的紫禁城,畢竟混合了幾個朝代的氣息,而此古樸寧靜的山莊,則是完全屬于愛新覺羅家族,這也正是有”紫塞明珠”之稱的避暑山莊的獨特之處吧。由于周圍的皇家寺廟我們上次去過,今次就沒有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