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中這首《蒹葭》,已經吟誦了2000多年。在山東菏澤,也有一座2000多年前以蘆葦命名的古城——葭密古城。這幾天,位于菏澤市呂凌鎮魏樓水庫的孫大園堌堆文化遺址一下子火了,這片漢墓跟葭密古城存在很大的聯系。在這片土地上曾上演過一幕幕歷史大?。捍呵飼r的魯季孫會晉侯于楚丘,孫臏圍魏救趙擒龐涓,捻軍擊殺僧格林沁…… 魯季孫會晉侯于楚丘 菏澤歷史上有一座葭密古城,遠在3000年前,這里已是一座居民聚集之邑。古文中,蒹指沒長穗的荻;葭是初生的蘆葦。菏澤系上古九澤之一,因為黃河、濟水等河流的決溢、淤積,以及地勢低洼、湖澤遍布的地理環境,蒹葭密布,所以葭密古城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茂密的蘆葦之城,它的得名跟自然和地理環境分不開的。至今當地還有叫葭密寨的村子,葭密寨在牡丹區西北,是菏澤市最古老的村莊之一。西漢時曾設置葭密縣,屬濟陰郡,東漢時葭密縣并入濟陰句陽縣。清咸豐年間,因村筑寨,遂名葭密寨。據當地老人說,今街口處原有一座小廟,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曾路過此地,于小廟內留宿。 據《竹書紀年》記載:'魯季孫會晉侯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漢初,在此置葭密縣。專家據此推斷,葭密為城年代僅次于成陽縣城(今菏澤市東北胡集鎮),是今菏澤市境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出現的城邑之一。 說起魯季孫要扯得遠一點。春秋時,魯國的公卿貴族中,作為三桓之首,季孫氏凌駕于公室之上,掌握魯國實權。 三桓,是凌駕于公室的魯國貴族,出自魯桓公,包括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大家熟悉的《論語》中:“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本褪侵讣緦O氏在他家里使用了六十四人演奏的“八佾舞”,這是對周禮的僭越。根據周禮規定,周天子才能使用六十四人的舞蹈,諸侯使用四十八人的舞蹈,季孫氏是大夫只能用三十二人的舞蹈,但是他顯然目無周禮,是“禮崩樂壞”的表現。 研究發現,楚丘即是今天曹縣的梁堌堆遺址。根據歷史文獻中記載,梁堌堆遺址是《左傳》中的楚丘,《水經注》中的景山。自此以后,皆以景山稱此遺址。在歷史上,舜帝、夏禹、商湯都有在此活動的記錄。 這里所說的魯季孫是季昭子。當時,晉幽公姬柳主政的晉國已沒落衰微,季昭子邀他會盟共同攻打衛國。以前晉強魯弱,魯國國君曾多次來晉國朝拜。然而,當晉國公室衰微時,連魯國的家臣季孫氏,都邀幽公會于楚丘,實在是大不敬。然而,更屈辱的事還在后頭,當幽公一行屈尊趕到楚丘時,才發現原來季氏此次邀幽公相會,只是利用他國君的名份,營造兩國之君會晤的氣勢,晉幽公只是來當個陪襯。 宴會上,季昭子喚出史官,讓他記下“魯季孫會晉君柳于楚丘”后揚長而去,幽公大受其辱,喪氣而歸。會后季氏獨自率軍討伐衛國,攻取葭密,筑城以自守。這就是葭密城歷史上一段有名的記錄。 田忌破魏師于葭密 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也與葭密有關,戰國時(公元前354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于齊國,齊國派田忌、孫臏率軍救趙 。田忌,就是善于賽馬的那個“公子哥”,齊國名將;孫臏,則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清光緒十一年《菏澤縣志》中轉載《史記》云:“齊威王以田忌為將,破魏師于葭密?!北彼螘r的《太平寰宇記》有記載:“故桂城,《史記》:齊威王以田忌為將,孫子為師,與魏戰於桂陵,大破魏師葭密城。 剛開始時,田忌計劃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解決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憊于內,國內防務空虛,應當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芭簱v虛”,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使敵人出現后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凹沧叽罅骸奔词且匝咐撞患把诙畡菹蛭簢汲谴罅哼M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并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必定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于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 于是齊軍圍攻魏都大梁,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菏澤)伏襲,打敗魏軍,并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范的常用手段。 桂陵之戰遺址坐落在菏澤曹州牡丹園的東區,有桂陵紀念碑亭,有千年桂陵古井。 僧格林沁遇伏被殺 清同治二年(1863),清朝名將僧格林沁率領清軍攻占捻軍根據地雉河集(今安徽渦陽),殺捻軍領袖張樂行。捻軍被迫流動作戰。僧格林沁用錯誤戰術,一味窮追之于豫﹑鄂各地,至第二年四月(陰歷),追至山東菏澤縣境,在高樓寨之戰中被捻軍設伏,力竭戰死。 