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說過:“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span>
歲月漸長才知道,遍閱群書的人,與普通人生活在兩個世界。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想在這樣的日子里,和你談一談“讀書”這件事。

讀書,是普通人翻盤的唯一“捷徑”
清朝嘉慶年間,禮部尚書姚文田在書房中掛著一副對聯:
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
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
意思是說,世界上延綿百年不敗落的家族,所依據的無非是行善積德;天底下最有益處的事,還是讀書。
對于普通人來說,讀書就是那條通往世界唯一的路。
十幾年前,香港拍攝了一部非常具有社會意義的真人秀《窮富翁大作戰》。
節目邀請了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他按照節目的要求,體驗了兩天香港環衛工的生活:
住“籠屋”——屋子僅僅能放下一張床,沒有熱水,連洗手間上面也要住人;辛苦一天掙來的錢只夠買兩個最便宜的便當......
“這個世界正在狠狠懲罰不讀書的人。”

不讀書,就無法擺脫貧苦,倘若一直住在陰暗潮濕的逼仄角落中,人也會一天一天地垮下去。
年輕時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中年時打臉的巴掌。
而那些一有機會就牢牢抓住的人,才能沿著命運遞來的繩索一直向上攀登。
27年前,北大保安張俊成靠讀書成功逆襲考上了北大法律系???。
在那之前,他初中輟學,一個月200多塊錢的工資要負責養活一家人。
苦難的日子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他每天都要告誡自己:
他知道,對于窮孩子來說,讀書才是改變命運和階層的唯一出路。
在北大修完全部課程后,張俊成回到了家鄉長治,做了一名職校老師。
他將自己在北大學到的東西,盡數教給了自己的學生。
27年前,他用讀書重寫了自己的人生;27年后,他用讀書改變了無數孩子的命運。
“讀書,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
那些放棄了讀書的普通人,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讀書,是苦難中的自渡
去年7月,安徽銅陵樅陽縣發生了特大洪水,200多位村民不得不轉移到了臨時安置點。
天氣惡劣,其他人準備入睡時,81歲的老人胡明瑚卻拿起了書坐在窗邊細細地讀。
他的隨身物品十分簡單——一沓書和一瓶潤眼液。
只要有閑暇時間,他就會一本接一本地看,眼睛看累了,就滴一下潤眼液。
他在書中為自己開辟了新的精神角落,暫時忘卻了自己失去家園的痛苦。
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正在看《蘇軾故事》,他說:
“蘇軾一生波折,屢遭貶謫,他尚且能夠'何妨吟嘯且徐行’,比起他,我的這點波折實在算不得什么?!?/span>
在書中看見了歷史,照見了同樣艱難的人生,才學會如何處理生活的難題,如何與世界和平共處。
苦難時的讀書,是自愈,也是自渡。
曹雪芹家道中落,半生窮困潦倒,他一生放棄了很多事情,唯一堅持下來的就是讀書。
書籍治愈了他半生的不如意,讓他漸漸擁有了一顆樂觀的心,也讓他日夜積累,寫出了曠世奇作《紅樓夢》。
他曾在《紅樓夢》中借薛寶釵之口道出讀書的重要性:
“學問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了一層;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巿俗去了?!?/span>
人這一生,“苦難”或許是基色,但書籍卻可以將那些陰暗的日子撕開一道口子,將光亮傳遞至此。
苦乃本質,但能夠通過讀書自渡的人,卻是幸運的。
讀書,是面對未知的底氣
看過一個帖子:“一個成年人,到底為什么要不間斷地讀書?”
有人回復:“因為讀書會增添你面對未知世界的底氣。”
知乎上曾有一位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的母親患了肌無力,病情惡化時,全家人陷入了焦慮和恐慌之中。
他聽說上海有一位專門治療此類癥狀的專家,于是他帶著全家人連夜趕到了上海。
到了卻發現自己根本掛不上號,那個專家更是無處找尋。
這時,身為博士的他突然想到,既然是專業名醫,一定會有自己出版的著作,于是他翻遍了相關書籍,找到了這位醫生的郵箱,他將自己的情況寫在郵件中發給了醫生。
幾分鐘后便收到了回信:
“周一上午來加號,就說給我發郵件的?!?/span>
掛號問題得到了解決,母親的病情也得到了及時控制。
有人驚呼:“這就是知識拯救生命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讀過很多書的人,面對人生會有一種強烈的安全感和篤定感,即使是面對突發狀況,他們也能應對自如。
凡事多了幾分淡定,少了些許慌張。
而這一切,其實都是知識積累帶來的眼界和底氣。
或許你從未去過繁華之地,從未聽過喧嚷之聲,從未見過偉大之人,但你讀過的書卻可以為你提供充足的情感與智慧。
就像蔡康永說的那句:
“讀書,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有書至此,何故慌張?
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
周國平曾說:“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借此把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占為己有?!?/span>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金錢走萬里,如果你沒有合適的機會閱萬人,那么讀書,就是最適合你的事情。
它是最樸素的高貴,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資。
作家沈從文出生于湘西,家境貧寒,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像其他人一樣去學校念書。
他做的唯一一件事便是通過讀書投資自己。
古今中外,沒有他不看的書,他從中學到了智慧,也學到了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這筆“投資”沒有令他的生活變得更加窘迫,反而令他越來越富有。
歲月沒有讓他成為粗鄙不堪的人,年紀愈大,反而愈發溫柔敦厚。
知識的積累,讓他擁有了足夠的學識去大學任教,成為了著名作家,也邂逅了一生一世的愛情。
讀書,就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另一種可能,發現更多種不同的活法。
“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門。
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
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對質?!?/span>
你可以穿越時空去了解古人,去拜訪世界上最出色的人,去和當代最資深的人士交流......而這一切都讓你毫無負擔。
其實,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翻盤的,不在于你是否站在父輩的肩膀上,而在于你自身的知識儲備與文化底蘊,是否足夠支撐著你一直向上走。
▽
《黃庭堅文集》里寫:“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span>
一日兩日不讀書,或許不會改變什么;當你發現自己很久沒有好好讀過一本書時,你就會看到自己的局限與平庸。
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擁有的注定是兩種人生。
有人終日標榜自己愛讀書,可一年下來讀過的卻屈指可數;有人認為自己讀過幾本書就已足夠,可談吐中才知曉自己學識的貧瘠。
“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span>
重新拾起上次那本未完成的書吧,這是一件需要終身堅持的事,你積累的書籍越厚,人生的路才能走得越高。
愿你能將這件奢侈的小事一直做下去,與【有書】一起,在字詞間窺見人間百態,在段落中品到人生況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