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礫齋筆記(521—540)
周公太
521、北心橋位于唐市鎮河西村尤涇,始建年月不詳。清光緒龐鴻文《常昭合志稿》載:“跨尤涇之橋,有山塘嘴橋、北新橋。在東唐市又有中新橋、南新橋。”此橋為三孔拱型,東西走向,基礎用青石,橋面以花崗石構筑,拱圈采用分節縱聯并列式砌置法,全長達51米,氣勢甚宏壯。明柱上原有楹聯,“文化大革命”中被人用水泥涂沒。1984年市文物普查中發現橋拱板上鐫刻有“信士劉福觀、張氏、陸丹明、彭錢氏、瞿永成、陶管成等助金建造”等題記數行,無落款年月。據其形制,約為清代中期所建,系常熟境內今僅存三座三孔拱橋之一。
522、2001年10月,經滬上朱子鶴先生紹介,余隨錢浚館長赴蘇州桃花塢大街拜謁八八高齡之王哲言老先生。王老原為上海雷允上會計師,上海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社員、著有《槐蔭層暉廬藏印選》,平生喜愛收藏趙古泥印。建國前后,其以節儉所余在滬蘇虞一帶廣為搜羅趙印,共得200余方,既真且精。初談,王老并無轉讓之意,僅持少量讓余等鑒賞。后經多次探望懇談,提出常熟作為趙石故鄉,而所藏其印寥寥,實為不敬,王老終于同意將藏品割愛一半。后分五次征集攜歸,總計102方。此批印章年代跨度自清代光緒至趙石逝世之年,史料價值無可估量,其中象牙印6方,銅印1方,僅燕谷老人張鴻用印即達7方。皆經余之手接收入庫。
523、余曾見清光緒四年(1878)署花隱山人者手錄虞山72景觀,其中有虞山大18景、虞山小18景、虞山續18景、虞山18古跡之稱。其大18景為:城東雙塔、慧日增輝、書臺積雪、星壇七檜、西城樓閣、殿橋落照、吾谷楓林、維摩旭日、湖田煙雨、劍門奇石、地藏沸水、湖橋串月、福港觀潮、三峰松翠、尋坡瀑布、興福晚鐘、普山新綠、桃源流水。小18景為:子游賢墓、小三臺石、破龍血澗、辛風鎮穴、石上生梅、雅集逍遙、蜈蟆戲虎、壁上金燈、白鴿奇峰、美女獻花、天然圖畫、老小石洞、地藏空谷、韋陀甲石、聯珠醴泉、齊女古冢、尚湖秋月、玉蟹名泉。續18景為:三元蔭河、丹井飛鴿、中峰晚翠、游文凈泉、羅漢肚臍、龍殿祈雨、普福新茶、長壽仙橋、自然石屋、洞天福地、煙墩藏軍、白龍灣港、八仙坐石、五常鳴澗、天龍飛泉。18古跡為:張旭硯池、賢墓硃泥、讓國高?、王初平石、大石山房、小武當山、九里山塘、澗茗鳳尾、普山福山、竹徑通幽、吳王鹿苑、寶巖環翠、天主圣山、東西校場、報慈觀梅、北郭風泉、落星奇石、睢陽名泉。
524、皆知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曾遭火厄,無獨有偶,余近閱李葆恂《海王村所見書畫錄》,方知黃之《秋山無盡圖》卷亦曾遇火災。此畫見載于《支那名畫寶鑒》、《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唯是錄所記最詳。據所引明清各家題跋,《秋山無盡圖》卷系黃公望于元至正四年七十六歲時作,一致推為黃生平最豪縱淋漓爛漫之作,先后經沈石田、項墨林、錢謙益、張玉川等收藏,清同治間為嗜書畫之陜西巡撫馮展云購得。馮同時收有黃畫絹本一卷,與此拱為雙璧。一日庋庫失火,馮氏號于市上曰:有能出此二卷者,酬百金。一少年應聲突火,挾數卷出,其中《秋山無盡圖》卷焚成一長條,層層皆透,經廠肆重裱后,呈下半無筆墨,如群峰刺天,參差歷落,惟上半妙處尚存。二幅國寶同遭火焚,所幸未付劫灰,可謂奇跡。
