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性色av免费观看,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分享

傅靜遠等Cell重大突破:人間4年,菌界幾朝?(附2600字專訪) | 熱心腸日報

 mingxiaozi 2021-04-10

今天是第1782期日報。

圖片

圖片

今天日報的頭條,我們特別報道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傅靜遠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Cell 發表的題為 The long-term genetic stability and individual specificity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的最新研究。該研究特別從人腸道菌群的基因組成(genetic makeup)的角度,系統性地分析了間隔 4 年的腸道菌群的變化、穩定性和個體特異性,基于此建立了一種能準確識別宿主個體的菌群“指紋”,并深入挖掘了菌群、代謝物和宿主表型之間的關系。我們特別附上對該研究共同通訊作者傅靜遠教授的專訪,以饗讀者。

傅靜遠等Cell突破:從菌群基因層面,深挖人腸道菌群“指紋”和影響健康的機制

Cell[IF:38.637]

① 分析338人間隔4年的腸道菌群,發現菌群的物種組成、代謝通路和基因組成存在一定的個體內變化和長期穩定性,多樣性較高的菌群有較高的穩定性;② 不同微生物物種的基因穩定性有差異,基于高個體特異性和穩定性的微生物基因組成特征構建菌群“指紋”,在2個隊列中均能準確判斷不同菌群樣本是否來自同一人;③ 鑒定出190個縱向的微生物-宿主表型關聯和519個微生物-血漿代謝物關聯,主要涉及心血管代謝特征、維生素B和尿毒素,菌群可通過血漿代謝物影響宿主表型;④ 菌群的抗生素耐藥性隨時間增加,或與吃肉和養殖業抗生素使用有關。

The long-term genetic stability and individual specificity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04-09, doi: 10.1016/j.cell.2021.03.024

【主編評語】腸道菌群伴隨人的一生而改變,菌群的基因組成也處于動態的變化中,但相關研究還很缺乏。此外,盡管許多橫斷面研究報道了大量的菌群-宿主表型關聯,但這些關聯仍需在長期的縱向隊列中進行評估。為解決這些問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傅靜遠團隊與合作者在Cell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中,對Lifelines-DEEP隊列中的338人間隔4年的腸道菌群進行了系統性分析,特別從菌群的基因組成的層面,深入探索了腸道菌群隨時間的變化、穩定性和個體特異性,首次建立了主要基于菌群基因組成特征(SNP和SV)的菌群“指紋”,能準確判斷不同時間點的菌群樣本是否屬于同一人。該研究進一步分析了菌群與51個人體表型和1183個血漿代謝物之間隨時間變化的縱向關聯,并通過中介分析探究了三者的因果性關系,挖掘出特定微生物在心血管代謝疾病中的潛在作用機制。該研究還評估了抗生素耐藥和毒力因子基因在腸道菌群中的縱向變化,及其背后的可能原因。不論是在方法創新還是研究發現的信息量上,這項研究都非常值得專業人士關注!(@mildbreeze)


圖片



傅靜遠,博士,現任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系統醫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宿主和腸道菌群在代謝及免疫的相互作用,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項目涉及大數據群體水平研究,例如荷蘭 LifeLines 項目,跟蹤分析近 17 萬個體 30 年,分析遺傳、飲食、環境、腸道菌群及社會經濟因素對疾病和性狀的影響,以達到個體化、精準化醫療。


問:祝賀傅老師與團隊的這項重要工作在 Cell 發表!可否請您先介紹一下這項研究的由來和團隊成員的分工?

答:我們團隊于 2012 年開始 Lifelines-DEEP 隊列的糞便采樣,開展腸道菌群研究,2016 年首先在 Science 上發表了橫斷面的腸道菌群與宿主健康、生活習慣及環境的關聯研究。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腸道菌群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和宿主健康的發展也產生變化。利用這種變化的信息,縱向隊列研究可以對菌群-環境-健康之間的因果關系提供證據。但是,對于成年人而言,在一定時間內健康與環境因素相對穩定,因此縱向隊列的研究不得不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變化。目前,長期縱向隊列研究目前還比較稀少

借助于我們 Lifelines 隊列的長期跟蹤性,我們對 Lifelines-DEEP 隊列中隨機 338 名個體進行了 4 年后跟蹤采樣,從而完成了此次研究。

Lifelines-DEEP 的腸道菌群研究由我和 Alexandra Zhernakova 教授共同領導,我偏重于代謝和多組學聯合分析,而 Zhernakova 教授更偏重于免疫和宿主遺傳分析。這次研究工作由兩位來自中國的,非常優秀的博士生共同完成,擔任共同第一作者。陳連民同學主要負責 SNP 和代謝的分析,而王道明同學則負責了菌群的結構變異的分析。

問:您們這項研究可謂工作量和信息量巨大。可否請您從研究者的角度,介紹一下這項研究的主要亮點和突破?對于未來的腸道菌群研究以及大眾百姓的現實生活,有哪些啟示和借鑒意義?

