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臭草、殺蟲草、鉤蟲草、鵝腳草、狗咬癀。 〔來 源〕為藜科藜屬植物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des L.的全草。 〔成 分〕全草含揮發油(土荊芥油),以果實含量最高。油中的主要成分為驅蛔素。并含傘花烴,黃樟醚等。萜烯類化合物如:檸檬烯、異檸檬烯,左旋松香芹酮及土荊芥酮,右旋-α-蒎烯、歐松油烯等。新鮮葉中含有兩種山柰醇甙。 〔作 用〕 一、歷代經驗 有驅風、殺蟲、止痛作用。 《生草藥性備要》: “祛風止痛,宜煎水洗,小兒麻痘脫靨后洗之,勝過蜆水”。《嶺南採藥錄》:“能除風熱,殺蟲、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膚疥癩”。 《貴州民間方藥集》: “可驅腸中寄生蟲。外治蛇蟲咬傷”。《江西中藥》:“適用于鉤蟲病,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月經閉止,痛經”。 二、近代研究 1.殺蟲作用:土荊芥油對蛔蟲的作用是先興奮、后麻痹、最后產生不可逆的強直。對鉤蟲也有效,對滴蟲有抑制和殺滅作用。但對胃腸等有刺激性,不可空腹服及大劑內服〔 1、2 〕。 2.抑菌作用:土荊芥油對鳥型結核桿菌有輕度抑制作用。對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2~3〕。 〔性 味〕辛、苦,微溫。有小毒。歸脾、胃經。 〔功 效〕殺蟲,祛風除濕,止癢。 〔主 治〕蛔蟲,鉤蟲,蟯蟲;外治皮膚濕疹、瘙癢,并可用來殺蛆蟲。 〔臨床應用〕土荊芥主要用來殺蟲,如蛔蟲,鉤蟲,蟯蟲,單用全草陰干研細末服有效,成人每服3克,早晚各1次,也可用土荊芥油(蒸餾取得者),成人每服0.8~1毫升,兒童每歲0.05毫升,次晨可服硫酸鎂導瀉。此外,尚可用治濕疹,關節疼痛,創傷出血,毒蛇咬傷等。 〔用 量〕每日3~10克,外用適量。 〔用 法〕生用或提取揮發油用。 〔禁 忌〕禁大劑量內服及連續內服,以免引起中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