525、《蘇州府志》、《海虞畫苑略》、《明畫錄》及《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收錄有瞿杲者。載為常熟五渠人,字炳旸、自號醉漁,性坦率,嗜酒落魄,畫花鳥有名于時,尤工蘆雁。常執帚于名畫家林良門下,得窺其法,以故蕭閑淡蕩入于高品云。近讀明萬歷間江陰人李詡著《戒庵老人漫筆》,則所言其之事跡甚詳。《重修常昭合志》載:“后瞿杲隱居于龜山”,實則其晚年往來于江陰貢學靜家,常留龜山下,而非寄籍于江陰。《瞿氏族譜》列其為清康熙時人,然戒庵老人尤親眼見到學靜園廳壁上,有瞿杲醉中所畫水墨圖數幅,筆墨淋漓可愛。戒庵老人與林良均生活在明弘治至萬歷年間,因此,瞿癡不可能是清代人。唯惜瞿畫至今未見有傳世者,則當為吾邑藝林之憾事。
526、1994年6月3日,虞山北麓錢家山弄西側出土明代嘉靖間國子監祭酒陳寰墓志銘一方。為青石質,作長條形,橫90厘米,縱31厘米,刻成于嘉靖28年(1549)。首行序《亡弟原大壙志銘》,末尾三行分別落款為:都御史致仕八十翁兄察抆淚撰、前翰林院待詔將仕佐郎長洲文征明書、吳鼒刻。全文為小楷書寫,計1323字,其中有40字磨泐不清,余皆清晰。按墓主陳寰,常熟人,《蘇州府志》、《常熟縣志》均有傳。據載,其字原大,號琴溪,正德六年(1511)進士,登第后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嘉靖初預修《武宗實錄》,以薦為經筵講官,遷南京國子監司業,官至國子監祭酒。志稱,其與桂萼同年,官翰林時,曾力斥萼議大禮之非,坐是移南京,旋告歸。著有《琴溪集》。
527、據唐《幽閑鼓吹》、北宋《新唐書》、《吳郡圖經續記》等記述,張旭初任常熟縣尉,其到職不久即有一位老翁前來告狀,張見事小便草擬其一張判決書,殊料僅隔數日,此人又來求判,遂問其何故小題大做,屢次騷擾官府,老翁卻拱手云因見到上次判決書之書法筆跡精妙,欲多獲得以充實家中收藏。張旭大為驚奇,從交談中獲悉老翁藏有很多其先父遺墨,遂請全部取來觀賞。一見之下不禁脫口而出曰“天下奇筆也!”自此,張旭便從老翁先父遺墨中獲得了運筆之妙法,書藝大進。
528、清《虞邑先民傳略》、《柳南隨筆》等載,康熙十八年(1679)狀元歸允肅自幼博覽群籍,研習書道。其為人凝重,不茍言笑,務求實學,奪魁后主持日講院,被稱頌為“真講官”。但亦卒于盛年,書法流傳稀見。曾見其書軸一幅,系絹本,行書七律詩一首。末署“丁卯菊月喜晤朗翁老年臺先生并以為賀,祈教正,琴川弟歸允肅”及鈐“歸允肅印”和“惺厓”兩朱文印。共八十二字。縱觀該軸,運筆結字得勢,剛柔相濟,從容出筆而飽含風骨灑落,筋力老健之氣。當出于二王,再入趙董而以趙體為主。按落款丁卯年(1687),應系去世前二年所作。其書法見載有故宮博物院藏行書冊頁、南京博物院藏行書冊頁及河北省博物館藏行書卷等數種。
529、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載:“楊柳谷,清,江蘇常熟人。柳橋弟,畫如其兄。按《韜養齋筆記》有楊念伯,字柳谷,以字行。善畫柳,設色參以西法,尤覺生動,山水清超絕俗,尤擅摹古。當為一人,附識備考”。又引《海上墨林》曰:楊柳橋,清,以字行。江蘇常熟人。工畫細柳,青溪碧山,自成一派。楊裕暉,字少谷,后以字行。柳谷子,善畫,能繼家法,稍遜乃翁。所記楊氏兄弟及子輩均善畫,且以畫柳聞名。按:近年來,國內外拍場屢有嘉道間楊柳谷作品上拍并價格不俗。唯余甚為不解者,其畫之落款,所見皆自署吳門或春申,而邑中所輯藝術家史料如龐士龍《常熟書畫史匯傳》、翁瘦蒼《常熟近代書畫錄》等則又均不載其名。