答:首先,在信息層面上,這是首次長期隊列的菌群全基因組的分析,不光樣本量目前是最大的,時效也相對最長,而且我們在兩個時間點分別采樣了 50  多個人體表型和 1000 多個血漿代謝物
其次,我們這項研究深入到了菌群的基因層面。過去 5 年多來,菌群研究側重于了菌群的組成,各個種屬的定量分析。但是我們不能忽略,菌群的作用是由細菌的基因決定的。不光種屬的數量可能發生變化,它們的基因組成也可能發生變異、替代和交換。因此,腸道菌群在時間上的穩定性和多變性,還需要進行多層次的分析。
對于具有高穩定性和個體性特異性的細菌,我們可以利用它們來構建菌群的個體特異圖譜,從而更有效地區分哪個菌群來自哪個個體,這樣的圖譜也可能包含個體特性的腸道健康信息。另一方面,不穩定性的細菌可能對宿主的健康、各種生理指標和血清代謝物產生影響。構建這樣的關聯可以揭示潛在的因果關系,因而可以更有效地進行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比如說,我們發現菌群的改變會影響人體代謝水平,從而影響宿主健康。尤其是維生素 B 和一些尿毒素,這些代謝物已知是由腸道菌群合成的。另外,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是一個全球問題,我們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腸道菌群的抗生素耐藥性增長得很厲害,這不單單與我們自身過量的抗生素使用有關,畜牧業中過量的抗生素使用也會導致肉類食物中的抗生素殘留,從而增加我們的腸道菌群的耐藥性,危害人體健康。

問:這項研究中報道的菌群“指紋”,可能有哪些應用價值和潛在的問題?

答:腸道菌群已經成為個體化醫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但是,談到個體化,首先要了解我們菌群在哪些方面是高特異性的。不同于我們人類基因群,菌群可能發生變化,而這個特異性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構建了菌群“指紋”模型,至少在 4-5 年之內可以有效的區分來自同一個體的菌群樣本
這個最直接的應用,就是在大型縱向隊列研究或病人跟蹤調查中用于檢測混淆樣品。而長效的應用就是如果這個指紋圖譜與人體疾病相關,那這些特異性的信息可以穩定有效地預測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個人的疾病風險
潛在問題是可能會引起隱私權的討論——一旦菌群基因象人類基因一樣有高特異性,是不是需要和人類基因信息一樣保護起來?但是這個擔憂尚無需過慮,菌群“指紋”特異性目前只有 1 年內 95% 到 4 年中 82%的準確性,而且預期時間越長,準確性越低。

問:這項研究中揭示了大量的菌群特征與血液代謝物和宿主健康表型之間的關聯,并表明代謝物可能在菌群對宿主的影響中起重要介導作用。可否請您舉例介紹其中幾個有意思的發現?

答:我們研究發現,菌群可能通過調控人體的代謝而影響宿主健康。我們發現了 81 種代謝物同時在橫斷面和縱向性研究中都與菌群存在交聯,有些代謝物已知與菌群代謝有關。
最典型的例子是維生素 B1,其對心血管健康有重要作用,但無法由人體合成,必需通過食物或菌群代謝獲得。我們研究發現數個菌種及代謝通路與維生素 B1 有關,包括 Alistipes senegalensis
另一類代謝物是尿毒素(Uremic Toxins),這類代謝物與各種慢性病有關,同時也與菌群的蛋白質代謝有關。我們分析了 58 種尿毒素,發現其中 16 種與菌群有顯著的交聯,包括對甲酚(p-cresol)及其衍生物和馬尿酸等。

