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肉桂 【配對奧妙】 大黃苦寒通下,破積導滯,瀉火涼血止血,行瘀通 經(jīng);肉桂辛熱溫中,益火消陰,溫補腎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二藥 伍用,寒熱互制,以肉桂之辛熱,制大黃之苦寒峻下之勢;又以大黃之 寒涼,制肉桂辛熱燥烈之弊。二者參合,一寒一熱,可溫可清,可補可 瀉,寒熱相濟,陰陽調(diào)和,共收振脾陽通大便之功。 【臨床應用】1.習慣性便秘。 2.肝郁多怒,胃郁氣逆,以致吐血、衄血。 3.胃脘痛,證屬寒熱錯雜,兼見口舌糜爛,腸鳴便溏,舌紅,苔膩, 脈滑。 4.臟腑寒凝積滯之便秘,脘腹冷癇,手足不溫,舌苔粘膩,脈沉遲。 【用量用法】大黃:3~12克;肉桂:6~10克。 【名醫(yī)經(jīng)驗】 1.張錫純“平肝之藥,以桂為最要,肝屬木,木得 桂則枯也,(以桂作釘釘樹,其樹立枯),而單用之則失于熱;降胃止血 之藥,以大黃為最要(觀《金匱》治吐,有瀉心湯重用大黃可知),胃氣不 上逆,血即不逆行也,而單用之又失于寒。若二藥并用,則寒熱相濟, 性歸和平,降胃平肝,兼顧無遺。況俗傳方,原有此二藥為散,治吐血 者,用于此證當有捷效。”(《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2.王少華 運用本藥對治療寒熱錯雜的血證時,應根據(jù)寒熱虛實 的輕重,決定二藥的重量。熱重寒輕,實甚于虛者,或?qū)崯嵴娑摵?假,有格拒者,則大黃用量大于肉桂,二藥比例為5:2或3:1,使藥性平 和而偏涼,功在瀉胃火而化淤血;若寒重熱輕,虛甚于實,或虛寒真而 實熱假,則肉桂的用量宜大于大黃,二藥比例為l:1或l:1.5,使藥性 平而偏溫,重在溫補命火,引火歸源,且起溫經(jīng)作用,用于治療婦科瘕 瘕,能1臌起消瘕之效。(《新中醫(yī)》1987,(5):4 3.藺振玉用大黃配合肉桂治療細菌性痢疾,一般l~2日即愈。 (《新中醫(yī)》1978,(3):37) 4.王永珍治療經(jīng)行吐衄37例,取肉桂粉、大黃粉各3克,生赭石粉18克,將大黃、肉桂和勻,用生赭石煎湯送下,每日1劑,分早、晚 2次服,均治愈。(《山東中醫(yī)雜志》1987,(6):20) 【使用禁忌】實熱積滯便秘及虛寒性出血,不可使用。 |
|
來自: 你到哪里去了呢 > 《妙用軍熟地十芪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