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先天八卦圖又稱伏羲八卦圖,相關文字記載首見于《說卦傳》一節,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但直到宋代才由邵雍點明,曰:“此一節明伏羲八卦也。”伏羲八卦圖也經邵雍之手傳出,這是伏羲八卦圖的首次面世,此圖后被朱熹《周易本義》收錄。 《易傳》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根據《易傳》的觀點,伏羲八卦由河圖洛書推演而來,更準確地說,根據朱熹《易學啟蒙》以及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的觀點,伏羲八卦圖出自河圖,而文王八卦圖出自洛書。但朱熹與胡方平僅僅是將河圖的數字與伏羲八卦圖做了簡單的類比,并沒有從河圖與伏羲八卦的原理角度進行分析對比,去揭示由河圖推導出伏羲八卦的詳細過程。這就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即揭示兩者原理的共通之處,詳細還原由河圖到先天八卦圖的推導過程。 一、河圖論五行之生成正如漢代易學家鄭玄、楊雄所言,河圖所揭示的是五行的生成過程。即一六在北生水,二七在南生火,三八在東生水,四九在西生金,五十在中央生土,五行生成順序即水、火、木、金、土。其中一三五七九為奇數,代表陽氣,二四六八十為偶數,代表陰氣,如《系辭》所言,陰陽之數“相得而各有合”,一陰一陽相配而生成五行。 二、圣人則河圖而作伏羲八卦圖1.以五行生成之序得伏羲八卦 傳說中的圣人既然則河圖而作伏羲八卦圖,那么河圖與伏羲八卦的原理必然有共通之處,而河圖所揭示的是五行的生成過程,那么伏羲八卦所揭示的也一定是五行的生成,只不過所用的符號由數字變成了卦爻。 五行生自陰陽二氣,在河圖中陰陽二氣用奇偶之數表示,那么在八卦中就用純陰純陽的乾坤兩卦表示,故陰陽為乾坤;就五行的生成次序來說,首水次火,所以先生坎,再成離,故水火為坎離;水火生成之后再生木,木在天為巽風,在地為震木,故木氣通震巽;木生成之后再生金,金藏于山脈之中,艮為山,而其光耀于天,兌為澤,所以金氣通于艮兌。所以乾坤為父母,乾坤交而生坎離,再生震巽、艮兌。 2.以陰陽循環之序得伏羲八卦橫圖 邵雍曾言:“八卦之序,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這種卦序稱之為八卦的本生之序,顧名思義,與八卦的生成有關。 本生之序是從陰陽循環角度而不是從五行生成角度說明的。河圖中一三五七九為陽氣之長,四二十八六為陰氣之長,陽來則陰退,陰起則陽滅,陰陽之間相互推蕩,成一循環。 伏羲橫圖中太極動而成兩儀,一陰一陽成,所以有陰必有陽,代表氣的一來一往,一進一退,所以陰陽為一循環;陰陽再生四象,則成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則太陽、少陰為一新的循環,少陽、太陰亦為一新的循環,四象中有一個大循環,兩個小循環,則四象之順序為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四象再生八卦,則成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八卦中有一個大循環,四個小循環,則八卦之順序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此為八卦本生之序也,此圖亦稱伏羲八卦橫圖。 伏羲八卦圖的規律還有很多,本文只是列舉一半,下半部分內容請移步公眾號:觀哲學。那里有全套易學知識在等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