問:請問您覺得與目前常用的基于菌群物種和代謝功能/通路的分析方法相比,這項研究中采用的基于菌群基因組成(如 SNP 和 SV)的分析方法,在研究菌群動態變化及其與宿主疾病的關系和機制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又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答:菌群的物種和代謝通路可以在群體水平上了解菌群的功能,但是無法準確到細菌基因層面上。目前,菌群物種分析可以較準確地到菌種水平,但是還無法到菌株水平;而我們知道,同一菌種的不同菌株,可能因某一個基因的不同而在功能上存大很大差異。物種水平無法準確代表功能水平,代謝通路只考慮到整個通路水平,而無法精解體現特定基因的差異。另外,目前我們對代謝通路的認知還很有限,許多菌種及其基因功能還未可知
因此,在這個研究中,我們在菌種水平和代謝通路分析的基礎上,還增加了基因變異的關聯分析。我們發現,即便 F. prausnitzii 的數量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但基因變異分析顯示,這種菌在一部分人中發生了菌株的替代,從而導致 15 種代謝物發生了顯著變化
另外,通過菌種基因結構變異分析,我們也為一些功能未知的菌株提供了一些功能性參考。比如 Blautia wexlerae,其基因組呈現了許多結構變異,這些結構變異我們一共發現了 108 個與代謝物的關聯。
當然,目前這個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受短鏈測序技術的限制,我們只能在有限的高豐度菌種中獲得基因變異數據,比如這個研究中我們大致測了 37 個菌種的單位點變異和 41 個菌種的結構變異。另外,分析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驗證。

問:可否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您和團隊未來的研究方向?

答:我們目前測重于兩個相輔相成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我們將繼續大型隊列的研究。目前我們完成了 Lifelines 隊列 8000 多個參與者的全基因組測序,并將繼續跟蹤縱向采樣。我們的研究重點也將從菌種和代謝通路水平,深入轉向基因變異水平的分析。
另一方面,團隊將結合各種功能性研究,加強對機制的理解,并實施成果轉化。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是我剛剛獲得的歐盟 CONSILIDATOR 項目,我們將結合細菌組學、基因組學和器官芯片技術,進一步研究宿主和菌群的相互作用機制,從而推動菌群研究的在醫學、營養和健康方面的成果轉化。

(采訪完,以下是今天日報的其他內容)

Nature子刊:房剛團隊報道檢測細菌DNA甲基化新方法,助力菌群研究

Nature Methods[IF:30.822]

① 現有的針對CpG 5mC(或少量具體序列)的納米孔測序檢測方法無法有效的檢測細菌中常見的三種DNA甲基化;② NanoDisco同時解決了利用納米孔測序全新發現DNA甲基化基序遇到的兩個根本問題:識別出甲基化類型和找到基序中具體被甲基化的堿基;③ 新方法有效處理PacBio測序和納米孔測序的一些本質區別,從而實現利用三種甲基化 (6mA, 4mC, 5mC) 更好地區分菌群中不同的細菌、關聯可移動原件和其宿主、以及檢測宏基因組組裝中的錯誤。

Discovering multiple types of DNA methylation from bacteria and microbiome using nanopore sequencing
04-05, doi: 10.1038/s41592-021-01109-3

【主編評語】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房剛課題組在Nature Methods發表文章,從各種各樣的細菌物種中生成了一個訓練數據集,并開發了一種名nanodisco的新方法,利用納米孔測序同時檢測多種細菌DNA甲基化基序,并利用細菌DNA甲基化多樣性增強菌群分析分辨率。(@劉永鑫-中科院-宏基因組)

簡化宏基因組測序實現菌株水平物種分類

Microbiome[IF:11.607]

① 本文R包用于分析簡化宏基因組測序(RMS)數據,基于片段聚類和使用約束的普通最小二乘反卷積來估計所有菌群的相對豐度;② 模擬群落數據集顯示,即使16S 100%相同,且全基因組差異< 0.02,也具有清晰的分離菌株的潛力,這表明RMS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③ 作者比較了RMS和鳥槍測序,發現當群落中有許多非常密切相關的基因組時,得到了更好的豐度估計;④ 由嬰兒腸道的真實數據集表明RMS能夠檢測大腸桿菌隨時間變化的菌株多樣性梯度。

Reduced metagenome sequencing for strain-resolution taxonomic profiles
03-29, doi: 10.1186/s40168-021-01019-8

【主編評語】作為全鳥槍測序的替代方法,作者研究了使用簡化宏基因組測序(RMS)方法來評估菌群組成的方法。這涉及使用雙重消化的限制性相關DNA測序,這意味著僅對較小部分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讀長集具有與擴增子和鳥槍法數據不同的特性,作者在 https://github.com/larssnip/microRMS 上以R包的形式提供了一個數據分析流程。作者發現,在菌株水平上解析菌群時,RMS是宏條形碼或鳥槍測序的良好替代方案。像鳥槍宏基因組學一樣,它需要一個良好的基因組參考數據庫,非常適合研究人類腸道或存在許多參考基因組的其他菌群。(@劉永鑫-中科院-宏基因組)

