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介紹 患者男性,52歲;因“頭暈、視物重影、行走不穩1月”入院。2021年2月19日首次發病,活動中出現頭暈、行走不穩,有視物成雙,外院頭顱MR檢查發現左側枕葉、右側橋臂急性腦梗死,橋腦陳舊性病灶;MRA發現基底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予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聯合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20mg qn降脂治療。 既往:無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吸煙20余年,>30支/天。 入院查體:HR 68bpm,BP 122/70mmHg;神志清,雙側瞳孔等大,D 3mm,光反射靈敏,眼球各向活動充分,無自發性眼球震顫,雙耳聽力對稱,雙側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構音清晰;四肢肌力、感覺、共濟均未發現明顯陽性體征。 入院后診治情況 持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抗,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療。 住院后于2021-3-18再發頭暈、嘔吐、視物重影;查體發現自發性向右水平+旋轉眼震,雙眼向右下方向注視時復視最顯著,無面癱、肢體肌力及共濟障礙。 予急診頭顱CT復查未見顱內出血。在雙抗基礎上加用替羅非班 0.05ug/kg/min泵注維持治療,癥狀逐漸改善。行急診頭顱MR+DWI見右側橋腦背側點狀急性梗死病灶。 右側橋腦背側點狀DWI高信號。 完善顱內動脈狹窄成型手術術前評估 (包括全腦血管造影) DSA造影:左側椎動脈末端至基底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 左側椎動脈造影 (正位視圖) 雙側頸內造影提示后交通未開放。 右側椎動脈發育低下 手術適應證:癥狀性顱內大動脈狹窄,經強化藥物治療后仍有對應區域缺血事件發作; 手術風險評估: 1、入徑:近端血管無串聯狹窄,無近端血管迂曲成袢; 2、 病變狹窄特征:
3、病變局部穿支情況:斑塊主體位于前外側壁,局部無脊髓前動脈發出,AICA及PICA開口遠離病變; 4、遠端血管著陸段>5mm; 5、側支情況:1級側支(后交通)未開放。 手術器材
治療過程 1、停用替羅非班,予靜脈肝素化(60iu/kg, iv),1iu/ml肝素稀釋液持續沖洗導引導管。 2、0.035’’導絲引導導引導管置于左側椎動脈V2末端;造影后測量管徑及病變長度。 椎基底動脈狹窄病變測量(左斜位視圖及側位視圖) 3、0.014’’ Synchro-2 soft 微導絲引導Echelon-10微導管置于左側大腦后動脈P3段。 4、更換0.014’’ Floppy 300交換導絲,撤出微導管。 5、交換2.5*15mm Gateway球囊導管,將球囊置于基底動脈狹窄處,緩慢充盈球囊至10ATM。 6、球囊完全泄壓后回收,冒煙顯示管腔狹窄解除。 ![]() 7、選用Prowler Plus微導管,沿交換導絲置于左側P1段。 8、撤出微導絲,通過微導管輸送Enterprise-2支架,支架遠端定位AICA開口近端,覆蓋狹窄病變,釋放支架后近端定位于左側PICA開口遠端。 ![]() 支架植入術后復查造影顯示椎基底動脈狹窄解除 9、復查造影顯示支架貼壁良好,管腔狹窄明顯改善。 ![]() ![]() 麻醉復蘇后患者意識清晰,無頭暈、嘔吐,無視物成雙,無肢體無力。術后予阿司匹林100mg qd +替格瑞洛 60mg bid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20mg qn降脂治療。 手術體會
曹文杰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長期從事腦卒中急性期診治和二級預防,腦血管病的診斷和介入治療。曾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醫院腦研究中心進修學習(2012-2013)。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神經內科訪問學者(2019)?,F任中華卒中學會青年理事,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血管監測組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介入協作組委員,卒中血管和神經病學雜志編委。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文章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8篇。承擔省部級課題一項,參與國自然課題一項。 趙鴻琛 博士,神經內科及重癥醫學主治醫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急性卒中管理團隊成員。主要從事急性腦卒中靜脈溶栓及血管內治療、顱內外動脈狹窄閉塞病變重建、靜脈竇狹窄等神經血管介入診治工作。已發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相關研究論文10余篇;主持并完成中國卒中學會創新研究項目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 聲明:本頁面所包含的文字、圖片等內容及通過此內容使用或鏈接到的任何第三方的全部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僅代表術者或專家本人或者第三方的內容和觀點,與強生公司的立場無關。本頁面所載的信息、評論和其他內容均無意代替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的醫學判斷。如果您是一位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您應該通過自己的專業判斷來評估本頁面所提供的所有信息。我們也建議在做出任何評價或治療決定前請咨詢其他專業人士并查閱其他參考資料。如任何個人或其他媒體、網站欲轉載使用本頁面所載內容以及通過本頁面使用或鏈接到的任何第三方的任何文字、圖片或音、視頻的,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