530、張之容(1902-1981),任教于中學。擅榜書,以顏體為基礎,喜摩翁同龢書法。自三十年代后期起即以書寫匾額、店招出名。曾見花亦明兄出示所藏張于1944年3月重訂《之容書例》為:匾額、市招及卷冊題額同,半尺內每字銀半兩,一尺內一兩,尺外一兩半,尺半二兩,二尺外三兩,二尺半外不書。堂軸,整張四尺四兩,五尺五兩,余類推,立軸酌減。楹聯,四尺二兩,五尺二兩半,余類推。裱就者不書,珊瑚、冷金箋加倍。屏條,闊度以整張對開為限,二尺二兩,三尺二兩半,四尺三兩,余類推。扇面、冊頁,每件一兩。銀照市價,墨費加二,惠潤動筆,約期取件。
531、廣嗣橋位于城區小東門外蓮墩浜上,始建于明,初名蓮墩浜橋,又名聯登橋,退戌戊橋,后改廣嗣橋。明萬歷姚宗儀《常熟縣私志》載:“小東門外有蓮墩浜橋”。清乾隆言如泗《常昭合志》載:“退戌戊橋,即廣嗣橋”。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縣劉沅撰、周炳基書《重建廣嗣橋記》曰:“邑人薛苞九獨力捐建是橋,即聯登橋也”。民國初,橋面傾圮。八年,由邑人募資修繕,復廣嗣橋名。建國后,1988年曾大修。今存橋為單孔拱型,南北走向,用花崗石砌筑,全長25.6米。拱枕石上鐫“廣嗣橋”額,明柱上鐫楹聯兩副,東聯曰:“百尺長虹橫雪痕,半輪皎月鎖寒煙”,西聯曰:“西挹吳山朝氣爽,東延滄海暮瀾回”。
532、《清朝野史大觀》載,廣東昌化縣之正賦不到二千兩,而中有浮糧六百余兩。“蓋自前明成化時山不圮城,附郭膏腴,悉就淪沒。遂有此無征之額”,民間累困達百年之久,至明末崇禎朝始得豁免。而本朝定鼎,以明季賦重,悉照萬歷年間舊額,于是各地歡欣,而昌化則獨有向偶之嘆。康熙二十七年進士,常熟陶元淳任昌化知縣,屢向大吏申請免除,并撰《浮糧考》一冊,但迄不得上聞,直至臨終猶以為憾。后其子雍正八年進士陶正靖于乾隆二年(1737)以翰林院編修擢升監察御史,首疏即請豁昌化浮糧,得旨俞允,遂克成父志。為后世所稱道。
533、清乾隆言如泗《常昭合志》載,石梅西北有唐狀元陸器墓。稱陸器為唐代名臣陸宣公之曾孫,開成五年狀元。邑西河陽山存其讀書臺遺跡,鄧琳《虞鄉志略》收錄有明鄒武“陸狀元讀書臺詩”。迄民國早期,此墓歷經兵燹,封兆猶存,惟年久失修,墳堆漸圮,僅余甃石。后又被辟為兵營馬場,邑人亟恐臨近肆侵將夷為平地,遂有邑中耆老楊同建、繆鎬、姚宗堂、金鶴籌等于1929年4月聯名函請縣政府設法保護,并要求速報省政府依照內政部所頒條例命令保存,庶幾無蠶食之虞。后果獲省令,勒石加固。解放后,1957年8月常熟石梅唐陸器墓曾被省人委公布為第二批省文物保護單位。
534、仲雍墓下之清權祠,清咸豐十年(1860)毀于太平天國兵燹。同治十三年,裔孫周濤重建。光緒二十二年曾修。1929年正月,后裔周曾原、周樸、周大輔、周國楨再修,并懸匾額三塊,楹聯二副,以示崇敬。其匾額所鐫文字分別為:同啟荊蠻、逸并夷齊、嗣伯君吳。楹聯文字為一:清權月旦定宣尼,蔥郁松楸近接齊峰言壟;孝友天真繼伯氏,葺修祠墓敢忘祖德宗功。二:友讓溯高風,南國題坊馀故跡;繕修瞻光澤,崇祠擁篲愧多愆。按:此匾及聯句撰寫者周大輔系清末民初著名藏書家。
535、歸學成(?—1919),字述甫。晚清古錢幣收藏家,居東勝橋。家饒富,有租田數百畝,房屋數十間。其性嗜酒,以種花、集古錢為樂事,所藏古錢極多。據著名古泉家丁福寶所見有宋代圣宋通寶、重和通寶珍品等。當代錢幣學家馬定祥先生1985年撰《補說日本三大錢譜北宋錢》專論中亦曾提到其與前輩張季量“向觀虞山歸氏藏錢,盤中阿堵,何止千百,內不乏佳品。其中最使人觸目者是一面為篆文直讀“圣宋通寶”背文“當五”二字者”。據傳此錢除一枚早年流落美國外,國內絕無僅有。然馬老所述見到此錢為40年前事而歸學成時已故世,則所見必為在其子乃谷(字谷蓀)處。乃谷亦喜藏錢,解放前曾執事于交通銀行。歸氏之藏錢,今不知流落何方。