Science子刊:無創測定胃腸道內的膽鹽水解酶活性的新方法

Science Advances[IF:13.116]

① 開發一種基于超靈敏生物發光成像的方法,采用合成的 “膽鹽水解酶(BSH)活化的螢光素”探針,能快速、低成本地測定BSH活性;② 該方法可測量多種樣本(如酶、細菌、糞便)的BSH活性,還能用于活體動物的實時無創成像,以及評估小鼠和人整個胃腸道中的BSH活性;③ 該方法可用于益生菌的體內篩選、評估特定益生元對腸道菌群BSH活性的影響、對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臨床狀態進行無創診斷等。

Noninvasive imaging and quantification of bile salt hydrolase activity: From bacteria to humans
02-03, doi: 10.1126/sciadv.aaz9857

【主編評語】腸道菌群的膽鹽水解酶(BSH)在人類健康中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缺少測量其活性的測量方法,人們對BSH的功能研究受到了限制。Science Advances近期發表一項方法學研究,報道了一種能在多種生物學樣本和情境下測定BSH活性的方法,在益生菌和益生元研究以及臨床診斷等方面具有應用前景。(@mildbreeze)

Nature子刊:基于生態學的算法,預測人腸道微生物間的互養作用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1]

① GutCP是一種基于生態學的計算方法,結合了機器學習技術和微生物組生態學模型,能用于推斷和預測人腸道菌群中的微生物互養作用;② 基于72種人腸道微生物和221種代謝物,用GutCP預測出293個微生物互養作用,并繪制其網絡圖譜;③ 近65%的預測的微生物互養作用得到了基因組注釋的支持,為實驗提供了證據;④ 該方法或能極大地改善人類腸道微生物組現有模型的預測潛力,以及預測腸道代謝特征的能力。

Ecology-guided prediction of cross-feeding interactions i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02-26, doi: 10.1038/s41467-021-21586-6

【主編評語】互養作用是指一種生物利用另一種生物的代謝物來生長/生存的現象。在腸道菌群中,互養作用是不同微生物間建立相互作用的重要機制。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發表的研究報道了一種能預測人腸道菌群中的微生物互養作用的算法,或能為建立基于宏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的菌群內因果互作關系的模型,提供助力。(@mildbreeze)

翟齊嘯團隊:飲食和菌群如何調節腸道黏蛋白糖基化?(綜述)

Carbohydrate Polymers[IF:7.182]

① 黏蛋白糖基化在調節腸道菌群、維持黏液屏障及免疫信號傳導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② 宿主免疫等因素調節黏蛋白糖基化,IBD、大腸癌等腸道疾病伴隨著腸上皮特定糖基化改變;③ 腸道微生物通過脂多糖、黏附素、糖苷酶、代謝產物(SCFAs、色氨酸代謝物)等調節黏蛋白糖基化;④ 膳食成分(如脂肪、纖維、益生元、蛋白質和食品添加劑)會影響黏蛋白糖基化和黏膜穩態;⑤ 未來或可為IBD、大腸癌等患者提供靶向黏蛋白糖基化的個性化飲食以輔助治療。

The effects of diet and gut microbiota on the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mucin glycosylation
01-19, doi: 10.1016/j.carbpol.2021.117651

【主編評語】江南大學翟齊嘯團隊近期在Carbohydrate Polymers發表綜述,探討了腸道的黏蛋白糖基化在腸道疾病中的作用,重點總結了影響宿主免疫、腸道菌群和飲食等因素對黏蛋白糖基化的影響,并對基于黏蛋白糖基化的個體化干預進行了展望,推薦專業人士參考。(@mildbreeze)

國內團隊:大麥葉通過菌群產物緩解結腸炎

Microbiome[IF:11.607]

① 大麥葉(BL)可改善結腸炎模型小鼠的結腸炎癥和腸道菌群失調(抑制細菌豐富度和多樣性下降,變形桿菌/腸桿菌豐度增加);② 同時,代謝譜分析表明,在BL誘導的代謝重編程中,糖酵解通路富集;③ BL促進腸道菌群(如乳桿菌)衍生物肌苷的富集,肌苷可通過PPARγ通路作用于結腸上皮細胞,進而對結腸起到保護作用;④ 外源性肌苷補充可通過PPARγ通路產生與BL類似的保護作用,而抑制PPARγ信號可消除BL的保護作用。

