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的某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下詔賜死廢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這就是所謂的“一日殺三子”,這三位皇子都是被冤殺的,特別是廢太子李瑛,獲得了當(dāng)時的人們普遍的同情,史載:“天下之人不見其過,咸惜之。”
皇位繼承人被殺,當(dāng)然牽扯到皇位爭奪,簡單說,就是有人要把李瑛從皇太子的位置上拉下馬,為其余皇子登上這個位置鋪路,人為的制造了這起冤案。 李瑛是李隆基的次子,他的母親趙麗妃身份很低微,在被李隆基寵信之前,只是個娼妓。 沒有顯赫的母族幫助,又不是長子,還是庶子,按照道理來說,他本來無論如何當(dāng)不上皇太子的。 但他的運氣相當(dāng)不錯,首先,李隆基的發(fā)妻王皇后一直無子所出,也就是說,李隆基只能在庶子中選擇繼承人。 其次,李隆基的長子李琮因打獵受傷,傷到的還是面部,破了相,李隆基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冊立太子時,放棄了容貌受損的李琮。 于是,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長子的李瑛撿到了大便宜,成為李隆基時代的首位皇太子。
這也是必然的,他不是嫡子,不是長子,沒有母族的庇佑,上面又壓著李隆基這么個精明的權(quán)力狂,自然要夾著尾巴做人。 而且,從唐朝建立之時起,皇太子就是絕對的高危職業(yè),唐朝皇太子被廢的幾率是相當(dāng)高的。 李瑛這個皇太子更是高危中的高危,他算是從唐朝建立后,到他被立為皇太子之時,根基最淺的皇太子。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瑛的生母趙麗妃病故,至此,他連唯一能在后宮中幫他說上話的人也沒有了。 其實,李瑛的生母趙麗妃病故時,也早就失寵,當(dāng)時,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是武惠妃。
但李隆基為補償武惠妃,把后宮全部交給了她管理,讓她行使皇后的職責(zé)。 而武惠妃就是要搞掉李瑛的幕后黑手,因為她有兒子。 武惠妃是開元十二年上位主掌后宮,她為何到開元二十五年,隔了十多年才謀劃干掉了毫無根基的皇太子李瑛? 這中間還有個小插曲。 武惠妃一共幫李隆基生了四個兒子,但長子和次子全部早夭。 也因此,在她的三子李瑁(楊貴妃前夫)出生后,李隆基為了讓這個兒子順利長大,把他送到宮外,交給兄長寧王李憲撫養(yǎng)。 其后,在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時,武惠妃又生下四子李琦。
她的運氣不錯,至開元二十五年,李瑁和李琦都順利長大,李瑁還于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時順利娶妻。 一個兒子都成家了,武惠妃當(dāng)然不必再等,反正有雙保險,也是從開元二十三年起,她奪嫡的動作逐漸大了起來。 武惠妃想讓兒子李瑁當(dāng)太子,首先要爭取宰相的支持,當(dāng)時的宰相是張九齡,但他反對更換皇太子。 開元二十三年,武惠妃跟女婿楊洄(娶武惠妃之女咸宜公主)構(gòu)陷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結(jié)黨,誣告他們想謀害武惠妃和李瑁。 這個把柄還是三位皇子自己不小心送到武惠妃手上的,他們?nèi)私?jīng)常在一起喝酒發(fā)牢騷,《舊唐書·廢太子瑛傳》中記載:
有了事實,再加上武惠妃的添油加醋,李隆基震怒,當(dāng)時就想廢掉這三個兒子,但被張九齡給制止了,《舊唐書·廢太子瑛傳》中記載:
有張九齡力保,李瑛、李瑤、李琚逃過一劫,可這只是暫時的,這從李隆基在張九齡反對后,反應(yīng)是“默然”就能知道。
他因?qū)檺畚浠蒎胱屍渥永铊.?dāng)皇太子,也不是臨時的想法,武惠妃到這個時候才動手,但枕邊風(fēng)恐怕已經(jīng)吹了好多年了。 隨后的第二年,也就是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隆基直接把宰相給換了,貶斥張九齡出外,換上李林甫當(dāng)宰相。 李林甫上位后,他猜出李隆基想換太子,剛當(dāng)上宰相的他也需要后宮的支持,于是,跟武惠妃一拍即合,《舊唐書·廢太子瑛傳》中記載:
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再次指使女婿楊洄構(gòu)陷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結(jié)黨:“欲害壽王(指李瑁),危及圣躬”。 在《新唐書》的記載中,還描述了武惠妃和楊洄構(gòu)陷三王的過程(此事在《舊唐書》中無記載):
至于真假,大家可自行判斷,我個人覺得,李瑛大概不會如此愚蠢,帶武器進宮去見武惠妃。 不管事實如何,李隆基是信了,或者他本就需要一個借口。 他再次找宰相商量廢太子,李林甫當(dāng)然站在武惠妃一邊,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的悲慘命運也就此到來,《舊唐書·廢太子瑛傳》中記載:
三位皇子被李隆基賜死,可武惠妃的愿望并沒有完成,史載:“其年,武惠妃數(shù)見三庶人為崇,怖而成疾,巫者祈請彌月,不痊而殞。”
而這時,她沒有等到李隆基冊立新太子,因她的死,以前不敢支持其余皇子的人都跳出來了,沒了武惠妃,李隆基的態(tài)度也變了。 同時,武惠妃死后的李隆基因內(nèi)心空虛,在別人的引薦下,看上了李瑁的王妃楊玉環(huán)。 李隆基喜歡上了楊玉環(huán),想讓她進入后宮取代武惠妃,媳婦被奪的李瑁更不要想做太子了。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隆基冊封三子李玙為新的皇太子,也就是后來的唐肅宗李亨。
唐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李亨之子)給廢太子李瑛及李瑤、李琚平反,恢復(fù)了李瑛的皇太子名號和李瑤、李琚的王爵。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 備注:本文所選用圖片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