536、歷史上梅李向有編纂地方小志之風尚。其中清黃炳宸《梅李文獻小志稿》、王宗城《梅李補志》、王岡《新續梅李小志》及《梅李文獻三志稿》,系祖孫三代所編,可謂竭盡全力,殊為不易。黃炳宸,字步云,一作譜云,號南陔老人。昭文梅李人,道光十九年諸生。著有《南陔草廬詩草》、《詩余偶存》、《唐詩約選》、《宋詩約選》、《國朝詩選》、《仰之山房詩草》。王宗城,字萊峰,炳宸子。光緒五年(1879)舉人,官沛縣訓導,兼主歌風書院。著有《萊峰居士文集》、《海棠仙館詩稿》、《皖游吟》。王岡,字鑒人,宗城子。光緒十六年(1890)諸生。曾任梅李鄉董。按:王宗城、王岡父子猶力行善事,曾于光緒二十五年捐田二十畝并募捐田九十余畝在梅李樂善堂內創辦保嬰局,收養遺棄嬰孩。
537、1978年冬,浙江嘉興地區七縣聯合開挖長山河排澇工程,平湖縣民工于古鎮澉浦段距地表約2.4米深處,挖出九方宋代銅鑄官印。按年代有北宋一方,南宋八方,皆系軍印,系解放后國內集中出土宋代官印之冠,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特別是其中一方印文為“殿前司平江府許浦駐扎水軍第一將印”,極為珍貴。該印正方形,直鈕,邊長5.5厘米,通高4.8厘米。印臺兩側分別刻“開禧元年”、“文思院鑄”二行銘文。按:許浦鎮位于常熟縣沿江,為南宋時控江扼海之水上門戶,自紹興年間起即為朝廷駐扎水軍重地。據《宋史》、《吳郡志》等載,許浦水軍寨原屬沿江按撫司,乾道三年改隸殿前司,五年又改為御前水軍,開禧元年(1205),再隸殿前司。《宋史》稱,開禧二年知平江府沈作賓奏請恢復舊制節制許浦水軍,詔可。按:從該印,則可知開禧元年許浦水軍即已受平江府節制。
538、曾炳章(1851—1917),字士滸,號章庵。曾彬文次子。光緒元年諸生,五年例貢成均。考取國史館謄錄,議敘鹽大使,改捐知縣,分發河南,歷署輝縣、林縣、榮澤、永城等縣。后以河工案保以直隸州知州、授奉政大夫等。辛亥革命后,仍任洛陽縣知事,獲六等嘉禾章。曾氏素喜收藏文物、古玩、碑帖,尤愛藏錢,量多品高。1905年,筑隴海鐵路,鄉民挖出大量古錢幣,其所得甚多。在洛陽任上,曾整修龍門石窟,拓有“龍門五十種”。著《春靄堂藏錢》四卷、《春靄堂藏吉金文字》二卷、《秦漢瓦當文字》四卷、《伊闕石刻目》八卷、《洛陽龍門造像》一卷等。
539、香花橋位于虞山錦峰拂水巖之上,今藏海寺山門前,與長壽橋相鄰。清龐鴻文《常昭合志稿》載:“拂水巖上有拂水禪院,門外有石橋跨山澗”,即指此橋。民國《藏海寺志》載:“香花橋,光緒辛卯三月寺主道機募建。”今存其橋為單孔拱型,南北走向,用花崗石筑,拱圈采用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置法,造型靈巧瓏秀。全長8.5米,矢高1.6米,二邊設16踏步。明柱上鐫有楹聯兩副,東聯曰:“弓影騰空流通萬壑,花名獨表香透重門”,西聯曰:“虹腰高臥泉石奔騰,雁齒橫排云煙出沒”。二聯對杖工整,用詞絕妙。
540、早期佛教宣揚行善積德,以圖報應,故邑中歷來崇尚孝義,并以此聞名。商末仲雍讓國避位,邑人捧為高風亮節。據唐代碑版記載,舊二十四孝中的三國孟宗和東漢黃香均與常熟有關,滸浦及梅李有筍村和黃香墓。宋《琴川志》載,唐龔景才五世同居邑之小山,以孝義稱,麟德元年(707)由戶部奏請旌表門閭,左右各建一丈二尺高臺,為當時殊榮。宋乾道間,唐市人周容事母極孝,平時好義,急人之難,父病割肉作羹以進,邑人德之。其歿后,邑中建專廟祀之稱周孝子廟,影響甚大,曾報請朝廷敕賜“靈惠”廟額,以示嘉惠。

唐市北新橋

廣嗣橋

香花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