Gut microbiota-derived inosine from dietary barley leaf supplementation attenuates colitis through PPARγ signaling activation
04-05, doi: 10.1186/s40168-021-01028-7

【主編評語】大麥葉在中藥中的應用歷史悠久,對腸道功能具有潛在的促進作用。然而,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中國農業大學陳芳團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大麥葉可促進腸道菌衍生物肌苷的產生,肌苷可通過PPARγ通路作用于結腸上皮細胞,進而對結腸起到保護作用,外源補充肌苷也可起到同樣的效果,該研究發現一種新的可通過菌群衍生物肌苷治療結腸炎的方案。(@Vera)

南京中醫藥大學:腸道菌群與更年期動脈粥樣硬化

Gut Microbes[IF:7.74]

① 高脂喂養導致卵巢ApoE?/-小鼠(M鼠)出現明顯動脈硬化、脂肪肝和高脂血癥,脂質代謝和轉運相關酶的mRNA水平分別升高和降低,而移植正常飲食的小鼠或經雌激素處理的M鼠的糞便可改善上述變化;② 與高脂喂養的未去卵巢小鼠相比,M鼠血漿中的膽固醇酯、甘油三酯、磷脂等脂代謝產物豐度更高,且腸道菌群多樣性和組成明顯改變,而補充雌激素可逆轉上述變化;③ 腸道菌群和脂質代謝產物顯著相關,表明血脂變化或與腸道菌群的破壞有關。

The gut microbiota during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e perimenopausal period shows specific compositional changes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circulating lipid metabolites
03-11, doi: 10.1080/19490976.2021.1880220

【主編評語】動脈粥樣硬化(AS)在圍絕經期加重,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腸道菌群的破壞與AS或絕經有關,但在圍絕經期與AS相關的腸道菌群的具體變化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近期南京中醫藥大學卞慧敏、單進軍與研究團隊在Gut Microbes發表了關于圍絕經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中腸道菌群變化及其與循環脂質代謝產物關聯的研究,并提示對于圍絕經期補充雌激素可能對腸道細菌和脂質代謝產生有益作用。(@mildbreeze)

國內團隊:抗生素可損害腸屏障和肝臟抗病毒免疫

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5.085]

① 共生腸道菌群可保護腸外器官的免疫防御能力;② 抗生素導致的腸道菌群減少會削弱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反應并改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結局;③ 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減少使結腸上皮的完整性受損, 共生細菌可以轉移到肝臟 ;④ 肝臟中T細胞的抗病毒功能受損,這部分依賴于PD-1表達的增強,而且HBV的免疫清除受到阻礙;⑤ 腸道菌群減少延長了小鼠的HBV感染;⑥ 抗生素導致的腸道菌群減少損傷了腸道屏障功能,抑制肝臟中T細胞的抗病毒免疫反應。

Depletion of Gut Microbiota Impairs Gut Barrier Function and Antiviral Immune Defense in the Liver
03-25, doi: 10.3389/fimmu.2021.636803

【主編評語】抗生素引起的腸道微生物群減少可損害宿主抗病毒免疫反應并改變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結果。然而,腸道微生物群如何調節肝臟的抗病毒免疫反應仍不清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Wang Junzhong和王寶菊與團隊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發表文章,發現抗生素的使用導致腸道微生物群減少,破壞腸道屏障的完整性,共生菌轉移到肝臟,肝臟中T細胞的抗病毒反應被抑制,導致HBV感染延長。這提示我們謹慎使用抗生素。(@愛的抉擇)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mildbreeze,劉永鑫-中科院-宏基因組,Sophia,Chengkai,大力,lzm,臨床營養陳彬林,orchid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秋霞鲁丝片av无码少妇| 日日摸天天摸人人看| 无罩大乳的熟妇正在播放|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有码在线| 比较有韵味的熟妇无码|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av无码| 国产美女狂喷水潮在线播放|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网站| 少妇无码太爽了在线播放| 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网站| 日本sm/羞辱/调教/捆绑视频| 亚洲成在人线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国产又爽又黄又刺激的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系列| 99国产精品自在自在久久|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内射后入在线观看一区| 韩国主播av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777|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瑜伽裤|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年女人毛片80s网站| 国产小受呻吟gv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av衣东京热无码专区| 曰韩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国产成 人 综合 亚洲奶水|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仙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18| 97一区二区国产好的精华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