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鋒 今年我新接了一年級,擔任班主任工作,剛開學前兩天,我就感覺到一年級和我以前教的六年級差別很大,學生非常活潑,上課小動作特別多,不專心聽講,隨便說話,隨意出桌,沒有上課的概念,聽到上課鈴聲還在外邊玩……。習慣的養成,良好的班風對孩子們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班主任恰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組織者,是良好班風的倡導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一個班集體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好壞。在我擔任一年級班主任工作的過程中積累了幾點體會: 一、 給學生更多的關愛,成為他們的“媽媽”。 學生離開了父母,走進了學校,更需要教師對他們的愛護。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每天一有時間,我就會和同學們說說話,如:在幼兒園時都學會什么了,自己最喜歡什么,每天晚上都干些什么等等,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很容易親近的。一次,學校組織進行體檢,要扎手指頭的血進行血常規的化驗,我班的張國雄疼得哭了起來,我對他說:“你看,別的小朋友都沒有哭,你是男子漢,是最勇敢的,不要哭了好嗎?”聽完后,他立刻擦干了眼淚,挺起胸膛坐到旁邊去了。又過了一段時間,要給學生打預防針,這一次,他一聲也沒有哭,并且告訴其他同學一點也不疼。還有兩名同學,打完針后臉色蒼白,直冒冷汗,遵照醫生的囑咐,我給他們倒了兩杯熱水,又給他們拿了糖吃,十分鐘后,他們就恢復過來了。其中一名學生說:“在家我媽媽就是這樣照顧我的,您真像我的媽媽?!闭f實在的,我感到很欣慰。 二、 加強學生的常規教育,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 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對學生終身有益。從學齡前兒童到一年級的新生,對于他們來說,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班主任花大力氣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 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我要求學生必須做到:課間要把下節課用的學習用具準備好,放在課桌的左上角,再出去玩。上課不準隨便說話,有問題舉手,得到老師的允許再說。也不準隨意下座位上課坐直,專心聽老師講課,積極回答問題。獨立、認真、按時完成作業。每天做到復習和復習。寫字姿勢要正確。 2、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求學生課下做有意義的活動,不追跑打鬧,不打架不罵人。會使用禮貌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見到師長主動問好。不往地上扔廢棄物,保持校園的整潔。拾到東西主動交給老師。要愛護公物,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不損害花草樹木。 一下子給學生定下了這么多的規矩,他們還不能夠完全適應,需要教師多提醒,常抓不懈。一年級學生自制力差,總是管不住自己,這就需要老師多提醒。我班有五、六名學生上課動作特別多,老師講的內容一概不知道,所以,每節課我都要提醒他們好幾次,并且多讓他們回答一些問題,使之集中精力。教學設計上多下一些功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典型,促進步。一年級小學生是最善于模仿的。如:在課堂上,誰做得好,我就抓住機會對他進行表揚,其他學生立刻就像他學習。又如:我班的康博超拾到了五元錢,主動交給了老師。我當眾對他進行了表揚,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做拾金不昧的好兒童。以后,同學們撿到東西都主動交給老師。以身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也應該做到。有一次,我看到地上有一片紙,就把它撿起來扔到了垃圾桶內。沒想到,被同學們看見了,他們也學著老師的樣子看到廢紙就主動撿起來。 學生習慣的養成是有一定過程的,我相信再經過一段時間學生定會做得更好的。 三、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讓學生感受集體的溫暖。 我教育學生明確集體主義觀念,集體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們每個人。團結溫暖的集體,有利于我們學習和健康成長,反之,不利于我們茁壯成長。我們同學都是班集體的一員,班級體的好壞,是由每個同學決定的。我充分利用學校的評價專欄,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如:每天都有督導員對班級的衛生、紀律、標志等項目進行檢查評分,做得比較好的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流動紅旗,這是一種榮譽。全班同學就構成了一個集體,如果班里的一位同學違反了其中的某一項,那么我們班級就很難取得好的成績。全班同學都在為班級體的榮譽積極地努力著,關注這一天取得的成績,一旦因為誰使班里丟了分數,全班學生都會對他進行指責。優異的成績需要團結的力量,需要顧全大局,相互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一句話,少不了“凝聚力”。是的,只有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班才會多次得到流動紅旗。 四、利用評價功能,激勵學生。 要想讓學生形成好的習慣只靠老師的提醒、教育也是不夠的。要充分利用評價功能,激勵學生提高。我結合評價手冊,制定了一個評價細則,每兩周評價一次,表現非常好就在相應的項目后面畫上一朵小紅花,表現一般就畫上一朵小黃花。學期末,夠十顆小紅花的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同學們都在為得到小紅花積極的努力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