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傳統山水畫課徒稿》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了,作者黃秋園。提到這位藝術家,不得不好好介紹一下。 黃秋園(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黃秋園自幼愛畫,七歲開始學習《芥子園畫譜》。他不曾上過美術學校,而是以傳統的師徒制形式,向民間的師傅拜師學畫,曾拜師左蓮青,受益匪淺。他曾在裝裱行里工作過,其間臨摹了大量的名家作品,為他的傳統 藝術理念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后來他到銀行工作,其書畫創作全在業余進行,1970年后更將全部精力投入書畫創作,達到他一生藝術創作的高峰。他長于山水,工筆、寫意兼擅,水墨、青綠并能,其界畫功力為現代僅見,同時兼工人物、花鳥,能詩善書,精古字畫鑒賞,修養全面。黃秋園逝世五年后,國畫 作品公之于世,震撼了當時整個中國畫壇。1987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 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1987年“黃秋園紀念館”在南昌建立。 黃秋園曾被人民美術出版社、臺灣錦繡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巨匠美術周刊》列為自三國、晉、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國美術巨匠之一,其國畫創作得到當代中國畫壇多位大家名家的 高度稱贊,如李可染、劉海粟、黃苗子、白雪石、何海 霞等。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在參觀過黃秋園畫展后,對黃秋園的長子黃良楷說:“我很敬佩黃先生的畫,想用自己的一張畫換黃老的一張畫。”他還親自書寫了一段題跋:“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 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云滿紙,望之氣象萬千, 撲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嘆服!”此外,他還說下如此一段話:“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像秋園這樣的大家長期被埋沒是我們工作的缺點。整 個中國美術史上能作積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積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龔賢、石溪,近代的有黃賓虹,再就是秋園先生了。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絕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么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評價是非常之高的。國畫大師劉海粟則這樣評價道:“黃秋園先生是江西人民優秀的兒子,我中華民族杰出藝術家。他的畫體現了中國人永不枯竭的創造力,工筆崇唐,底功扎實,以元人松秀之筆,取宋人構圖,又得明末清初諸家之長,是自學成才的代表。作品證明了中國畫并無所謂危機,而是生機郁勃。化古為新,人們正在認識他,他必將給祖國帶來光榮。” 黃秋園在山水畫創作中,突出雄渾的山水氣勢,追求“繁茂豐潤,肆意縱橫”的自由狀態。黃秋園的山水畫,通過層層的點皴,使畫面看起來比一般的畫更加渾厚,同時層次豐富。與一般的山水畫相比, 其畫氣勢非凡,耐人尋味,尤以巨幅為勝。構圖布局往往頂天立地,整幅落墨,點線密集,不留空白,所謂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其布局滿實在現代國畫家中無有可匹者,然茂密處透露出濃淡深淺的靈氣,故有“天滿一星”畫家的最高稱譽。他的山水“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章法茂密、滿幅經營、繁而不亂。畫中人物雖小,然仍能形神兼備,無一懈筆。 黃秋園山水畫由傳統入手,南北宗的董源、郭熙、李成、王蒙、黃公望,“院體”的戴進、吳偉、馬遠、夏圭以及畫家兼文人的倪瓚、石濤、石溪、龔賢等,無不在他的畫中得到成功體現。尤其是他受元代大家王蒙和明末大家石濤、石溪、龔賢等影響很深,特別是吸收了石濤畫面中的靈動灑脫,摒棄了石濤的草率和隨意,從而使畫面中的氣勢和韻律得到增強。他堅持中國畫藝術的價值精神,成功地繼承了中國民族繪畫的傳統精華,作為一位高產的畫家,他一生創作了數百余幅優秀作品,代表作品有《匡廬覽勝》《廬山高》《層巖幽居》《夢游廬山圖卷》《茅層高隱》《秋山歸隱圖》等等。比如《廬山高》,黃秋園創作于 6 2歲的時候,整幅畫面渾然天成,層次分明,雄渾蒼茫的山勢給整幅畫帶來了很強的節奏感和現代感。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在整幅的勾皴點染中,強化了墨的韻味,較多地使用了積墨法。山林茂密,曲徑通幽的小路若隱若現,遠處的瀑布飛流直下,蔚為壯觀。畫面墨色濃重且渾厚,層次豐富不刻板,與留白成對比,虛實相生,意味深長。在《秋山歸隱圖》中,但見山石高聳,草木蔥蘢,中有飛瀑、流泉、茅屋、山路,意境幽深,用筆沉實,整幅畫反復多次地運用干、濕、濃、淡之墨,層層疊加,縱橫交錯。遠山近石和草叢樹木,畫家常以重墨醒之,以增加層次感。部分墨線反復勾勒,或繁而不亂,或亂中求理,處處見筆,出處見墨,蒼茂而空靈。 黃秋園 本書薈萃了黃秋園先生關于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的各類課徒稿以及黃秋園的精彩山水范圖,并配上相關解說文字,以供熱愛中國繪畫藝術尤其是傳統山水畫藝術的讀者學習借鑒之用,相信黃先生功力深厚的課徒稿和畫作能給讀者以十分有益的啟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