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調(diào)研考試(深一模)作文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孔子曾自述心志:“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又稱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與顏回樂在何處,所樂何事,周敦頤也曾要求程頤、程顥好好參悟。 作為儒家思想重要內(nèi)容的“孔顏之樂”,千百年來,一直啟迪與引導著無數(shù)人積極探索人生真諦,努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它對生活在新時代、擔當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著重要意義。 語文老師計劃在課堂上舉行“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主題交流會。請結(jié)合上述材料,寫一篇發(fā)言稿,談談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名師解析】 這是一道任務驅(qū)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由兩個部分構(gòu)成: 第一部分,為話題的背景敘述。材料先給出《論語》中兩句經(jīng)典名言: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這兩句都體現(xiàn)了儒家“孔顏樂處”的思想。緊接著,材料還記述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曾要求程頤、程顥好好參悟“孔顏之樂”。這一句看似無用,實則揭示了“孔顏樂處”思想的文化傳承性及普世價值。 第二部分,是任務背景和任務要求。語文老師計劃在課堂上舉行“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主題交流會。考生要根據(jù)給定主題寫一篇發(fā)言稿,談談感受和思考。 【深入探討】 追求幸福與快樂,遠離痛苦與煩惱,是每一個生命本能性的行為模式。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以至于被突然問及“你幸福嗎”時,我們會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 所以這篇作文要想寫好,關鍵就要知道儒家的“幸福觀”追求的是什么? 考生可以圍繞“修身立己”“堅守初心”等角度立意,把儒家幸福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lián)系起來,談談青少年應如何實現(xiàn)幸福美好人生。 去年有一網(wǎng)絡流行語是“打工人”。這個詞為什么會火?我覺得是因為其道出許多人的心聲,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強烈共鳴。特別是年輕人,他們普遍想干一番事業(yè),但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干事業(yè)”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覺得,“打工人”一詞更多是透露出許多人在困難中的堅韌、在不甘中的奮斗、在平凡中的追求。“老天爺不會辜負你每一滴汗水”“打工人頑強不屈的意志天地可鑒”……這些段子傳遞出自嘲式的堅韌,相比于佛系、喪文化,它帶有更積極的樂觀主義色彩。 有一句話說得好:“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考生在行文過程中可以加入對社會熱點的觀察。 【名師下水文】 爝火不息,在“孔顏之道”中尋覓幸福真諦 廣州新東方高中語文 肖建燊老師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榮幸,我能走上講臺,圍繞“孔顏之樂”,跟各位同學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我分享的主題是“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 追求幸福與快樂,是每一個生命本能性的行為模式。有一個經(jīng)典的問題:幸福在哪里?孔夫子給出的答案是: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睡覺,其中也蘊含著快樂。千百年來,孔子的“幸福觀”一直啟迪著無數(shù)國人探尋人生真諦。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朱子“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理趣,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貧樂道,蘇東坡“詩酒趁年華”的豁達,成為了儒家“幸福觀”的生動注腳。 原生態(tài)儒家之所以“爝火不息”,是因為其心之所往的快樂并不是物質(zhì)豐富的“華麗殿堂”,而是內(nèi)心豐盈的“精神彼岸”。 那么如何實現(xiàn)這種精神豐盈,我認為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心誠”,二是“使命感”。 《大學》有言:“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意思就是保持意念誠實,做真實的自己,就可以使身心舒坦,達到“幸福”的狀態(tài)。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年輕人在朋友圈喜歡“制造人設”,戴著面具生活。更有甚者試圖通過把自己包裝成“名媛”的方式,接觸到精英圈子,實現(xiàn)階層躍升。但這種僅僅在物質(zhì)表面作文章的方式,不僅釋放了“焦慮”,而且離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遠。同學們,孔顏之所以能“樂處”,是因為做到“心誠”。我們今天在這里探討“孔顏之樂”,固然不是跟物質(zhì)條件對立,而是要做最真實的自己,無論獨處,還是與朋友交往。 當然,僅有“心誠”是不夠的,想要實現(xiàn)幸福人生,還要努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很多人讀這句話只看到了“勞”和“苦”,但往往沒有體察到“使命感”帶來內(nèi)心充盈感。快樂的失去,往往是因為人生目標的失蹤。貧窮確實不是一件樂事,但不能因為貧窮而影響了自己的樂事,影響了自己的“使命”。一簞食,一瓢飲,居住在陋巷,這樣的衣食住行條件對于別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但顏回心中有更高的追求,以孔夫子言傳身教的“仁”作為“己任”,于是就達到了不論外在環(huán)境如何,也“不改其樂”的精神充盈狀態(tài)。 同學們,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明白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們不必人人皆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的使命,但要葆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奮斗精神。這些年,大學保安奮發(fā)圖強考上名牌大學,快遞小哥脫穎而出奪得詩詞大會冠軍,中國技工刻苦鉆研勇奪世界技能大賽冠軍,類似的新聞不絕于耳,讓我們看到了屬于普通青年的星辰大海。 “人生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吾輩皆身處溝渠之中,然其中必有仰望星空者”。 我們每一個人是奮斗者,也是幸福的創(chuàng)造者。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坐而論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生活就是平凡中有著躁動,黯淡中閃爍光亮,讓“孔顏之樂”爝火不息,讓人生幸福細水長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