當時捻軍采用轉圈圈的流動戰術,在河南拖住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跟著東奔西跑,緊追不放。僧格林沁追到湖北,捻軍卻又折回頭來,穿過河南,越過黃河舊堤,于1865年春天,突然進入魯西南,經曹縣、定陶、城武等地,直逼濟南。 清政府恐慌萬狀,斥責僧格林沁“不肯截其北竄之路。”一向恃勇驕橫的僧格林沁很窩火,拼命猛追。為了調動清兵使其疲于奔命,捻軍又轉入江蘇后再突然回到山東曹州。清軍被動地日夜狂追,結果過度疲勞,士氣低落,補給不足。僧格林沁“寢食俱廢”,十幾天不下馬累得手抓不住韁繩,只得把繩子拴在手臂上馭馬。捻軍就這樣飄忽東西,既迷惑了敵人,也使清兵疲于奔命,戰斗力削弱。農歷四月下旬,捻軍重新回到曹州,停了下來,在菏澤城西北的高樓寨、葭密寨、郝胡同、朱家集一帶,撒下了天羅地網。 當地人都知道當時的葭密寨“九門九關廂,馬蹄吊橋響”,是個易守難攻的村寨。九個寨門都有吊橋,寨門還用鐵葉子包裹,非常堅固。僧格林沁率領殘兵想搶占這個村寨,可是當清軍剛一靠近寨子,便遭到襲擊,原來捻軍早已在葭密寨等候多時了。捻軍不斷殺來,清軍死傷慘重。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吳家店時,重傷墜馬,被捻軍斬殺在麥田。 據稱,菏澤地區以前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四月里,大麥黃,僧王麥地遇閻王?!?/p> 僧格林沁戰死,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隆重舉行了葬禮。 甚至,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謚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繪像紫光閣。清廷還派員在葭密寨東門外為僧格林沁舉儀吊祭,并于菏澤城內建廟塑身(俗稱王爺廟)。僧格林沁之死成了晚清歷史上的一個軍事轉折點。 古城探秘: 黃帝得鼎、莊周夢蝶、黃巢故里 菏澤的冤句古城與漆園 據史料記載,菏澤歷史上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冤句古城,冤句亦作宛朐、冤朐、宛句、宛亭,故城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南,是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妒酚洝し舛U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于鬼臾區。”宛朐指冤句,鬼臾區,又作鬼容區,號大鴻,是傳說中的上古醫家?!稘h書·郊祀志》:黃帝得寶鼎于冤侯,即冤句。秦代設置宛朐縣亦作冤句,至金大定年間廢置,冤句作為縣級行政區劃延續一千四百多年。 漢景帝封楚元王之子劉執為宛朐侯,皆其地也。1994年江蘇省徐州市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宛朐侯執金印,純金質。方形印臺,龜形紐。印面刻白文“宛朐侯執”四篆字結體方正,筆劃刻痕明顯。是冤句悠久歷史的見證。 宛朐侯執金印 冤句這個神秘的古城現在何處呢?2007年6月,菏澤市、牡丹區兩級文物部門對牡丹區馬嶺崗鎮龍王廟行政村一段廢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勘探出東門甕城墻347米,外廓234米,東城門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此地符合唐、宋文獻,又與《水經注》中關于冤句城在濟陽東,與戎城(今曹縣桃源鎮長岡廟遺址)為南北的記載相符。在《資治通鑒》中也有注釋:“冤句,漢縣,唐屬曹州,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曹州城舊址在今菏澤城,距馬嶺崗鎮龍王廟村四十多里,這與《資治通鑒》的記載也相吻合。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云: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龍王廟村距菏澤城西南四十里許。該廢城遺址被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就是漢、魏、晉、唐、宋之冤句故城。 此外,唐末領導農民起義的黃巢籍貫也是冤句。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論及黃巢大起義時,對黃巢的籍貫的研究認為就在菏澤,他在《中國通史》中提出,冤句在“今山東省菏澤(今牡丹區)西南”的說法。另外,1979年版《辭?!酚涊d“黃巢”一條中也這樣記載:“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曹州冤句(今菏澤市牡丹區)人”。 此外,距離冤句古城不遠還有著名的漆園故城,這是戰國時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為吏之處。漆園城,在菏澤西北四十里。專家考證,蒙之漆園是就莊子打卡上班工作的地方,莊子死后安葬之地在今東明縣莊寨村。 唐《 括地志·曹州·冤句》載:漆園在冤句縣北七十里;宋《太平寰宇記· 曹州·冤句》記載: “漆園故城在縣北五十里,莊周為吏之所,舊置監。今漆園城北有莊周釣魚臺。”《曹州府志》:“漆園城在故冤句縣北七十里,莊周為蒙漆園吏,城北有釣臺?!贝送猓瑬|明縣曾先后挖掘出13塊記載“漆園”的碑記,為古漆園在東明又提供了有力證據。 大量史料證明:漆園故城在冤句故城以北,冤句故城在今菏澤西南嶺子遺址。所以,根據地理方位,蒙之故園應在今東明縣境內。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