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干預第一步:學會夸孩子 作為一個母親,我之前并沒有經常夸獎孩子,可能是家庭傳統教育的結果,小時候父母很少夸我,他們認為我的一切好的行為都是應該的,我幫忙做家務是因為我要分擔家長的勞累,我學習成績好是因為我是學生,我的任務就是學習,所以從小到大我的一切好的表現都是應該的,也造成我認為孩子表現好就是應該的。 其實不是,表揚對于我是一個激勵,如果我聽到的表揚多了,也許就會是另一種性格。如果我們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就會覺得自己孩子是好的。 當初我在陪大女兒陪讀時經常因為她不會回答老師的問題而苦惱,很糾結,甚至回來因為學習而打罵她,造成孩子更不愛學習。 后來我就從她身上找優點,發現她寫字會寫的很好,上課坐姿很正確,跟別的孩子比甚至比他們做的更好,那時我覺得我的孩子最棒了,別人都不如她。 夸孩子還可以泛化到愛人,泛化到積極的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事情。因為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都是有利有弊的,你的目光到底是集中在消極的一面還是積極的一面,根本上反應的是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等我們能做到從積極的一面看待和處理,那么我們就成功了。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當初剛生完二寶,大女兒就面臨著孩子被學校勸退,學生家長們讓我簽署不平等條約,要求孩子不可以進入普小上學,又拉條幅又去教委告狀。 面臨人生中的巨大挫折我除了恨沒有別的辦法,我恨他們的無理,恨他們的霸道,也恨學校在面對困難時只會退縮,叫一幫不了解事實真相的老師來調解矛盾,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傷害,不愿意再回到班級,不愿意再見到同學。 最后我也想開了,世界那么大不是所有人都善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樣的孩子,孩子在家休學也挺好,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她在一起,我們一起學習,也不用因為她跟不上教學進度而教訓她,能學多少學多少,我們還有了更多的時間一起旅游,我也不用因為陪讀而忽略二寶。 所以也應該感謝那些家長和老師,讓我的心慢了下來,我也發現只有我沒那么急脾氣之后孩子的進步也大了很多。 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孩子做的對,我都會夸獎他給他做正面強化。雖然剛開始孩子可能對表揚沒有太大的反應,但是當我把表揚和其它的強化物結合起來,表揚也就漸漸有了強化物的力量。 我原來會覺得,如果天天表揚孩子,孩子會不會沒有抵御挫折的能力。但其實受挫能力的培養跟孩子接受多少的表揚沒有太大的關系。而在于: 第一,孩子有沒有接觸挫折的機會。 第二,當孩子受挫時,家長有沒有幫助孩子找到辦法去承受挫折感。 第三,當孩子努力去承受挫折的時候,有沒有得到強化和表揚。 我覺得,家長夸孩子不僅是為了強化孩子好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引導家長把注意力放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從而建立一個積極正向的互動模式。 所以,對我的孩子:我不是夸行為,而是夸人格。 比如: 1. 我的孩子觀察能力差。我會盡量避免用籠統的話去夸獎,比如你真棒;你真懂事;真是好孩子。如果我要夸獎孩子,我會盡量具體。讓他知道我對他做了什么事特別滿意。比如你今天吃飯,把青菜都吃掉了,真棒;今天弟弟睡覺時保持安靜,你真懂事;你自己把積木都搭起來了,好棒。 2. 我的孩子也容易焦慮。我鼓勵他的時候,會盡量避免有明確的時間地點之類的詞,比如我一般不會說你下次會做的更好,而是說你以后會做的更好。 3. 我的孩子有點兒愛較真,所以我會盡量避免瞎許愿。比如,奶奶承諾孩子寫完作業就給她買肉包子吃,當孩子寫完后奶奶把這件事忘了,沒給孩子買,也許這時任何人給孩子東西孩子都會哭鬧,因為她要的包子這個強化物沒有得到。 4. 我的孩子分解能力也有點兒差,所以我會把一個任務分解成幾個孩子容易完成的步驟。每次只關注一個目標,這樣的夸獎不光是帶有激勵性質,還有對于任務的指導性質。 5. 我一般也不會夸未發生的行為,比如孩子還沒起床,我就說“你最棒了,自己起床穿衣服”。我一般用孩子喜歡的活動去做孩子覺得不太想做的的事情,來刺激孩子先做不太想做的事。 我覺得夸孩子體現的是家長的心態,是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方法。你能真誠的夸孩子,說明你在心態上是真正接納孩子的。 |
|