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瘡瘍(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王紅蕊 瘡瘍是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后引起的一切體表化膿感染性疾病的總稱,包括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是中醫外科疾病中最常見的一大類病證。 中醫瘡瘍的治療分內治與外治,二者常結合應用。瘡瘍內治法的總則為消、托、補。初期尚未成膿時,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針對病因、病情運用清熱解毒、和營行瘀、行氣、解表、溫通、通里、理濕等法則,其中清熱解毒為瘡瘍最常用的治法。中期膿成不潰或膿出不暢,用托法以托毒外出,托法又分透托法和補托法。后期正氣虛弱者,用補法恢復正氣,使瘡口早日愈合,通常有益氣、養血、滋陰、助陽等法則。具體施治時應根據全身和局部情況,按病情的變化和發展立法用藥。 十二經有氣血多少之不同,癰疽淺深之有異。是故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針焙,或內托,或外消,或瀉利,或補益。是故腫瘍為實,宜瀉利;潰瘍為虛,宜補益;浮露而淺者為癰,宜外消;藏伏而深者為疽,宜內托,此千古不易之定議也。雖然其證有善而易治者為順,惡而難消者為逆。其為眼白睛黑,目緊小者,一逆也;不能飲食,納藥而嘔,食不知味,二逆也;傷痛渴甚,三逆也;膊項轉動不便,四肢沉重,四逆也;聲嘶色脫,唇口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五逆也;煩躁時咳,腹痛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六逆也。膿血大泄,腫尤甚,膿水臭敗莫近,七逆也;喘促氣短,恍惚嗜臥,八逆也;未潰先黑陷,面青唇黑便污,九逆也。又如噫氣痞塞,喘咳,身冷自汗,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錯亂,皆是惡證。若夫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順也;便利調勻,二順也;神彩精明,語聲清朗,三順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四順也;體氣和平,五順也。凡五順見三則吉,九逆見六則危矣。先哲垂訓,班班可考。 瘡瘍外治法應根據瘡瘍階段分別辨證用藥:陽證者可選用金黃散、玉露散、金黃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摻紅靈丹、陽毒內消散,或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新鮮草藥搗爛外敷;陰證可選用回陽玉龍散、回陽玉龍膏、陽和解凝膏,加摻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陰半陽證選用沖和散、沖和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